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所提供的服务

2016-04-29赵煜

知识文库 2016年1期

高校图书馆是信息服务中心,是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重要机构之一。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不断成熟,对教学和科研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高校图书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网络环境下成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为教育教学和科研提供着传递、收集信息的功能,并且对于教学和科研所需文献起到了加工和整合功能。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网络,这对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将是很大的革新与突破。但是,这也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重视网络对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创新,不断增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一、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是以高校所藏图书、文献为基础,主要依靠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人工操控向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这种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比较封闭、单一,单纯的依靠工作人员的手动操作,对教学和科研所提供的服务并不是那么全面,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资料的查阅和汇总特别不方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也开始利用网络技术,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带来改善和革新。

1.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主要依托本校的图书和文献资源,以本校的学生和教师为服务对象,在服务的过程中,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收录、借阅都是依靠人工完成的。这种服务方式单一,而且在收录和借阅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错误,最重要的是这种图书馆的服务属于被动地,对教学和科研的服务也不完善。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入库都采用了信息化的方式,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如果需要借阅文献能够很方便的查找和整合。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依靠信息技术已经由被动变为主动,服务方式多样化,数字化图书馆也在高校逐渐实现。在教学和科研中可以依靠校内外图书馆网络信息库进行查阅文献。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效率得到提升。

2.服务对象的变化

以往的图书馆服务,高校学生和教师只有前往图书馆才能享受到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而且只能查阅到实体文献和图书。使用信息技术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学生和教师只要处在连接网络的环境中就可以到图书馆查询资料和文献,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不同高校图书馆信息和文献的馆际互借。同时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的图书馆服务更加社会化,“为校外的科研机构、厂矿企业提供信息资源及承担信息资源服务”。[1]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扩大,对于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现状

1.图书馆管理制度没有适应网络环境的发展

很多图书馆虽然在技术上适应了网络环境,但是在制度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进。比如说,教学和科研中需要借阅一些电子文献和手抄本文献,这些资料已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电子化,但是由于高校图书馆传统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需要在借阅时进行很多程序的检查,这增加了教学和科研借阅的时间,不利于高校图书馆对科研和教学服务水平的提升。

2.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没有创新意识

高校图书馆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虽然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和创新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文献信息的查阅和传递方面,很多高校侧重于对教学方面的服务,往往忽视了对科研机构的服务水平的提升。在服务方式上,只停留在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上,这样并没有改变被动服务的状况,而且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对服务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提升。

三、网络环境下完善高校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措施

1.优化制度规定,提高服务效率

在网络环境下,服务的对象和服务方式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状况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制度也应该更加简洁、更加人性化。在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制度调整,提高服务效率。

2.增强服务的个性化趋势

当今时代中,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相关学术信息和文献资料不断增加。面对这种情况,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怎样在图书馆中依靠信息检索系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这就需要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较复杂的检索,并根据读者需求对检索结果进行重组和整合”[2]以获得更多更有效地信息。

3.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高校图书馆向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时,服务的主体是图书馆管理人员,是他们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因此,要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掌握熟练地网络信息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技术的改进。

四、结语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对象出现根本性的变革,从理论上讲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争取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升为教学和科研的服务。

(作者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