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城将军衙署变迁史探微
2016-04-29董俊霞
绥远城在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境内,是清朝为镇守北疆边陲、严防外患、加强其对蒙古地区的统治而建的八旗驻防城。该城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于乾隆四年(1739年)。绥远城将军衙署及其配套的协领、佐领……等权力机构,也与绥远城同时落成,主要任务是统领满、蒙、汉八旗驻军和掌管西北军政事务。
将军衙署既是绥远城的主体建筑之一,也是绥远城的象征,是我国现存同类衙署中保存规模最大,现状最好的武官衙署遗址。这所衙署坐落于绥远城西街东端,座北朝南,共有六进院,132间房屋,为城内之中心点。将军衙署从建成以来一直到新中国的诞生,是绥远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的办公处所。本文据有限的史料,将绥远城将军衙署变迁史予以探微,不妥之处,敬请识者批评指正。
漠西蒙古准噶尔部与喀尔喀蒙古的势力相互对峙,给清朝后方带来了隐患。雍正七年(1729年),清军为消除隐患兵分两路出师西北,与准噶尔不在和通泊展开血战,被战败退兵。雍正十年(1732年),准噶尔兵三万再进击喀尔喀蒙古,在额尔德尼召(光显寺)遭到清廷额驸策凌所率蒙古兵的沉重打击,惨败而退。数年的战争,使清准双方均无力再战。同年,双方几经谈判,决定议和,并划定了准噶尔与喀尔喀蒙古的游牧区界线。于是双方偃旗息鼓,撤军回营,漠北出现了和平局面。随着西北八旗驻防体系的变化,清廷为了进攻准噶尔部,控制内蒙古西部蒙古诸部,雍正十三年(1735年),决定在归化城东北五里处勘定一处城址,作为右卫驻防八旗兵北移时,安排从漠北撤回的八旗将士和从漠北撤回的八旗将士的驻地。也可管理和控制归化城土默特、乌伊二盟等蒙古诸部。
清廷安排总理事务大臣王山向雍正上书建议,从右卫兵四千人中调派三千人及家选兵二千人、热河鸟枪兵一千人,携家属驻扎归化城。同时建议在此设将军一员,副都统二员,右卫所留下的一千名官兵,派副都统一人统领,仍隶归化城将军管辖。
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总理事务大臣王山议奏:“归化城盖造新城,去右卫仅二百里,无庸添设将军,请将右卫将军移驻新城,止添副都统二员,其右卫之副都统二员仍留原处,亦归并将军管辖。”于是清廷又决定在绥远城停增新设将军,将右卫将军迁此。所有家选兵二千名,热河兵一千名,仍照原议办理,等到房屋建成便派往绥远城驻扎。
绥远城的设置,在巩固和保卫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屏藩朔漠,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驻防旗兵们披坚执锐,露宿风餐,汗马血战,百死一生,为稳定北部边疆乃至中华民族的疆域立下了殊勋。乾隆二年,初设绥远城驻防将军一人,副都统二人;满洲协领八人,佐领、防御、骁骑校各十九人;蒙古协领二人,佐领、防御、骁骑校各八人;汉军协领二人,佐领、防御、骁骑校各八人。
据《清实录》载,从乾隆二年二月,驻守在山西右卫的建威将军王昌奉旨改驻绥远城起,到清末宣统三年最后一任将军堃岫被北洋军人张绍曾所取代止,历时174年,清廷正式授封的绥远城将军有79任。任职最长的是汉军正白旗人克蒙额,他于光绪十年(1884年)闰五月二十四日,由蒙古镶黄旗都统授任绥远城将军,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二月十九日,奉旨去职回京。就是这位将军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将军衙署前面的照壁上亲立一块石碑,书题“屏藩朔漠”四个大字,这也是清廷设置绥远城将军的最主要的目的。
驻守在将军衙署的绥远城将军,原来名号为“建威将军”,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威将军改为绥远城将军,属清廷从一品封疆大吏,是以国家大帅的身份驻节在绥远城将军衙署。据《绥远城驻防志》记载:“绥远城将军,遵奉勅书兼管右卫官兵、归化城土默特官兵,如有需用绿旗官兵之处,于大同、宣化二镇绿旗官兵内,听其酌量调遣。”由此可知,绥远城将军除统帅绥远城的驻防八旗官兵、归化城土默特官兵、管理内蒙古伊克昭、乌兰察布二盟的蒙古王公和民众外,遇有战事,还具有调遣宣化、大同二镇总兵,节制沿边道、厅等权力。
随着战事的变化而出现过较大变动的是绥远城满蒙汉八旗将士的数量。在《清史录》、《大清会典事例》、《绥远旗志》等史书中,比较详细的记载了绥远城将军直接统帅的八旗驻防将士的数目。史载,乾隆初年,从漠北撤回的京旗满洲家选兵2000人,这时被提高身份,成为汉军旗人;从热河而来的八旗汉军1000人;从山西右卫而来的八旗蒙古500人,三股旗兵共3500人,于乾隆二年(1737年)春夏携带家眷进驻绥远城。
乾隆六年(1741年),因战争形势之需要,绥远城又在由京旗满洲家选兵而变为八旗汉军的2000名旗兵内,扩兵400人,此时绥远城共有汉蒙八旗将士3900人。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稳固,战事的减少,清廷几经裁减、改拨八旗汉军的兵力,汉军官兵均被改为直隶、山西两省的绿营兵。
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京旗满洲家选兵而变为八旗汉军的2400名将士在绥远城首遭裁汰,被编入直隶、山西省之绿营。在八旗汉军出旗的同时,绥远城驻防“由京师选派八旗满洲兵一千二百名,并由本驻防余丁内拣选五百名作为兵丁,今原存兵一千五百名,共为三千二百名”驻防于绥远城。首次出现满、蒙、汉八旗兵之联合驻防绥远城的局面。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廷又谕令2117名八旗汉军将士出旗入直隶、山西两省绿营。至此绥远城只剩八旗兵1300余名。
