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柏坡精神的转折性

2016-04-29王致建

知识文库 2016年7期

从军事、政治、经济以及七届二中全会来论证西柏坡精神是形成与中国革命转折期的精神,从而它必不可少地具有转折性,进一步说明它的现实意义。

西柏坡精神是党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时期形成的。

西柏坡时期,这个特定的阶段是从1947年5月中央工委到西柏坡,至1948年5月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此地,一直到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迁到北平,总共1年零10个月的时间。时间虽然短暂,但是中国共产党却在此奏响了铿锵乐章,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一时期,处处都彰显出了转折的新气象。那么形成于此的西柏坡精神一定具有转折性。

首先,从军事上来说,人民解放战争是一路高歌猛进。人民解放军完成了由劣势向优势、由优势向胜势的转变。

内战初期,国民党军先是全面进攻,后是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地位。从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歼敌112万人,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振奋了全国人民,并为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条件。

在解放战争的第二年,虽然国民党军在人数上、武器装备上仍然占优势,而且仍在进行战略进攻的情况之下,党中央毛主席在解放战争第一年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之上,科学分析和研究了军事、政治等形势,及时决定人民解放军第二年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蒋管区。到1948年秋,全国形势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党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人民解放军则由120万人上升到280万人;人民解放军不但在战场的机动兵力已优于国民党军,而且这时第一线总兵力已超过国民党军。从士气上说,人民解放军士气高昂,国民党军士气低落;从装备上说,人民解放军已拥有了大批的美式武器,同时还建立了强大的炮兵和工兵部队,攻坚能力大大提高。国民党的任何坚固设防的城市都不能阻挡人民解放军的前进步伐了。中国革命的高潮来临了!

1948年9月8日——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即九月会议)。提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党中央提出建军500万,在从1946年7月算起的五年时间内从根本上打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任务,并要求各战略区在解放战争的第三年准备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会后,党中央毛主席不失时机地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正确地指挥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决战,从根本上动摇了蒋家王朝赖以生存的军事力量,为以后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毛泽东指出:“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其次,从政治、经济形势看,也在发生着重大的转折。政治上,蒋介石集团处于孤立无援的窘境。国统区的人民已经很明白地看透了他们内战的目的是为了独裁,同时他们的集团内部也矛盾重重,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就连支持他们的美国主子也在寻找新的代理人,想剔除蒋介石的统治。经济上,国统区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法币已完全破产。而在解放区却是另一番情景。老区半老区的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生产发展,后方巩固,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党外人士,各民主党派纷纷云集解放区,奔向西柏坡,奔向北平。

第三,是中国共产党总结过去开创未来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是一条农村保卫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它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这条道路肇始于井冈山,完美地结束于西柏坡。正如周恩来所说:“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在此”。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和基本的国情作了深刻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方法。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综上所述,西柏坡精神的转折性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具有的特性,也是考验共产党人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能否科学驾驭中国航船的试金石,更是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成熟政党的有力证据。

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是在西柏坡抓住了转折的命脉,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总是在不断地抓住转折的契机,使我们的祖国从贫穷落后到雄踞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怎么能不让中国人骄傲呢?

由此看来,西柏坡精神仍将会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无穷的精神动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