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哲学三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主要哲学观
2016-04-29高伽育
儒家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其大经大脉,实大成于孔孟”,另外还有荀子。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的大师级人物,他有许多观点与孔孟,尤其是孟子相左,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对儒家文化的一个补充。接下来,我们重点对先秦的这三位儒学大师做一些介绍。
一、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本是殷商,先祖孔父嘉为宋国宗室,后遭到宋国权臣杀害,其后人便逃到了鲁国。到孔子时,在鲁国已是第四代了,他的父亲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了他。孔子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又早,他不得不过早地肩负起生活重担,所以,孔子自己讲: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讲的“鄙事”指什么?也许与“儒”、与“士”有关。孔子有很高的志向,但却生不逢时、机遇不好,一生只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马的“乘田”也曾一度做过“司空”和“司寇”,但时间都很短,孔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开设私人讲学之先河丙创立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代教育家,不仅开设私人讲学之先河,而且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总结、创立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对象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贤愚,教育机会要均等;在教育方法上,提出了”因材施教“。即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在教育的内容上,坚持射、御、数、书、礼、乐等进行,培养学生的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在学习方法上,强调要“学而时习之”,要“温故知新”,以巩固、提高学习的效果;在学习态度上,要谦虚好学,取长补短,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通过这些教育理念的试试,孔子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有用之才,并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础,直到今天,这些教育理念仍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实践意义。
2.整理、修订了大批古代文献,对保存和阐发古人的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孔子对“六经”的整理和修订上。所谓“六经”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的典籍。在整理、修订过程中,孔子不但勾稽大批珍贵史料,而且注入“微言大义”,为儒家学派的“建材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间,“六经”是儒家最基本的教材,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3.建立了儒家较为系统、完备的哲学思想与理论体系
二、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他一生的经历与孔子很相似。其先世曾是鲁国贵州孟孙氏,但到孟子时,已家道衰落。他幼年丧父,生活贫困,但母亲一直对他进行精心教导,并由此留下了“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动人故事。及长,孟子便“受业子思之门人”,“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学成之后,“遂以儒道优于诸侯。他先后到过齐、宋、邹、鲁、滕、梁等国,用自己的主张游说各国的君王。然而,当时各诸侯国都忙于战争,所以很少有人理会他的那些主张和建议,他也每每因”与所如者不合而得不到中庸。孟子唯一的一次辉煌是在齐国,当时齐宣王“加齐之卿相”于孟子,可还是“无官守”,“无言责”,最后,终因齐宣王不能采纳他的主张他离齐而去。此时,孟子已年近60岁,从此便不再远游,“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孔子讲仁,多着眼于社会理想、治国安邦的角度,而孟子却将仁发展为一种带有“普世”性的思想,认为“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强调从“天子”到“庶人”都要归仁。他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提出这样的理论是很了不起的。实际上,这里边蕴含着他的社会理想,即通过君王的仁政,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美好社会。
三、荀子
荀子名况,号卿,又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说。他是“性恶论”的主张者,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也。意思是说,人生性是恶的,那些善性是后天人为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荀子与孟子的观点针锋相对,他曾批评孟子道: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性伪之分。意思是说,孟子把人的先天的本性和后天学到的东西混淆了。那么,人性为什么生来是恶的而不是善的呢?荀子解释说:”今人之性,生儿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衷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正因为如此,荀子特别强调人们后天的学习,专门谢了《劝学》篇,提倡人们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学习谋生的技能,更要学好儒家的“礼”,因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者也。”
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说
孔子当年曾表示“不语怪、力、乱、神,即不谈论,更不相信怪异、暴力以及鬼神这些东西,将人永远置于神之上;荀子将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升华。他说:天是自然之天,地是自然之地,它们都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与人间祸福、社会兴衰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人的责任是“应之以治”,而不要“应之以乱”。
在荀子的思想中还有许多闪光点,如他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的观点,“省工贾、众农夫”的观点,“隆礼”、“重法”的观点,“百王之道,后王是也”的“法后王”的观点等,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是对儒家学说的重大贡献。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地区实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