乾隆三十年(1765年),绥远城将军蕴著认为绥远城1300余名旗兵人少势薄,不敷应用,经奏准扩兵为2000人。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又在增设绥远城兵额增至2700名旗兵。驻防山西右卫的满洲、蒙古八旗兵700人携眷随令迁驻绥远城。
乾隆三十三年之后的近100年间,由于国事安定,绥远驻防将士数目一直变化不大。1840年之后,随着西方列强侵华而带来的一系列对外战争,绥远城八旗将士南征北战,东拼西杀,付出了一定代价。《绥远驻防志》与《绥远旗志》明确记载,到了光绪末年时,绥远城驻防将士已有3300人,在每佐领管辖兵额数增至165人。
清绥远城将军风光了200年左右,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已经进入风烛残年的时期。清廷授封贻谷为绥远城将军并兼督办西蒙垦务大臣。贻谷出任将军时,清朝廷已衰败不堪,有些规章制度已不被执行。同时,由于国家财力日拙,无力再为修葺将军衙署而破费,使将军衙署久旷失修,有些地方已是陈宇倾圮、芜秽不堪,这正是大清帝国摇摇欲坠的象征。
经过辛亥革命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彻底被摧毁。清王朝的覆灭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昔日的绥远城将军也被扫地出门。
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张绍曾以绥远城署将军的名义驻扎在将军衙署,在此升起了中华民国国旗。张绍曾莅任后,取消了原将军衙署的左右两司及印房;新设置总务处,下设五科,并有专门机构分管八旗旗务;并改清制 “将军衙署”为“将军府”。西跨院为将军府花园,民国三年,张绍曾将花园改建为政务厅,后为秘书处,共有房屋十排,每排五楹。
民国二年(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决定裁撤归化城副都统,由绥远城将军兼理归化城土默特旗政,将归化和绥远合并,更名为归绥县。改绥远城将军为行政长官,设置军政、民政两厅,与山西省分治。
民国三年(1914年),中央政府改将军为都统。同年七月奉大总统教令改将军府为都统公署。历任都统均驻节于此。期间一些都统对将军衙署多有临时修葺。
民国十一年(1922年),都统马福祥对绥远城将军衙署略加修葺,改建了大堂、二堂;改建后的衙署比以前略为宏阔。同时又增添了内室各房,修治亭榭,另建厨房,增补辕门并外围各室,计改修、新建房屋四十多间,在当年九月完工。
民国十三年(1924年)一月,内宅发生大火,三堂和四堂延烧殆尽,同年七月修复。修复后的三堂共有正室五间,左右厢房各二间,内宅门三间,前巷厅三间;四堂建筑共有正室七间,左右厢房各三间。
民国十七年(1928年),将军衙署被绥远特别行政区政府占用。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置绥远省,将军衙署改牌为绥远省政府。
民国十九年(1930年),绥远省政府主席李培基在东跨院建“澄园”,为官员们工作之余休憩之所,是当时绥远省胜地之一。
民国二十年(1931年)八月,傅作义为绥远省政府主席,对将军衙署进行了修葺。拆除了仪门,整修了旧有的房屋,并在“澄园”内盖了一排办公用房;拆除了鼓手房、东西辕门以及辕门两侧的墙和鹿角栅,使石狮子前直到大照壁之间变得很宽阔。从此,行人车辆从西街可以直接穿过钟鼓楼的拱形门洞前往东街。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进攻绥远省。10月,被由德王的“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的军队占据,将军衙署成为“巴彦塔拉盟公署”,后成为“蒙疆联合政府”办公所在地。日本投降后,绥远省政府迁回将军衙署,一直到绥远和平解放。
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主席董其武将军率领全体军政人员宣告起义,绥远和平解放。改成绥远省人民政府。
绥远城将军衙署自修建之日起,一直是清朝统治绥远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在中国历史上是以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象征而载入史册的。新中国成立后,它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将军衙署从一个军事机构发展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经风云变幻,见证了历史沧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它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变迁,为探讨清代历史、中国北部边疆少数民族历史以及内蒙古地区古代历史特别是近现代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珍贵的史料。另外,这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物又是各族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从每座厅、廊、屋宇所表现出的优美的建筑、绘画雕刻艺术,都闪烁着我国具有多民族特点的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的光辉。对我们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文物事业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