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
2016-04-29丰刚
习近平总书记的主要经济学思想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本文主要从“供给侧”改革中面对的问题与困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供给侧”改革中作用的发挥。
一、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与主攻方向,是“十三五”期间我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政策的着力点。
二、供给侧改革是新经济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也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是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的根本之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继续单纯通过“三驾马车”的需求侧管理刺激经济,空间有限,必须将目光锁定在供给与生产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三、在推行“供给侧”改革中面对的问题与困难
改革,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习近平强调,推进供给侧改革,“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习近平还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打赢这场硬仗。
1.对“供给侧改革”认识的不同,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不尽相同
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后,市场上出现诸多专家解读,总的来看,真知灼见少,误解曲解或望文生义者多,有国际视野和历史纵深感的看法更少。有人说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概念后,改革进入了新阶段,等等。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对于对“供给侧改革”认识的往往不尽相同,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往往不尽相同。社会上传出了不同的声音,这些与“供给侧”改革主流的思想不相一致的声音,对供给侧改革顺利进行是不利的。
2.既得利益者不愿意进行改革,让改革大打折扣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曾经说过:“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改革越是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就越大,也就越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钉钉子的精神来实施改革,破除利益藩篱。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触及自身利益、需要正面突破的问题,改革深入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一些改革政策大而化之,没有深化、细化的配套实施细则,导致改革项目无法落地,政策效应缺少畅通的“最后一公里”。一些改革方案质量不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真正深挖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根源,无法触动根本利益。一些改革举措中间梗阻,上面雷声大,下面雨点小。比如简政放权,一些部门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嘴巴上放权,实际上拖着不放;放了明的权力,留了暗的权力;放了次要的权力,留了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出现了停顿甚至倒退,口号式改革、忽悠式改革甚至“以改革之名行扩权之实”现象不断出现,导致改革效益大打折扣。
3.考核指标单一,改革动力不足
虽然国家多次强调“不唯GDP论英雄”,但这项数据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国务院已明确提出,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所以无论是各级政府部门还是国有企业等都会把经济指标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如果改革的短期收效甚微的话,改革的动力就会不足,影响改革的发展。
4.政府的“官本位”思想存在,无力进行改革
此次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从而提升经济效率和减少市场运行的体制成本。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不考虑简政放权的因素,改与不改对于政府来说没有多大的影响,因此政府更多的是选择不改或者少改。再加上此次改革简政放权,更加增加了政府改革的抵触心理,推动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不够。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供给侧”改革顺利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前,我们在进行“供给侧”改革中面对着各个方面的问题与困难,我们要注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进一步统一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认识,增强人们行动的自觉性。
1.全面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场经济中社会道德秩序的核心是诚信,因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传统的以“忠诚”为核心的道德秩序发生着动摇,而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秩序仍在形成中,或者说尚未确定,在社会道德领域容易发生所谓“道德无政府”状态。引入供给侧改革,重要的着眼点是提升供给质量,改进供给结构,降低供给成本,以供给适应需求,以供给创造需求。
2.全面提高政府人员认识,铲除改革前进中的阻力。“供给侧”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节点就是政府职能的改革。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改革政府的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这方面,我们要不断加强各级政府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认识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讲政治、顾大局,在思想、认识、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3.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推动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供给侧改革需要通过化解产能过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予以落实。国有企业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发挥带头作用,模范执行各项改革决策,成为改革的主力军和先行者。因此,不断加强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统一国有企业人员的思想,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笔者对周围的同事、同学和朋友进行了询问,大部分人员知道“供给侧”这个词,但对于供给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怎样进行供给侧改革等深层次的内容了解的甚少,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广大人民对于“供给侧”改革,对于我们实施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的人生和行动的自觉。
供给侧改革是决策层、理论界、实业界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新共识。这种共识,并非基于纯粹的经济学意义的理论政策主张,而是基于中国现实经济情况所作出的基本政策,是引导中国经济迈向现代经济的重要行动指引,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