APP下载

解析后现代主义电影《大话西游》

2016-04-29翟特

知识文库 2016年7期

《大话西游》是上世纪90年代的刘镇伟导演的一部力作也可称为是一部奇作。在电影上映初期,票房遭遇了滑铁卢,但在随后的传播中,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艺术力,乃至成为了香港无厘头电影的一个代表之作。《大话西游》成为了当代电影的一个传奇。其中的很多台词成为了经典.充满喜剧风格的台词里面,却蕴藏着很深的生活哲理。因此有人看完这部电影,笑着走出了影院。但有也有人看完后,却为剧中那份充满遗憾的爱情而感到惋惜,将其称之为悲剧。不管是将其定义为喜剧还是悲剧,我们都能为之找到定义的依据。看第一遍时,我们看到的也许是剧中充满“无厘头”的台词和剧中演员的滑稽表演。看完第二边时,我们能体会到剧中人物至尊宝在找回自我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与无奈。看完第三遍时,我们似乎在剧中又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完第四遍。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充斥着我们的思想。如此多变的观影效果也许正是让其成为经典的根本缘由吧。但这部电影是怎么和后现代主义电影相关联的呢?下面我们将从其叙事模式来解析这部电影。

首先,后现代主义电影具有反叛性,在《大话西游》这部电影里,我们在其故事情节中看到了不同于经典名著的的叙事元素。原著《西游记》是徒弟孙悟空陪同师傅唐僧同心协力一同去西天取经的一个过程,但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却给大家交代的是至尊宝对自己孙悟空身份的无奈认同,以至于让观众对自己心目中英雄齐天大圣产生了怀疑。这是对原作的反叛。影片最后,孙悟空说自己灵魂依附的肉体夕阳武士“像一条狗”,体现了作品对社会道德,责任的破坏,乃至对自身的消解。这也是片中最深的反判。纵观这些故事情节,整部影片运用了后现代的情调与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颠覆。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非逻辑性与多元性也在这部电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电影运用月光宝盒这个道具,将现实时间,历史时间,未来时间随意颠倒。将现实空间进行分割。通过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组合,故事的发展出现了无限的可能。这样就会使故事情节出现不确定性。因此故事叙事出现了非逻辑性,非连贯性等特点。甚至在逻辑关系上出现了让人费解的因果循环。这直接导致了本片总体上较为难懂,一般观众可能看得懂局部但无法把握大局。消除主题的中心地位,用大量破碎的材料来让观众重新组织消化,从而达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多元化效果。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理解来获得不同的电影感受,从而达到电影内涵与价值的最大化。使故事叙事由闭合变成了开放,体现了影片的多元性。

最后,该片在叙事结构上出现了较强的游戏调侃方式。通过游戏调侃,影片颠覆了一切权威。用“观音姐姐”等昵称瓦解了传统文化的权威与尊严,这是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冲击与挑战。该片通过游戏模仿经典文本、电影文本、英文歌曲等而对上述经典进行了颠覆。一、从整部影片来讲。整部片子戏放了古典名著《西游记》,他让剧中神仙脱去了圣洁的外衣,有了七情六欲、爱恨情仇。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膜拜对象,而变成了极具个性的各种普通人物。二、整部片子戏仿了王家卫的《重庆森林》这部艺术电影。不仅有台词个改编更有整个叙事情节的戏访。《重庆森林》讲述的是遗忘、记忆和永恒,而大话西游整个情节也基本雷同。三、戏仿了英文歌曲《only you》,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英文名曲,通过作者个改编后,被剧中人物唐僧用调侃的语调唱成了风靡一时的口水歌。这样的游戏调侃在影片中举不胜数。正是这样的游戏调侃不仅使影片增添了喜剧色彩。更显示出了影片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

整部电影从头至尾充满着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特点,这样的叙事特点使我们读不懂导演在解构什么。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解构这部影片。这也许正是这部后现代主义电影代表作成为经典的原因所在吧。不用的人看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看会有不同的感悟。强大的生命力与艺术力让这部电影解析了社会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