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2016-04-29盛英会韩劲松
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育,是从社会公民的角度出发,通过大学生与社会关系的协调性发展使其形成基本权利义务关系观念的教育方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量迅猛增长,这给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等院校应该抓住机遇,利用新媒体这种快速文化传播的手段实现大学生公民意识提升,从而使国家法律制度能够在法治文化的积淀下发挥最大的效用。
一、新媒体时代
当今是媒体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娱乐、生活、工作中媒介的作用更是不可取代的。在传媒移动化的冲击下,移动互联取代了纸质书报杂志、信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有了多功能智能手机,人们可以通过微信、QQ进行即时交流,无需等待回信,使沟通交流的信息量和实效性大幅增大;微博、网络媒体也迅速传播者大量信息,使全球重大新闻能够即时联通共享;手机、掌上电脑、无线网络等技术的更新发展,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捕捉通过媒介的大量信息。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为载体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人们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以空间的虚拟性、信息的丰富性、资源的共享性、交流的交互性以及覆盖的广泛性为特点的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面对法治社会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提升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面临着机遇,同时也是挑战。机遇在于大学生对于现代信息科技产物的接受和掌握是快速的,通过新媒体进行教育传播有利于公民意识的传播。但是同时在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冲击下,大学生是否能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成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考验。
二、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潜伏不现。与以往尤其是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现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大大落后于当时蓝、灰主色调的工厂工人。不是我们的大学生没有爱国主义热情,而是没有一个激发状态的引线。社会生活节奏虽快,却温和,使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沉寂在忙碌的生活当中很少有体现。
当代大学生参政意识不强。受上一代人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也出现大量的鸵鸟心态。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融合,人民十三亿,沧海一粒的状态,使得学生们对自己政治参与感不强,觉得参政议政的实际意义不大。
当代大学生法律知识有限。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比老一辈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强,但是程度仍然不高。虽然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是对很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被侵权的问题仍然选择沉默,甚至是想不到反抗。有一部分原因是维权成本过高,维权过程中产生较高的时间和货币成本,维权成功的几率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缺乏法律诉讼意识和法律基本常识。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义务意识相对薄弱。权利与义务是一对孪生兄弟,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受国家政策影响,90后大学生这一代普遍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家人的宠爱,习惯了做一名伸手党。对家庭如此,对社会依旧如此。相当大一部分学生认为享受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是理所当然的,是理应存在的,却没有意识到履行义务是作为中国公民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三、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对公民意识的阐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公民意识主要包括道德意识、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其中法律意识是最重要的,在教育中要主要培养这几方面的意识;有人认为公民意识是民主社会中公民必须要具备的意识,是公民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和人文意识的综合,是公民权利和义务意识的统一,对于公民的生活和成长至关重要;有人认为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1对于公民意识欠缺的原因有些学者认为封建政治文化公民意识和封建伦理积淀的“私民意识”、“缺乏系统的民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是导致公民意识缺乏的原因,有些学者认为“公民道德教育的失衡弱化了青年学生的公民意识”。
事实上,在社会化大环境下,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单单依靠法律制度而没有公民意识的规范是危险的。只有公民意识得以完善,社会形成法治文化的土壤,尤其是作为下一代国家建设接班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思维得以完善,才能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只有公民具备了公民意识,人们才懂得在国家范围内、法律规范中,什么是权利义务,如何维护自身利益,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当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产生冲突时应当如何处理等等。当大学生具有公民意识时,相应的才会产生符合公民行为的行为。在信息量极大化的媒介时代,大学生面临着庞杂的信息,更应该懂得如何自处,如何处理信息。中国目前的传统教育方式导致了大部分学校里的学子几乎没有机会接触真正的社会,只有通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育,让当代的大学生能够对其公民身份有认同感,对国家有归属感,对社会有责任感,热爱祖国,自觉遵守法律,认真履行义务,依法行使权力,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四、媒介时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建议
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国家意识不够深刻、主体意识不够充分、法律意识不够健全、责任意识匮乏、民族意识不够明确
等问题。那么,在现有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新媒体时代环境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
第一,重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大学教育中,主要采取上思想教育课程和党课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方式。大学四年,仅仅以大学教师的讲授,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育只起到了表面认知的辅助作用,难以达到更深层次的教育。现如今,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师教学与大学生认知的联通,能够使大学生更生动的理解大学生公民意识形态。在新媒体教学手段的带动下引领大学生自觉主动的消化吸收公民知识,在生活中发现公民事件,从而实现将课上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的良好效果。
第二,应利用合法传播信息的方式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规范互联网言论自由环境,明确言论自由的真正意义,而非自由言论,可以利用互联网媒体传输信息量大、范围广的特点,宣扬大学生公民意识,采用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观念。学校可以通过举行和组织参与听证会、学代会等方式,让他学生切实感受公民意识引导的具体行为。再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到微信、微博等大学生能够轻易接触的媒体中,并且在毕业前安排的实习和答辩中也可相应植入公民意识的内容。
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引导大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学校以师生为主要活动人群,师长以身为师,以行作则,通过教学媒体或者是网络交流工具,与学生的日常沟通和教学互动时通过言行循序渐进传播公民意识。用温和的方式使其无形中成为具备公民意识的大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宪法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公民培育与法制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BC1214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