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对话 点亮课堂
2016-04-29孙丽
对话型教学模式强调师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密切的问答,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分享,由于其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地位,能有效扭转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局面,有利于突破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单纯采用“示范+指导”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正因为如此,对话型教学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基层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青睐与关注。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对话型教学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展开初步地分析与探讨。
一、对话型教学要紧扣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想要达成的最终教学结果以及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应保证的大致方向。因此,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及行为都必须仅仅围绕教学目标。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同样要遵循紧扣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这一原则。如,在教学排球垫球这一动作时,笔者同学生之间的对话就很好地恪守了上述原则。以下为具体的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应该用哪一身体部位垫球才能保证垫球的个数比较多吗?你们可以自己试试看,看能不能从其中发现一些规律。(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观察)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垫球时排球落在他的手腕处,而且他垫球的个数比较少,大家用手腕垫球试试,并尝试解释为什么不能用手腕处垫球。(学生练习)
(5min后)
生1:我知道,因为手腕范围比较小,排球不能落到足够的空间中,自然垫球的个数比较少;
师:对的,因为同身体的接触面太小了,排球在垫球过程中变得极不稳定,因此,垫球的个数不会特别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利用手腕垫球是一种错误的动作,大家一定要记住了,不能用……
全体学生:手腕垫球。
该案例中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在实践中得出结论,看似简单,却紧扣“不能用手腕处进行排球垫球”这一具体动作教学目标,在师生一问一答中轻松突破了这一学习重点与难点。
二、对话型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进步与发展。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倡“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生基本体育动作及技能的掌握,而在于以体育教学为载体促进学生身与心的和谐、健康发展。”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促进学生思维的进步与发展这一重要内容。
在相当一部分小学体育教师看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措施就是多向他们提问关于体育问题,越多越好。可是,通过实践调查,笔者发现,这些课堂问题大多数是一些无甚营养的粗浅问题。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好不好?”、“所有的男同学都要听口令,可以吗?”……这类性质的课堂提问并不能激发起学生内心的体育学习欲望,更谈不上促进其思维的进步与发展了。
鉴于此,笔者认为小学体育教师在运用以问题为载体的对话型教学模式时应当确保其能真正达到预期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效果。以下的案例就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一点: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人跳绳的相关内容,老师有一个问题:除了单人跳绳之外,还有其他的跳绳形式吗?
生1:有,我就跟妈妈两人一起跳过绳。
师:是的,两人跳绳也是跳绳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那么2人跳绳有几种形式呢?大家可以比照单人跳绳的方法尝试进行总结。
(5min后)
生2:有2人向前跳跳绳;
生3:有2人向后跳跳绳;
生4:有2人花样跳跳绳。
师:很好,现在我们大家两两结合成一个学习小组,按照之前说的形式尝试进行2人合作跳绳……
该案例初看起来无甚亮点,但是笔者的提问与回答这一师生对话过程其实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首先,笔者提问“有没有”,紧接着才在学生回答“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有哪几种形式?”在层层递进的问题结构上,使得学生能联系已有的单人跳绳相关知识展开问题的探究与思考,这一过程有利于其逐渐完善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有利于其在强烈好奇心的推动下不断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尝试解答笔者之前提出的问题,而这很显然达成了利用师生对话发展学生思维的良好预期目的。
三、对话型教学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探讨空间。
对话型教学不同于其他传统教学模式的最突出特点在于其更加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对话型教学的这一实质来看,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活动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我们小学体育教师在运用对话型教学模式时必须想方设法给予学生充足的探讨空间,确保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汲取到有益的体育知识内容、逐渐掌握丰富的体育动作技巧。
如,在初学习篮球时,笔者就依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班上的学生大致划分成为几个学校小组,每个小组都既包括已经接触过篮球的学生,也包括没接触过篮球的学生,既包括性格外向、善于表达的学生,也包括较为内向,不善于公开发言的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篮球运球过程中的技巧进行集体探讨。这样一来,学生小组成员就能得到充足的探讨空间,并能在你来我往的对话交流中实现对篮球运球的更深刻认识与了解,很好地落实了在对话型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体育技能更好发展的教学目标,学生反响异常良好。
对话型教学是师生依据特定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效互动与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调在于师生双方的有效“问”与“答”。对此,我们小学教师要想真正发挥出对话型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良好作用,就必须要确保师生之间的对话紧扣课堂体育教学目标、必须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进步与发展、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规范性。如此,才能在保证“对话”质与量的基础上,真正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东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