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2016-04-29郝敏敏孙六平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范畴之一,新时期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工作水平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高校必须结合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十八大报告中,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由学校转向社会的过渡转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阶段。因为青年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他们的价值导向势必会影响到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所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对于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处于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当代大学生正逐步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两个百年”伟大目标和“中国梦”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受到国内、国际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寻求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因素
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的逐步转型以及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影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因素越来越多,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亦有弊。了解和把握这些因素是探索新时期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对于加强和改善当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社会思潮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社会思潮充斥着整个社会,我国社会的大环境变得较为复杂。这种多元思想的碰撞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的同时,其中包含的一些消极文化和思想不可避免地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侵蚀。由于大学生处于价值观确立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出现偏差。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是大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通道。但是由于网络的门槛低、速度快等特点,再加上网络监管难,网络信息往往也是良莠不齐,随着网络世界的崛起,不良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广度和深度都今非昔比。
(二)校园环境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校园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上可以满足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要求,高校校园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系统体系,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都是在校园度过的。因此,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虽细微,但不容忽视。校园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具有人文底蕴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情感的塑造、境界的提升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家庭环境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对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的。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家庭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会对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另外,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队伍的主体,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缺少了奉献和分享的品质,这种情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相悖的,自然家庭环境也成为影响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方面。
(四)自身因素
除了上述社会、校园和家庭三大环境之外,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当今,大学教育的培育模式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因为个性差异的原因,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喜好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自然也会产生不同。对于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校园和家庭环境是外部影响,他们自身的因素是内因,是四大因素中最为根本的影响因素。
三、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影响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诸多因素,积极探索相应的培育途径和办法是做好高校学生工作和建设优秀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当务之急。
(一)以校园环境为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化
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状来看,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与践行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水平的高校或者同一高校的不同学生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贯通还是有着较大差别的。因此,必须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这一特点,因材施教,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相应对策十分重要。利用好校园环境这一潜移默化的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日常化,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得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实效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平台。要想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必不可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较强,适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所以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大学生思想培育的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除此之外,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是极其重要的,当代大学生极具个性,他们对课堂的要求以不同以往。以生动活泼的形式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充分利用辅导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辅导员在高校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先锋队伍。这一角色决定了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必须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工作任务和性质的特殊性使得他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而且可以使得他们了解每个同学的内心想法,这样的优势是其他任课老师无法比拟的。所以,辅导员同志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穿到服务学生和教育学生的整个过程之中,引导在校大学生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重视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
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大基础和第一步,但是要想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融入大学生心中,使得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大学生自我教育也是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的过程。只有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汇到自己的思想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可以指导他们的实践活动,才可以将内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己的切实行动。将教师的引导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