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英语教师的“新教材适应性”
2016-04-29季兴东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使用将近4年,广大一线教师对于新教材的使用情况如何?遇到了一些怎样的困难?本文在通过对一线教师调查的基础上拟提出帮助教师个体如何更顺利地使用新教材的几点建议,希望教师们能够在新教材的使用初期把握主动权,更轻松、更有效地使用新教材,力争与新教材共同成长。为了了解小学一线英语教师对于新教材的使用和适应情况,及时分析新教材使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笔者于2015年4月对江苏省海门市的小学英语一线在职教师就有关问题做了问卷调查。另外,还对部分学校的有关领导和教师做了个别访谈。
一、适应情况较理想的原因分析
1.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重视
自新教材使用以来,各个层面都表现出了较为积极的一面。教研室围绕新教材的使用在每个学期初制定一系列教研计划,分步骤、分层次按计划开展实施一系列观摩、培训、交流活动,使一线教师在活动中得以提升。同时,各个教育集团内也相继开展课例展示研讨活动,教师在听课、评课、交流的过程中对新教材的认识又上一个新的台阶。另外,调查显示,学校层面的分管领导在此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区域及教师自身的优势
江苏省海门市作为全国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区,在新课改以来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小学英语教学方面,亦有不俗的表现。同时,在目前江苏省海门市整个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中,不管是城区学校还是乡镇学校,英语教师的平均年龄普遍较年轻,其中不乏学校中的教学骨干,尤其是城区的教师。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自身的优势不言自明。这部分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也较强,他们本身已经具备了教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对于他们来说,只要稍作调整,就能从容、轻松地应对新教材的教学。
二、适应情况较差的原因分析
1.工作量增加
调查中有接近80%的英语教师反映工作量偏多、负担较重,且平时有很多与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其他杂务要处理。目前,小学英语教师一般同时承担2-3个班的英语课务,同时因为绩效考核要求,还要承担其他课务,教师的工作之繁重、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关于这一问题,笔者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教师正是在这种紧张、忙碌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与发展的。而且我们也相信,一线教师这种负担过重的感觉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会有所缓解。
2.大班额问题
关于大班额问题,这似乎是当前很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学校遇到的普遍问题,教师们提出:“班级人数太多,开展合作分组学习有困难”、“对于一些小组不能一一进行指导”等问题。在人数较多的班级,学校的个体差异尤其明显,优等生在课堂及各个方面显示出更多的优势,后进生显得束手无策,两极分化日趋明显。尽管教师主观上想解决这些问题,但是面临教学常规考核、教学进度、教学质量等各方面的压力,教师更多的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3.课程资源匮乏
对于新教材的使用,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是本次调查问卷中教师们谈到的一个比较集中的问题。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老师们越来越依赖多媒体教学,有些教师甚至离开多媒体课件就不知道怎么上课了,但是在新教材使用初期,以往那些“现成的东西”没有了,一切都要另起炉灶。很显然,很多教师遇到了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因此,教师必须花时间去自己尝试制作教具、整合各种零碎的资源和素材为我所用。
三、策略的思考
笔者认为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新教材的教学应着手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提升教师能力
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尽快确立完整的课程意识,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同伴学习、向网络学习、向社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学,边学习边实践。只有拥有不竭的学习动力,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切实负担起新教材教学的重任。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自我审视和分析。利用教学研讨和观摩的机会,和其他教师就教材使用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反思。也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进行自我反思。事实证明,学会反思是教师不断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
(二)减轻教师负担
小学英语教师由于跨年级、跨班级教学,除了应对繁重的课务,还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其他临时性的任务,负担确实过重。社会的要求、家长素质的提升、学生的成长等因素导致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有让教师心情愉悦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更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意识,才能使他们以崭新的精神风貌积极主动而又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议学校层面的有关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英语课程的重要地位,要看到小学英语教师艰难的生存现状,通过减少英语教师不必要的杂务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以保证英语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语教学中。
(三)挖掘课程资源
新教材使用初期,课程资源的匮乏是不争的事实,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也有义务为一线教师提供必要的乃至丰富的课程资源,供教师选择、加工和使用。另外,由于城乡及学校资源的基础不同,所以,大家应当建立课程资源的共享意识,依托便捷的网络平台,建立教学资源库。尤其是要加强校际课程资源开发的合作与共享,各种社会资源只有运用到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其更大的功能与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正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