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路径
2016-04-29王杨岳霖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民办高校逐步从规模扩张向注重内涵方向发展,将办学质量作为生存之基。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和能力水平对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民办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出发,在剖析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辅导员是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保障。依据民办高校学生特点,辅导员对学生各方面进行指导,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高等教育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都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内涵化发展的今天,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指导者、职业生涯的引导者,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心理健康疏导能力等,还有拥有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建设“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将辅导员工作真正作为事业来发展。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很多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都不高,相关知识和学科背景的缺失使其在开展学生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同时,民办高校多具有独特办学特色,因此辅导员在“立德育人”的基础上,还要依据自身院系特点,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便在对学生教育和引导过程中更具方向性。由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普遍较短,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年轻化,因此在处理复杂多样的学生工作时会力不从心。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工作缺乏持续性
受工作强度大、地位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不高,流动性较大。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老师占比很小。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对学生工作开展、高校教育整体质量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过硬、工作经验丰富、具备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稳定性的辅导员队伍至关重要。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估、晋级等激励机制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建设,不具备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估、晋级、培训等制度。很多高校虽然设置了辅导员岗位津贴、岗位评聘、评优奖励,并在干部培养与选拔中有倾斜政策,但大部分粗条框制度,缺乏科学的考核细则。部分民办高校领导对辅导员岗位重视程度不高,辅导员队伍建设未纳入学校整体师资队伍规划中,辅导员责任与激励不对等。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忽视了辅导员岗位培训工作,不利于辅导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创新发展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路径
(一)加强辅导员师德教育和专业培训,提升综合素养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老师不仅需要思想政治过硬、师德高尚,还要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等给予正确引导。民办高校建设“双师型”辅导员队伍,要合理安排辅导员承担一定教学任务,适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实践课程,丰富辅导员专业知识储备,及时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如职称、职级、发展以及专业问题,增强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形成科学的辅导员选聘制度,确保整体素质
从民办高校长远发展来看,民办高校应建立科学严谨的辅导员选聘机制,形成完善的聘任细则和要求,严格按着“思想素质高、工作作风正、管理水平优”的标准,聘任真正热爱辅导员工作,德才兼备,志愿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人到辅导员岗位上。同时拓宽选拔范围,多渠道择优录用。合理规划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知识,建设一支人才层次合理、专业知识互补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效果。
(三)创新辅导员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民办高校辅导员借助互联网实现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体化、扁平化,学生服务和管理工作一站式解决,提供优质的学生服务,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针对网络信息时代学生特点,辅导员要运用新媒体构建学生管理和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时刻监控学生思想和行为动态,考试与就业、评先选优等信息发布;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形势与政策,进行意识形态引导,实现传统管理与互联网智能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
(四)强化职业认同感,不断完善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激励机制
高尚、崇高只是一种来自外在的评价,而幸福是行为主体的内在体验,只有与人的内在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活动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辅导员要不断强化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时刻保持事业进取心,用积极的心态处理学生工作,消化工作中产生的焦虑情绪,消除工作负面情绪影响。民办高校也应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良性竞争形成辅导员队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增强辅导员队伍整体活力。
(作者单位:辽宁何氏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