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16-04-29何彩霞
目前,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动作用更加突出,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承担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的重任。但是传统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单纯以学校为主体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呈现出许多弊端,具体表现为:教师以书本为主,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工作岗位需要;校企合作缺乏有效合作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我校在学校内尝试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积极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
传统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学习期间所获得知识的基础性、典型性、单一性、稳定性与工作后的专业实践的多样性、复杂性、综合性、多变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这些矛盾只能通过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加强实验和实习的方法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来解决。
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我校服装专业在2010年就与广东益达公司、广东金盾服装制衣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实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有“益达班”“金盾班”,开学即由厂家派技术人员到校指导,一年级学生利用暑假,在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带领下,到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拓展训练,把教学、求知和做事结合在一起,做中学、做中教;做中学才是真学,做中教才是真教。结果开学以后,这些同学不仅进行工艺操作时,熟练程度和准确性远远高于其他同学,而且通过实践学习,使得他们对于以往感较为抽象的服装结构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二、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我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校企应签订合作协议,我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课程设置改革是实现新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为了能够适应服装行业、服装企业的现实需要,培养出企业欢迎的人才,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对服装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根据国家教育部新颁布职业学校教学大纲,重新制定并试行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方案。
基本思路是:一年级打基础,即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按照省规定教材开设服装结构制图、服装缝制工艺、服装材料、服装设备常识、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工艺实习课程。一年级服装专业的重点侧重学生基础性培养,也就是说通过一年的服装专业教学,可以保证学生基本就业的需要;二年级分方向,即根据目前服装行业就业岗位群及国家技能大赛的需要,开设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课程,培养学生某种突出的技能。二年级服装专业的培养侧重学生发展方向及兴趣,把专业课时相对集中起来,通过增加技术含量高的课程,提升教学品位,培养学生在所选择的专业方向上具备更精、更高、更强的专业能力,满足服装行业、企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以实现学生基础性就业有保障,高层次就业有能力的基本目标。
服装设计与工艺方向增开了服装结构设计、服装CAD设计、服装制版与推版、服装原型等高端课程。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方向增开了服装生产管理、服装贸易与实务、服装市场营销、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三、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需要学生掌握一门扎实的专业技能。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是“能文能武”,不仅理论功底扎实,操作技能更要过硬。但是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他们大多理论功底相对扎实,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需要成为一体化教师,还必须经过企业磨练。
我校先后派马颍、秦丽娜、王慧、王勤、马颍、付爱玲等服装组教师到金盾等企业进行至少一个月的企业实践,教师下企业实习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还能促进学生的就业。同时也是职校教师们提高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另一方面合作企业也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到我校担任师傅,比如汽修专业,我校聘请4S店的经理朱天旺给学生上课,机电专业聘请代菊花、李双成等工程师到学校上课,到车间指导学生实习,这些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教专业课得心应手,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提高。
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已初见成效
我校现代师徒制的实施,已初见成效,我校的学校在三年级的顶岗实习中,把专业知识和技术变成专业能力和特殊能力,都能很快适应企业的要求,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特别是经过到企业实习的学生,机器的操作熟练程度大大提高,为参加河南省和全国的技能大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开封市科技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