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习惯
2016-04-29曾素锦
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可以体现在任何课程中,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基于创造性的习惯。什么是创造性的习惯?不因循守旧,敢于独辟蹊径,不墨守成规,敢于突破限制,这就是创造性,勤于并勇于将创造性的行为用于日常的学习中,就会培养出创造性的习惯。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对象,就这一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习惯加以阐释。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习惯
有一句话说,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都是好学生。这句话说出了质疑的重要性。历史上任何一项科学的进步无不是伴随着质疑而产生的。而好奇心和质疑力恰恰是儿童的天性与本能。乘法教学中有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是“估算”,其中有一道例题是19×48大概是多少?书上的解题思路是这样的:将19×48看作是20×50,进行估算。这是学生就会提出疑问:把19和48任一数看做整十数就可以进行估算,为什么要把两个都变成整十数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立刻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把19看做20,多了1,积减去48就可以估算出来;还有的同学说,把48看作50,看大2,积就增加了2个19,积中减去38就可以估算出来。这些质疑让学生的计算更加简便、更加方便。再比如,低年级的初步统计中,让学生填写统计表,老师问学生,这些统计表中的数字应该怎么填写时,学生们掌握了规律后,可以填写任何数进去,大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有的同学提出那填0也可以吗?这一下将热情变为冷静,大家发现了0是不可以被填进去,以为它是没有意义的。这就使得学生在质疑之外获得了深刻的认知。教师对于这些质疑予以鼓励,也加入到学生中去思考,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开始萌芽。
2、注重手脑结合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也是创新的目的。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必须给学生手脑结合的机会,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综合性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是以“初步统计”为例,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收据从收集到整理的全部过程,可以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做一些准备,比如在家完成一些小统计的工作,比如帮助妈妈统计一周买菜花的钱、统计每天自己做作业的时间等等,将这些生活印象带到课堂上,再进行学习,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再比如进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前,可以让学生在家先做一个可以活动的长方形,通过移动长方形,得到平行四边形是从长方形转化而来的认识。在进行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后,让学生用七巧板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在拼拼摆摆的过程中会发现两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就会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建立一个联系,这个联系对于学生将来学习几何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任何一件事情不会只有一种思考答案,像是数学题尤其是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最重要的培养途径,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又恰恰是创造性习惯培养的基础。对于数学而言,答案是唯一的,但是得到答案的途径是多样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种解题方法时,完全可以顺势让学生发现第二个、第三个解题方法,然后在所有的方法中找到最合适的那个方法。不断的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提高思维求变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我们在40分钟的课堂时间里面保质保量,不是依靠复习时的题海战术,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创新因素。比如在解决问题中,经常会有求同题。像是有两筐橘子共重63千克,如果从甲筐取出5千克放入乙筐,那么两筐苹果的重量相等。原来两筐苹果各有多少千克?”时,很多学生会提出很多的解题思路,可以利用较为简便的线段图求解,列出的算式有(63-5×2)÷2(乙筐);(63+5×2)÷2(甲筐);63÷2-5(乙筐)63÷2+5(甲筐);也可以列方程求解:设乙筐苹果重X千克,2(X+5)=63;设甲筐苹果重X千克2(X-5)=63。通过交流,学生们思维得到了开拓,思路自然就开阔了,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思考,勇敢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创造性习惯就会得到形成,事实证明,培养学生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可以有效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创新能力提供基础保障。
4、培养小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整理知识要素的习惯
“创新”的根本是扎实的知识,扎实的知识根本是清楚的知识架构。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将知识进行整理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整理知识,有利于知识的不断深化学习,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每节课快要结束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学到的东西,久而久之要养成自我整理、自我梳理的能力。在阶段性复习和期末复习中,让学生自己整理复习题,在实际运用中,同学间的题目可以互相比较,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其实就是在培养创造能力。从长期的效果来看,学生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构建合理清晰的知识结构,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删减、归并、提取与巩固,促使知识的系统化与条理化,这就又是一种创新性劳动。学生在学习中凭借原有知识去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知识结构会日臻完善,综合性思维会快速准确的得到发展,从而形成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变通灵活的创新意识与形态。
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和其他习惯的培养一样,需要时间和方法,为了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要练好“内功”,始终保持对学生的鼓励,将能力培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合二为一。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海市浮宫镇丹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