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对症下药,促进抽象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2016-04-29唐兴权
大家知道,《年、月、日》这个知识点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教师困惑,学生模糊。就教学效果而言,不很理想。我不断反思:是学生理解能力差吗?还是我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突破点到底在哪里?说实话,好几届学生都成了我无辜的“试验品”,所幸的是我和孩子们一起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处方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和归纳。
为了使观察对象具有典型性和真切感,我收集了1992年到2000年的年历,重点从1999年入手,学生通过对1999年年历的认真仔细观察,掌握了查看年历的一般方法,,也了解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分两步显示其他年份的各月天数。这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观察年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使学生的观察更具目的性,我根据各个教学环节的需要,把表格抽、翻、转、折、框,使关键部分突出,克服少年儿童观察的随意性。观察是学生形象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梯子,其终点是揭示事物的本质。观察年历表时,我引导学生从表格的横纵两个方向进行分析、比较,最后让他们自己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高。
处方二:主体为主,主导为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局限,他们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是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的。
1.从模糊处入手。一个月有多少天?我曾做过调查,学生似懂非懂。因此,教学时我先提出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当他们产生要解决问题的迫切感时,请学生观察1999年的年历,澄清模糊的看法,教师再概括出月份的天数规律。
2.在关键处点拨。由于学生对事物往往带有随意性,从1992年到2000年的年的月表格中,不容易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估计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猜想。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设计了教具框架和逐步翻折显露的图表,便于教学中突出相应的关键部分。另一方面,在教学的关键处必须准确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质疑问难,开展讨论,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如,在教学几年一闰时,问:“从1992年到2000年这连续的9年中,哪些是闰年?”又问:“每几年中有一个闰年?”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不做否定,而是有争对性反问、追问,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矛盾,纠正错误,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也不做肯定,而是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过程,促进他们进一步加深感悟。接下来,我再提出:“闰年的公历年份跟4到底有什么关系?”并启发学生根据余数不同的情况,归纳出闰平年的判断方法,最后组织他们看书,认识了整百年份的特殊性,点明了书中“通常”等词的含义,培养了学生把书读懂的能力。
处方三:先讲特殊,后及一般。
人们研究事物总是从特殊开始过渡到一般,最后又回到特殊中去,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一原则安排教学层次。例如,在教学认识一年中大月、小月的分布情况时,可先给学生准备一张1999年年历,学生对各月份的天数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纵向观察年月表格,对照其他年份大月、小月的分布情况,能够很自然地从特殊迁移到一般的规律,概括出7个大月,4个小月,除2月以外,其他月份的天数与1999年的相同。2月份是特殊的月份,根据这个月的天数可以确定闰平年。再如在教学如何根据公历年份判断闰平年时,也要从研究具体的年份与4的关系入手。不同的是,当规律应用到特殊的整百年份时,又产生了新的矛盾,需要调整原来的规律,这样也就能够理解书中的“通常”“一般”等词的含义。鉴于这一指导思想,在教学时间与力量的安排上,我没有平均使力,先突破“点”扩展到“面”,点面结合,事半功倍。
处方四:巩固练习不拘一格,形式创新。
1.创设学习情境。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一上课就用色彩艳丽日历,创设了“年、月、日”的活泼情境,三言两言揭示课题,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了轮廓性的了解。
2.看、想、算、议、诵有机结合。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动手计算、背诵歌诀、用脑思考,使所学的知识由点到面,逐步完善,学得活,记得牢。
3.富教学于游戏之中。学完大月、小月,正处于新课课教学的中间,为了振作学生精神,我及时组织了游戏,调整了学生的情绪,为进入新的高潮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公历年份来判断闰年和平年学生不易掌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投信游戏,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强化了薄弱环节,巩固了新知。
4.利用特别的“表格”。通过“翻、折、抽”表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对象上来,使观察的目的更加明确,“表格”的每一变化都与教材的内容吻合,具有直观性,富有启发性,有利于具体向抽象过渡,有利于规律的探索和揭示。
5.巧设悬念。下课之前,我提出了“平年为什么有365天?”等拓展问题,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紧接着,我又借机向孩子们推荐了《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把学生引入更为广阔的天地,打开视野,让他们在自学中吸收更丰富的营养,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做好储备。
四个“处方”相辅相承 ,各有侧重,适用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任课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找准学生在学习《年、月、日》这一知识点时的真正病因,然后灵活运用本文开据的“处方”对症下药,逐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为学生学好数学做出我们应该的贡献。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