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设问 联系实际 创造探究
2016-04-29李春雷
高中化学教学属于综合类的学科内容,涉及面广泛,很多高中生会感觉学习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立足课堂教学,设计互动设问的良好模式;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全面创造探究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化学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全面融合,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鉴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活动的实施对策。
1.互动设问,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要牢记所谓的“有效性”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辨证统一,一方面教师的教觉得了学生学的方向与路径;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为教师的教法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与准则。两者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存在。而要将两方面都融合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就要求师生双方的互动能够和谐统一,确保互动的实效作用。首先,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能够有所转变,而这种转变的主要带动者是教师,教师如果能够态度和蔼的组织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表现有足够的耐心和悉心,那么学生就能够更为主动地与教师开展互动活动。其次,其次,互动设问的内容要有实效作用。也就是说,具体的问题内容要依据师生互动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转变,而不是完全依靠教学案和导学案,按部就班地进行。这种形式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比较多。无论哪种方式都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要求学生不断地寻找信息,找出知识前后的内在联系,提出解决问题方案。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观察如下五种化学反应:(1)H2 + CuO = Cu + H2O(2)2Cu +O2 = 2CuO(3)HCl+NaOH=NaCl+ H2O(4)H2CO3 = H2O+CO2(5)Cl2+ H2O=HCl+HClO。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的关系,然后进行新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处理,最后总结化合价是怎样转化的?这样设计就是要让学生展开更为具体的研究,降低抽象理论的难度。这样的互动设问活动过程中,学生有了问题,才谈得上去设计探究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最终解决问题。积极地组织学生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向地交流活动,改变以往拘谨的气氛,缩短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感情距离。
2.联系实际,学生参与教学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降低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的难度,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兴趣,提升课堂的有效性。生活化教学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路径,在生活化教学的背景下学生会在生活中完成学习活动;而生活也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广泛的空间。具体的执行路径包括:教师利用生活现象导入化学内容;教师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教师组织一些小实验来解释生活现象等。例如: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 的“引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白“化学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进行案例举例,说明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当然,这样的教学活动还需要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准备,最好能够真实模拟生活情境,然后再进行学习,课后也要讲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到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之中。
3.创造探究,有效能力教育
高中化学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各类习题的内容等,而是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能够拥有创造能力,主动学习化学知识,拓展理论内容,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才是化学课堂有效性的最终目的。首先,教师要在课堂结构上就推行“创造性探究模式”,具体的内容包括:探索、解释、交流及评价等多阶段循环的操作程序,这些内容还可以独立存在,并与多种教育模式结合起来,操作程序可以分解实施或灵活组合,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化学能与热能的过程中,教师设计探索实验活动,学生预习实验“化学能与热能”,初步把握基础知识及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开发并完成“放热吸热实验”。然后让学生结合教师的导学案解释这种实验背后的理论内容。最后教师进行交流评价活动,其次,创造探究能力的培养还需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创新的思维,享受创新思维变成研究结果后成功感。例如:教师根据创造性问题“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工作人员的T恤有何神奇之处?它的材料是什么?如何研究未知有机物?一般方法与步骤如何?”启发学生根据价键规则,展示18种可能的结构简式。当然,学生的创造性的理解要结合教师的创新评价来进行自我反省,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创新学习和教师的创新评价相结合,教师的必要点评为学生的进一步主动创新学习提供了更好的方向,这种模式就是创新与探究之间的完美整合。
上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化学课堂的几点分析与探索。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现应该设计互动设问的良好模式;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全面创造探究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化学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全面融合。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