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6-04-29王力维杨小娃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朗读能力。而且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重视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朗读教学课堂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本文从三个方面从阐述了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朗读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成为众多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新课改深入推行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朗读课堂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初次朗读,发现学习难点
若要使学生能够完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课文朗读。虽然反复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图,但是教师仍要重视初次朗读的重要性。通过初次朗读不仅能够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还能找出文章中的重难点,从而提高朗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能力和人生经历都不足,因此在初次朗读课文时难免会出现不理解文章某些词语、感受不到作者的写作情感等问题。在这个时候,就可以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以及作者写作思路。如在进行初次朗读之前,教师可以学生设置一些问题,或者是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该怎样朗读这篇课文。另外,教师还应该提醒学生在初次朗读时,标注出不认识的词汇以及不理解的文章片段。例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节时,在学生进行课文朗读之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朗读,如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最令人感动。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初次朗读。在经过朗读之后,学生就能够明白这篇文章主要是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故事中小女孩每擦一根火柴,就从光亮中看到一种幻想这一内容是最让人感动的。此外,学生在经过初次朗读之后,还会标注课文中蜷缩、裂缝、橱窗 、火柴梗等一些陌生的词汇,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生词讲解。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初次朗读来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以方便教师及时创新课堂教学。
二、二次朗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优秀的文章不应只读一遍。在学生完成朗读之后,教师应该注意不要将学生初次朗读时遇到的问题都一一解答,以避免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这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方向性的指导,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查找答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例如在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节时,教师在学生进行初次朗读之前可以设置: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到了居里夫人的美丽,把你认为体现美丽的句子画出来,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然后在二次朗读时,教师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如该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实例来讲述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然后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并从文中的语言描述中感受能够体现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独特人格魅力。这样学生就能够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文章的主要线索,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二次朗读中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逻辑能力,从而提高朗读课堂的有效性。
三、品味朗读,解读文章内涵
所谓品味朗读,是指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蕴藏的内在意义,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教师在实际的品读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体会作者感情,从而提高朗读课堂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解《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中“深蓝的天空”“一轮金黄的圆月”“沙地”“猹在咬瓜”等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的词语,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当时的场景。或者教师也可以让某个通过进行朗读,其它学生进行闭眼想象。这样不仅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感同身受,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情感。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让学生进行品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效率,从而提高朗读课堂的有效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并通过不断的阅读,使学生逐渐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并最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这不仅是我国素质教育深入推行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客观需求。
(作者单位:1重庆市渝北区金鹏实验小学校2重庆市渝北区大湾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