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归因与预防
2016-04-29叶新群
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其实我们并不陌生。每一所中学都不可能杜绝它的发生,特别是学生来源相对薄弱的学校。近年来,桂林市有些中学里学生不服从师长、恃强凌弱、敲诈勒索、为区区小事打架斗殴甚至恶意毁坏他人物品的现象明显增多,学生动辄采用主动攻击的手段解决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例如:某初中一年级学生梁某先出言不逊辱骂一位同学,被这位同学回敬了一句,然后就马上纠集几个学生和社会青年去殴打该同学,使那位同学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究其原因,就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
仔细分析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有助于我们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有意通过攻击、威胁、辱骂等行为伤害他人的心理、肌体,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任何行为。攻击是宣泄紧张和不满情绪的一种消极方式。攻击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攻击,第二种是转向攻击。
前者是将愤怒直接发泄到构成挫折的对象上。心胸狭窄、心理脆弱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同学、朋友的奚落和冷遇,不会冷静地克制情绪,稍有不顺心就动手发泄。后者是把愤怒发泄在其他的对象上。如:自我折磨、自我虐待或自杀,也是属于转向攻击。因为青少年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很容易把受挫折的原因归结为自身,把自己作为发泄愤怒的对象,伤害自己,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或采用自杀行为。
其实,学生有异常行为发生。通常并不只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因为长久积压的情绪得不到安慰、支持和宣泄,才会转到毁灭自己和伤害他人的极端做法上。它严重影响了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不利于校风学风建设,影响了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且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很可能会导致诸多暴力犯罪的形成。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反思“重说教轻引导”、“重智育轻德育”教育观念的严重滞后性,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绪智力因素,培养情商才能预防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要预防和减少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应该特别重视情商的培养。首先,要塑造积极的自我意识。教会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保持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自我意识心态。自我期望值恰当的学生,一般来说是行为比较规范的学生,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小。相反,缺乏积极自我意识的学生,往往自我期望值较高,在人际交往中爱占上风,不能吃一点亏。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心烦意乱,束手无策时就会不自觉地采用攻击性行为,以实现自我期望,而有关攻击性行为的消极后果则从不考虑。另外,自我期望值太低的学生,常因一点小错,就把自己想得很差,或一钱不值,让讨厌自己的心态主宰其言行,甚至于会破罐子破摔,结交损友,与集体和老师对抗而产生攻击性行为。中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时期,家长和教师应重视他们自我肯定的需要,遇事不要动辄讥笑、训斥,或生活上过分照顾、迁就他们。长此以往,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和焦虑的情绪或敌对破坏的激情,影响个性的正常发展。对这样的学生,要采取榜样法和自信心提高法来预防。最好选择班级中的好同学,生活中的好伙伴作为榜样,正视自己的不良行为,用自责心和羞耻心进行自我剖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时时鞭策自己,相信自己一定会改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研究表明:“我们越是善于体察解读别人的交际信息背后的情绪,也就越能控制自己发现的情绪信号,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哈佛教育学院心理学家霍华德认为:“洞察辨析他人的情绪、气质、动机以及欲望等,并能对此作出恰当的反应,对人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该善于将自己置身于群体之中,不要因讨厌人、看不起人而寡交,也不应自卑于人而将自己“作茧自缚”,与世隔绝。否则任其发展下去,会由郁郁寡欢而恶化到孤芳自赏,或极度自卑,甚至自贱、自戕,走上犯罪的道路。往往情商低的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甚至将矛盾激化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过去的马加爵杀人案,现在的药家鑫杀人案和黄洋投毒案,不久就是因为高智商的他们情商失控才做出令人发指的行为吗?
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进行反思。想方设法使学生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对他人各种情绪作出恰当的反应是预防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
再次,掌握合理发泄消极情绪的方法,控制情绪自我激励,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是情商的动力与基础,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绪上的矛盾如果长期郁闷在心中,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失败的机会总是比成功的要多得多。挫折,其实就是一块试金石,它可以使软弱的人彻底忧郁、消沉,从此一蹶不振;也可以使坚强的人越挫越勇,激发其潜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对于自控力弱的中学生来说,烦恼、挫折、愤怒等情绪往往是点燃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湖南有一位即将参加升学考试的女中学生,因在多次复习测验中成绩总是不理想,就简单地认为自己再也考不上高中了,继续前进的勇气全部丧失,无法排解心中的苦闷情绪,结果竟将全班同学放在教室里的课本资料一把火点燃烧毁。可见,这种恶意破坏他人物品的攻击性行为与情绪控制、耐挫挫力差有着密切关系。
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除了心理因素之外,还有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尽管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目前有上升的趋势,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但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让家长和教师都来重视学生的情商培养工作,努力学习情商培养的方法和技巧,让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共同参与综合治理,就一定能预防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