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识不代表有文化
2016-04-29张鑫
培根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而我认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你对已有知识做的拓展、深化及升华,且这种拓展、深化及升华越是深广,你对原有知识的认知越深刻,内涵越广博,你获得的知识越多、越精深、越丰富,是你把“薄”书读“厚”了。这是一种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我们提倡的,是所有致力于学习的人有必要掌握的。也是身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人教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本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产生、内涵、实质、形式及作用,讲了人们如何创造文化及获得较高的文化修养,文化作为精神力量与物质的简单关系等。内容看似不多,其实容量很大,琐碎且必须交待清楚的知识点非常多。如课本后面提到的文化作用,课本简单的用一段160字的段落交待了一下,而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却并不少。至少要交待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的不同作用,至少要向学生说明不同民族的文化对不同民族的不同影响,还得讲清楚文化对国家民族的影响和对个人的影响是有差别的。而这些问题分别在第一课第二节、第二课一二节有具体详尽的讲解,教师在上当堂课时可以简单拓展,适当交待,灵活处理。更深的拓展及升华可以放到后面的课堂里再进行。
但有些知识是教师必须在当堂内就要交待清楚且做必要的拓展、深化及升华的。如文化的产生涉及社会实践这一哲学概念,文化作为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也涉及最基本的哲学知识,而学生尚未接触哲学,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些知识点做必要的补充,在考虑学生接受度的基础上对课本知识做适度的拓展。对于社会实践,没必要让学生掌握它的概念,可以简单告诉他们人类涉及到的三大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告诉他们前两个领域我们通常称之为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就是人的思维,而社会实践就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我们正在上课,这就不是社会实践,因为我们改造的是自己的头脑,是主观世界,而农民在田里劳作则是社会实践,因为他们改造的是自然界,是客观世界。然后顺着这个思路再举例子,以甲骨文的产生为例,让学生体会“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至于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其实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因这一基本哲学关系内涵丰富,在拓展时不易展开太多,也不易过多的挖掘,可简单的举例,使学生形象的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即可。如引用古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及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帮助学生理解是物质决定意识,离开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将无法存在和进行。
但本课最大的困扰在随后的一段文字中出现,也是在这里学生混淆了文化与知识的关系,甚至错误的把文化同知识划等号。现将课文摘录如下: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这段文字包含两个知识点,一是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获得的,二是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用者。对于第二点知识学生没有什么异议,但对第一个知识点,很多学生想当然的认为既然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是在培养文化素养,那么知识就是文化,学到的知识越多,则文化素养越高。有学生还以自己的亲人为例,比如认为自己比祖父母辈或父母辈学得知识多,则自然自己的文化水平高,人们在生活中也会说这孩子文化水平比他父母高。这里有个问题需要厘清,即文化和知识是否是一回事,二者有怎样的关系。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很显然忽略了这一点,这就需要教师对课本知识作充分的拓展,以完备知识体系,厘清学生认知误区,深化知识,巩固所学。
先看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于2011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及知识二词下的定义。词典就“文化”一词给出了三个定义: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词典给“知识”一词下的定义是: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②指学术、文化或学问。
单纯从词典给出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与知识在某些场合是通用的,即它们的意义在特定条件下是相同的,这就是课本第7页“专家点评”里提到的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同样的,“专家点评”也提到了广义文化,即把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称为文化,词典给出的前两个文化定义就属于广义文化的范畴。而我们的课本给出的文化定义,既不是广义的,也不是狭义的,而是把文化定义为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定义知识与文化的关系,给出符合课本定义范畴的二者关系来。
