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法律保护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016-04-29黄梅芳黄雪玲罗怡
一、引言
儿童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国人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儿童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法律意识。培育和增强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法律保护意识,是提升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曹黔英(2006)也认为,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是中小学生成长、成熟的一个关键阶梯,也是重要保证;在法律意识方面,秦启文、石 伟(2004)对1178名未成年人学生进行了法律自我保护意识的调查,发现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未成年人比较熟悉未保法。为此,社会工作开始介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艾丽(2010)认为围绕生命教育设计及实施小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赵振华(2013)提出了社工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六个模式;罗小霞(2013)基于优势视角、增权理论及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提出,运用个案工作协助有困境的学生改变和成长,提升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平,运用小组工作满足趋同性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运用社区工作,优化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外部环境,认为介入过程中如何把握尺度协调好各方关系,介入的深度和广度如何,以及怎么设计学校社会工作的制度安排等方面,是对介入的考验。
二、小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本文选择社会工作介入某高校附属小学的法律保护服务实践进行研究。该附属小学位于城区中,成立于1954年,办学条件较为优厚,生源均来自该高校教职工子弟和周边附近,含城中区居民的小孩,大多为独生子女。现共有三十多名教师及600多位学生,一至六年级各有两个班。在设计问卷时我们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设计了较为通俗易懂易于填答的问卷内容,以使儿童配合我们的调查自主填答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四、五年级的学生,实际发放240份,回收232份,回收率为96.7%,其中有效问卷229份,有效率为98.7%。
问卷第1至5题主要了解调查对象对法律的了解,在对未保法的了解一题中,有46.7%和35.4%的学生分别选择了部分了解和有一点了解的选项;在是否希望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一题中,89.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希望这一选项,说明大部分的小学生有法律意识,愿意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对法律的作用,小学生们更多已经认识到法律的作用是能够“保护合法权益”、“规范人的行为”和“惩治违法犯罪分子”。但也有10.1%的学生对法律到底有什么用不清楚,有5人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是限制人的自由。对于“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清楚的占28.7%,至于“什么样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不清楚的有24.9%,21.7%的学生不明白“违反法律的责任有哪些”,知道“如何依法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的只有14.5%。对于侵犯肖像权问题,71.6%的学生知道“未经当事人同意把照片作为宣传”是侵犯肖像权的;对于违反交通法中闯红灯行为,49.5%的学生认识到“是违法行为”和“是没有公德的表现”;在应对违法行为,比如家里进了小偷应该采取的措施基本是“清点家里物品”、“打110报警”和“打电话告诉家长”,其中36.24%的学生想到报警,可见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具有一定法律保护意识。
三、儿童法律保护的社会工作介入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小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通过观看电视,其次是课堂上或者业余时间的相关阅读,此外,是通过身边的案例,比较零散的获得。对此,项目组确定了社工介入小学生法律保护的服务内容方式,开展法律知识宣传,通过展板、学习法律知识手册向小学生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为巩固其法律知识,组织举行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增强小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法律保护能力。
1.法律知识宣传
