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社会、家庭共育的历史回顾
2016-04-29周福成张晓明
部队、社会、家庭共育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当前,国际形势大变革大调整,国内矛盾凸显,信息技术革命式发展,给部队、社会、家庭共育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萌芽、成熟、发展三个方面梳理概括了共育的发展历程,力图为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军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部队的方方面面与地方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同样部队教育也与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特殊之处使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渗透着众多社会力量的因素,与资产阶级军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部队、社会、家庭之间的关系更加牢固,联系更加全面,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军特色的部队、社会、家庭共育的教育模式。结合我军的发展历史,本文追溯了部队、社会、家庭共育的萌芽、成熟和发展的过程,梳理、概括了军民一家,鱼水情深的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军部队、社会、家庭共育的萌芽
第一次大革命中,我党以苏联红军为榜样,创建和指导着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工作。这是我党在军队中建立和开展政治工作的开端,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建立,积累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有了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开始规范系统地借助社会力量搞好政治教育。古田会议要求发动地方党对红军党的批评和群众政权机关对红军的批评,以影响红军的党和红军的官兵。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坚持走群众路线,组建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使借助社会力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八路军扩军中,扩军人员同各地党、政、抗日民众团体密切配合,运用戏剧、歌曲、壁报、群众大会等宣传媒介,通过组织群众到日寇摧残过的地方参观、举行军民联欢会等方法,推动招兵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争取白军过程中,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来推动这一工作的完成。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需要大量补充兵员,就利用在地方群众中有影响的领袖人物的号召力率众参军,根据其带来人数多少,委任以相应职务,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同时为了迅速提高官兵思想水平,有些部队进行诉苦教育,让群众现身说法,控诉国民党侵犯解放区的种种罪行,有效地提高了官兵的阶级觉悟,增强了官兵争取新胜利的坚强决心。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军部队、社会、家庭共育的形成
从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转变的教育过程中,我军有效利用地方丰富的教育资源,不断拓展教育途径。对改造起义、投诚部队进行阶级教育时,采用了组织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把战士耳闻目见和本身及家庭被压迫、被剥削的事实材料引进教材,同时请翻身农民现身说法进行控诉,启发士兵的阶级觉悟。
和平时期影响官兵思想的因素增多,官兵思想变化更加难以把握。在和平时期最容易引起战时思想波动的,主要是家庭问题、个人前途和国内外形势变化;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官兵接触到的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来进行教育。如有目的的组织回忆对比、参观访问、举办实物图片展览、运用社会和部队的活人活事现身说法、表扬好人好事等方法。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军部队、社会、家庭共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军营生活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对外军事交往显著增多,使政治工作遇到了许多未曾有过的课题,尤其是给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情况、新领域,我军政治工作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创新,已经有了新的进展,找到了一些好的对策和方法。这些好的方法中就有部队、社会、家庭共育。中央军委1987年1月27日的《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开展谈心,采用启发、研究、讨论的方式组织群众性的自我教育,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部队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运用现代的宣传教育手段进行思想教育,改进了政治工作的方法。○11994年总政治部继承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总结全军部队政治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制定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规定(试行)》提出了部队、社会、家庭共育的具体概念。即:根据教育内容的需要,有选择地组织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请地方同志作报告,同官兵的家乡政府和家庭建立联系,搞好军地共教共育,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教育官兵。○2
随着信息交流的增多、科学技术的进步,部队、社会、家庭共育的教育内容不断增多,教育渠道不断拓宽,教育方式更加多样,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大批的明星企业、成功人士不断涌现,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英雄纪念馆、博物馆不断建立,这些都为部队、社会、家庭共育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同时军地“智力双拥”、军地共建精神文明等都为部队、社会、家庭共育拓展了教育途径。《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军队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部队在参加地方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以社会为课堂,采取组织官兵参观、请地方同志作报告等形式,及时了解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虚心学习人民群众的先进思想和优秀品质。○3网络、移动通讯工具等现代传媒和信息技术使部队与地方党政机关和官兵家庭联系更加密切,丰富了教育手段,提高了教育效率。很多部队建立了军地联系制度,定期召开军、地、家联席会议或碰头会议,加强了三者的沟通。同时,许多部队派出调查组,搜集整理来自社会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人员、不同内容的地方拥军优属的零散教材和先进事迹加以综合整理,编成故事,印成册子,甚至拍成录像,下发连队学习,对官兵进行现实教育,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相关会议和决策要求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政治工作的改进、发展,借助社会大课堂不断提高教育水平,拓展服务保证的新途径。
(作者单位:装备学院昌平士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