显而易见,知识和文化同属认识的范畴,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都来源于实践。而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一是间接经验。比如说砒霜有毒,每个人没必要为了获得这样的知识而去亲身试验,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他人口耳相传或通过文字资料获得这样的认知,但也一定曾经有人因误食砒霜而付出过生命的代价,这就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不夸张的说,知识几乎人人都有,目不识丁的农民,他一定有关于如何生存如何种植庄稼的最基本的知识,但,你能说他那些知识是文化吗?如果觉得这个例子不够严谨,那么,以一个三岁的儿童为例,三岁的小人儿很可能就有火能烧伤人这样的安全用火知识,但你能说他有文化吗?可见,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高中语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段关于王熙凤出场的描写,看她浑身上下彩绣辉煌,仿若神妃仙子,金的、银的、翡翠的、玛瑙的等各种材质的装饰品镶满全身,通身珠光宝气,浓浓的富贵气息。但也就是这样的气派和富贵气息透出了她骨子里的俗气,为什么俗气?缺少文化修养!但你能说王熙凤没知识吗?她打理大观园是连男人也佩服的,她在人际交往中的随和与随机应变,难道不是知识吗?所有的读者都可以由衷的说:凤姐真是个很有生活知识的人。但我们能说王熙凤真有文化吗?这样的话读者很难说出口。有知识不代表有文化,这是二者关系的第一层。
课本说“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那么,是否意味着知识层次比较低的人,甚至没有接受过什么文化知识教育的人就很难获得较高的文化素养呢?我们以“梵高奶奶常秀峰”为例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常秀峰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老太太,没有上过学,也不懂绘画。2003年丈夫去世后,75岁的她开始给孙女画画,随后其作品因被儿子放到网上而走红,法国著名摄影师鲁斯本收藏了她的画作《石榴树》,她还在香港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面对这样一个人,你能说她毫无文化素养吗?天下农民何其多,不是人人都能举办个人画展的。可见,知识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决定人的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
梵高奶奶成名后曾上过《鲁豫有约》,在《鲁豫有约》直播室。她说了这样的话:“要我说,梵高的那幅画(《星空》)我看不懂,可梵高画的向日葵没有我画的好。向日葵不能搁在花瓶里,没有水和土,它会死。”这样的话从这样一位没有多少科学文化知识的老太太口中说出,我们会觉得那是她直爽、朴实,但若这样的话从梵高口中说出,估计全球观众会瞬间石化掉!为什么?因为人只能说与自己的身份、地位、修养、学识相符合的话。也就是说,虽然知识水平的高低不能决定人的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但它却能深刻的影响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并给人的文化素养打上不同的、独特的烙印。
以上是二者关系的第二层。
有知识不代表有文化,那么,有文化是否代表有知识呢?这个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我们从知识的两条获得途径可以看出,知识几乎人人都有(请允许我把智障和精神病人排除在外),有文化的人当然包含在其中,即有文化的人一定有知识。
前面提到知识水平的高低不能决定人的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却能深刻影响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并给人的文化素养打上不同的、独特的烙印。而这种影响又是怎样体现的呢?我们仍然以梵高奶奶常秀峰为例,老人说梵高的《星空》她看不懂,为什么?是因为知识水平的限制,是因为她与梵高之间的文化素养差距,所以她看不懂。如果一定要老人看懂梵高的《星空》,她就必须在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重新学习,从头学习,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学习与绘画艺术相关的一切知识,不光学习绘画技法及流派及绘画艺术发展史,还要特别的去研究梵高,学习绘画艺术的鉴赏。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这样假以时日学习下去,我敢肯定,梵高奶奶常秀峰终有一天会看懂梵高的《星空》,不仅能看懂,大概写一篇关于梵高作品《星空》的艺术鉴赏文章也不是问题。啰嗦这么多,是要说明什么呢?说明虽然知识水平的高低不能决定人的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但人若想要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就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且这种知识水平提升的程度越高,越有助于人们文化素养水平的提高。这就是知识影响文化的表现。
综上所述,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而有文化的人一定有知识。知识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决定人的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但人若想要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就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且这种知识水平提升的程度越高,越有助于人们文化素养水平的提高。即知识能深刻的影响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并给人的文化素养打上不同的、独特的烙印。现在,我们终于能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说“没文化,真可怕!”,而不是“没知识,真可怕!”了。以后,我们可以这样说俏皮话:我没知识,但我有文化,咋的?
以上就是知识与文化的关系,是我个人对人教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本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节内容所做的必要拓展,谈不上深化和升华,但希望厘清我们在学习中的思路,帮助学生走出误区,获得正确的认知。谬误之处,还望同仁大方指出,不吝赐教,感激不尽。
(作者单位: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