项目组编制法律知识宣传手册,手册内容以未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主,包括宪法、预防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通过桂林市嘉和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的联系,在桂林理工大学关工委的支持以及小学领导及其老师的配合下,嘉和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及雏菊项目组成员共10人一起走进四、五、六年级课堂,辅导小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手册。小学生先自学15分钟,然后有不明白的开始逐个向工作者提问,工作者一一作耐心解答,整个学习活动轻松愉快。课堂上的辅导学习结束后,大家围在室外的宣传展板前继续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小学生表示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加深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懂得拥有的权利,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运用法律去保护自己。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项目组也认真准备了关于自我保护的法律动画视频并组织小学生观看。动画片风趣幽默,对法律的讲解浅显易懂,小学生们不仅被动画视频吸引,更重要的是在有趣的学习中加深对法律的认识以及如何运用法律去保护自己,规避不良行为。
2.法律知识竞赛
法律知识竞赛活动由桂林市嘉和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主办,雏菊青少年社会工作项目组承办,桂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协助进行。工作人员仍为中心人员和雏菊项目组成员组成,活动开始前进行简单的培训。参赛对象是四、五年级全体学生240人,参与率100%。比赛方式包括抢答和自主书面答题。抢答题环节同学们都非常踊跃,虽然有时候未能一次答对,但并不影响答题的积极性,抢答环节在激烈、有序中顺利完成。小学生们脸上充满着自信,表现出来的成就感也鼓舞着组织者。半小时的独自书面答题结束,评奖并由小学校领导和高校关工委负责人颁发奖状。
本阶段的法律保护活动顺利完成,其中最能调动小学生参与积极性、活跃气氛的是法律知识有奖竞答环节,小学生们认真思考,积极回答,情绪高涨;最具吸引力的是观看法律动画视频环节,观看视频中遇到课间休息时间,但学生们不愿意停下休息,继续安静的在教室观看视频,纪律良好。
3.介入的效果评估
评估采用的方法主要为个案访谈及工作人员的评估两种。访谈是在最后一节活动结束后进行,各班随机询问1-2名学生,主要了解小学生对活动的形式、内容安排的满意度和自我感受情况。工作人员的评估主要是活动的带领者对获得的反思。
经访谈了解到,学生认为此阶段的法律知识学习很有收获,有吸引力,非常愿意参加此类活动。觉得有奖竞答最受欢迎,法律知识宣传动画片生动、幽默,易于记忆。王同学说:“我觉得学到了很多之前没学过的知识,像我国颁布第一部宪法的时间是1954年,未成年人旷课、夜不归宿是违法行为等等,还有一些生活上的法律小知识很有帮助,真的很感谢大哥哥大姐姐们给我们上的课,又好玩又实用”。小学校领导和老师以及高效关工委对开展的活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社会工作介入存在的问题
这次活动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根据学校负责人及学生的评价来看,服务效果不错。而社会工作者经过反思,认为服务活动还是存在尚需改进的地方。
1.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比较扎实的,但社会实践经验是比较缺乏的,在团体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应对学生的情绪问题,顾及大家的表现,也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的专业技巧。未能与非专业性质的志愿服务活动区分开来,因为二者在活动效果方面上区别不大。
2.评估工作不到位
具有系统、规范的评估工作也能更好的体现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评估的方法有小组记录表、访谈记录、问卷等,评估一般分为前期的需求评估、中期的过程评估和后期的目标完成评估。此次的法制宣传活动,前期运用了问卷调查方法对法律知识现状作了需求评估;因项目的时间较短,对于中期的此次活动只进行了活动记录,并未作相关的评估;后期的评估采用的是竞赛测试和小组记录的形式,但竞赛测试这一形式对于数据的统计有较大的困难,只能通过改卷工作者的印象进行评估工作,使得评估工作欠严谨,未能形成系统规范的评估报告。
五、社会工作介入的改进意见
1.提高专业人才素质
社会转型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各个领域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创新方法解决新的社会问题,尤其需要大量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为此,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也计划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达到3000万。自上世纪80年代末始,目前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的高校已达到316所。由于起步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经验,为满足社会治理需要,如何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素质需要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改革,重视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一是在实务课程多设计学生体验环节,强化感性认识。二是提高社会对专业的认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做到多方联合培养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保证足够的实践课时,使学生能够得到实践能力的锻炼,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提高的。
2.重视活动评估工作
掌握科学、系统化的评估知识,并能运用到实践中非常重要。小组评估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作为研究方法的评估,二是作为工作方法的评估,而工作方法的小组评估,主要分为组前计划评估、小组的需求评估、小组过程的检测评估和小组的效果评估这几个方面。学校社会工作大多是以班级为单位,属于团体工作,所以需要运用小组评估方法。科学、系统化的评估不仅能够对团体工作起促进作用,而且还能促进工作者个人的成长,丰富实践经验。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410596034)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