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年级孩子和教材无缝链接策略探究
2016-04-29陈建明
都听老师们埋怨浙教版的教材太难,上了课以后,学生无法完成预定目标,不能顺利完成作业。自己执教以后,也深有同感。到底是教材的问题,还是我们教师的问题。听了张天孝老师的辅导,知道了一些编书的意图,他们编书前对杭州老城区的学生经过前测的,不是凭空编写的。看来我们也要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某些领域的前测,看看我们的学生和教材之间到底存在多大间隙,以便让我们的孩子和教材做到无缝链接。为此,在这大半个学期中我在以下几方面对孩子做了数学学情摸底。
一、知晓幼儿教材
我在网上找寻《幼儿教育导纲要(试行)》。在《幼儿教育导纲要(试行)》将数学放在科学板块中。其中教学目标第2、3条中提到:“2、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3、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
在教学要求第6、7条中提到:“6、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7、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幼儿园教材把数学知识分成了以下3个领域:
1、逻辑关系:这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类包含关系及分类,两个集合中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序列关系及排序、模式。
2、数和量:这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计数,10以内自然数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10以内数加减运算,分辨物体量的差异(大小、长短、轻重、时间等)和简单计量。
3、空间与形体:这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空间关系和空间方位,常见几何图形及几何体。
二、做好知识前测。
(一)课间访谈前测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我们无法进行问卷前测,只能通过谈话来询问他们已有知识情况。
如在学习立体图形之前,我在课间问学生:铅笔盒是什么形状的?老师手中的魔方是什么形状的?通过询问知道学生对于这些物体的名称只有5%的孩子因为没有上过幼儿园不会,其他的基本在幼儿园已经会这些名称。而且发现本教材中将正方体叫做立方体,而且幼儿园教材中称正方体。对于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立方体,80%的学生认为是正方体。
由此看来,学生对于正方体的本质特征还是没有正确掌握。
(二)课外操作前测
1.学生对于高矮有较多的生活经验,但对于它们的概念相对模糊。当老师让他们按照从矮到高排好队时,问及高矮是什么意思时,有近5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其余的学生也大都表述为“很高、很矮”。也是由于这些量的概念的模糊,在举例说明时,有个别学生出现了“大小”这个量,如“××大、我小”。
2.学生学前对于高矮的感知和了解比长短要多,且容易把两者混淆。如老师让他们拿出比较长的线时,他们会说高的就是长得。还有如:有的人长,有的人短;线有高矮等等。
3.对于高矮的认知仅建立在感观基础上,而对于高矮的相对性没有认识。“你认为老师是高还是矮?”95%以上的学生认为是高的,他们的理由可以归为三类:(1)感觉就是高;(2)因为是大人;(3)因为比小朋友、比其他老师高。
(三)课前纸质测试
在开学的时候,我对所教班级进行10以内的加法进行前测。从1+1、1+2到9+9一共45题。结果每班均有5人左右答对题数不到50%,这些人都是借助手指头算10以内的加法。61%的人45题已经全对了。对于这个前测,我们知道学生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如果按照教材的教法,在上完数的认识后,再进行加减法的教学,到时教师肯定苦不堪言了。于是,我们在认识5以内的数时,就开始自己出5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帮助那些学前不重视这些技能的孩子一步一步打下基础。
三、渗透教材意图
浙教版《数学》是张天孝老师的团队以“提高数学素养,降低数学难度”为目标编写的一套新思维教学体系教材。
1.解透教材
仔细钻研教材内容,从整册内容板块,到单元分割,到每节课的细节,每一个习题都要看懂。如教材《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中有两个看图填式题,不仔细看就让学生在空格中填上数就行了。其实,它还蕴含着其他含义。如在12+5=17,5+12=17中,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让学生观察,让他们初步感知加法交换率。学了《十几减几》后,可以借助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被减数、减数、差的意义。
2.读懂教参
浙教版的教参对于教材的解读非常清晰。每一个例题的说明、讲解的要求,甚至每一个习题所要达成的目标都非常详尽。
教材中有一节《加法与减法》的课。教材上给出了加法、减法的互逆关系,而且习题中呈现了较小数加上一个数等于较大数,较大数减去一个数等于较小数的开放题模型。本课时的下一个习题是求图形表示的数。通过观察题目可以明白本题已经是求未知数的雏形了。要知道五年级初学求未知数时,很多学生都感到困难,而今天要给开学只有半个学期的学生上这样的内容,着实有点害怕。而教参中明确要求:“教学时,可以列出一组算式,都是把第一个加数写成和减另一个加数的形式,再引导学生用一个图形来代表这个加数,得到:图形=和—另一加数。这是最简单的含有未知数的(用图形表示)的等式,而最简单的图形等式推算,是代数思维的启蒙训练。”
3.下水作业
数学课堂最终都要安排学生的巩固作业,一般数学教师就用配套的课堂作业本,虽然是一年级的作业,内容不多、题量很少,但是作业本却设计了很多题型的变式练习,对于还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的学生来说,有的题非常困难。所以教师事先做足准备,做好下水作业。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赭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