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为绘本教学领航 开启幼儿阅读之门
2016-04-29朱怡
在组织一个绘本教学时,很多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育机智、活动氛围、问题设计等,很少有人在教学前会静下心来去关注、研究、解读绘本。要达到这一教学境界,需要教师慢慢品味、细细解读绘本,对绘本创作的背景、绘本的整体、绘本的细节、绘本的情感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和感悟,多角度分析绘本的价值点,分析幼儿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确定绘本的重难点等。
一、立足背景,解读绘本
“图画书作品会反映特定时代和社会的文学、美学、教育学的观点,体现作者和绘者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艺术个性。”在选定绘本后,教师自身对绘本创作的背景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如何,绘者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了绘本,他当时的生活状态和想法是什么?只有我们全方位的去了解,才能真正站在绘者的角度,去理解他、去读懂他,才能走进绘者的心里,和绘者的心灵对话,和绘本进行对话,才能把握绘本的精髓。
又如《十一只猫做苦工》,作者是日本的马场登,他擅长创作讽刺漫画,将人类的可悲与可笑之处描绘得淋漓尽致。绘本主要讲述了十一只小猫屡屡违规后获得经验教训的故事,他们漠视“禁止采摘”“危险,禁止通过此桥”“禁止攀爬树木”“禁止进入口袋”等的警告最后一齐钻进袋子里,被怪兽抓去白天做苦工,感受到了自己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在逃出苦海来到马路边时,他们就没有像过去那样的随心所欲,而是乖乖地从天桥上过了马路。这本绘本实在是一位非常文明的“老师”,它没有任何说教意味,不露丝毫训导痕迹,而是巧妙地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这个“核”碾得细细的、碎碎的,然后糅进充满“游戏精神”的故事之中,让孩子自己慢慢去咀嚼、回味。
二、立足学情,探究绘本
优秀的绘本,蕴含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信息。教师在使用绘本时完全可以基于现实的需要,基于幼儿的需要,对绘本进行适切处理,通过对绘本局部的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法,保证幼儿的阅读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绘本《我家是动物园》,作者把家比作动物园,将家里的每一个人比作动物,精准的观察角度,幽默的想象,必定能带领大班幼儿经历一次天马行空的畅想。由于考虑到绘本内容较多,所以教师只讲述了祥太的故事,其余的人物特性则让幼儿去想象。
活动中,教师巧设悬念,以趣激趣,唤起幼儿的注意力。“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动物?他们是怎样的?”“我见过老虎、狮子,他们很凶猛,喜欢吃肉。”“我知道梅花鹿,它身上有漂亮的梅花。”“我见过鹦鹉,它会和人打招呼。”……“我们一般在哪里能看到很多的动物?”“动物园。”幼儿异口同声的回答。教师带着神秘的口吻“有一件很稀奇的事,有个小男孩说他家是动物园,家怎么会是动物园呢?我们把他请出来——”……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巧设悬念、适当点拨,引发幼儿思索,在这样的师幼互动中,幼儿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结合画面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于是得出了多样的回答,而教师也满足幼儿说的需要,鼓励他们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
三、立足整体,感悟绘本
一本绘本通常有几十页画面,这些画面一幅幅连贯起来,就构筑了一个清晰、完整的故事。教师要立足整体,引导幼儿泛读绘本,整体感知绘本、领悟绘本,在幼儿头脑里形成轮廓性的印象。如果一开始就把绘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过早的观察细节,详尽的分析讲解,向幼儿硬灌理性知识,这不仅很大程度错失绘本的艺术价值,更影响幼儿对绘本的阅读享受,最终还会削弱幼儿阅读的兴趣和愿望。
如恩斯特·杨德尔的《第五个》中,“封面上有谁?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小木偶哪里受伤了,他的心情怎样?”“受伤了以后,小木偶会怎么做呢?”“这个房间给人感觉怎么样?”“你们瞧,开门的力量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得出来开门的力量很大?”“谁进去了?他是怎么进去的?他进去干什么呢?”“谁出来了,他现在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把握不住绘本的要点,结合每一幅画面都提了琐碎繁复的问题,导致幼儿兴趣乏乏。
因此,教师在和幼儿分享图画书时,不一定每一幅画面都要采取集体阅读的方式,不妨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阅读的时间,不必急于介入幼儿的阅读,急于告知答案,可顺着幼儿的疑问提供多次自主阅读的机会,对于阅读经验较少的幼儿来说,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语言提示帮助幼儿进行画面的连贯观察阅读。
四、立足生活,衍伸绘本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绘本阅读不能脱离幼儿的生活,教师要密切注意生活,联系实际,重视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立足生活,衍伸绘本,回归生活。
如绘本《小熊宝宝》系列,生动的形象和有趣的语言,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并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洗澡、刷牙、整理玩具、排队、吃饭、打招呼......一件件日常生活中让老师和家长头痛的事,都在小熊宝宝的故事中迎刃而解了,类似的绘本还有《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多多什么都爱吃》《十一只猫做苦工》《和甘伯伯去游河》。
总之,在进行绘本教学前,教师要立足绘本本身,着眼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适合绘本、适合孩子的表现方式,进行解读、探究、感悟、衍伸,以自己的理解和真挚的情感引领幼儿走进多姿多彩的绘本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内心深处的情感,让幼儿和绘本产生共鸣,用“心”为绘本教学领航,让幼儿享受阅读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高新区城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