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吴堡方言人称代词“每”字探析

2016-04-29辛小丹

知识文库 2016年16期

吴堡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榆林市东南部,属于晋语吕梁片,在《吴堡方言调查研究》中邢向东先生这样描述吴堡方言:从总体特点和可懂度来说,吴堡话是陕北晋语中最古老、最难懂的方言。

文章主要对吴堡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每”的用法进行分析探讨。

一、第一人称代词:每

关于“每”字的研究一般和“们”缀联系到一起,吕叔湘先生就“每”的用法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每”和“们”属于不同的方言系统。“弭,伟,们,每”都是同一语词在各方言区及不同时代的不同形式。

“每”在吴堡话中,读作 ,经刘勋宁考证,清涧、临县一带的[mi]是“每”的元音高化以后的形式。这种说法得到了邢向东教授的肯定。“每”字作为词缀最早大约产生于唐代,用于表人称代词,根据具体的语境,表示指代含义。到元代,“每”字的使用达到高峰,“每”作为人称代词复数词缀大量出现在元曲和元史当中。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明代,随着词缀“们”字的大量使用,人称代词“每”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我们还可以在清初的某些文献中找到历史残留,“每”同时成为某些方言区的惯用语,从吴堡方言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关于“每”的研究,邢向东教授在其著作《吴堡方言调查研究》这本书中提到三种用法,表复数和领属以及人称代词复数后缀。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吴堡方言中,“每”作为人称代词,它的语法意义是多样的。

1、表第一人称代词单数

在吴堡方言中,除了“每”可表示第一人称单数外, 可作为第一人称单数的代词,从语义上看,这里的“每”和“我”基本保持一致,都表示“我”的含义,但在语法功能上看,二者也存在差异,例如:

(1)每妈 *我妈 (3)每的书 我的书

(2)每爷爷 *我爷爷 (4)每的房子 我的房子

也就是说,例(1)例(2)中“我妈”“我爷爷”在吴堡方言中属于不合格短语,当地人在吴堡方言中不会说或者很少说“我+N”这种形式,但在普通话中是成立的,这一点吴堡方言与现代汉语截然不同。而当“每”与名词构成“的字短语”时,“每”的用法与“我”相当(就吴堡方言而言),二者都可以构成“的字结构”,表示物体的所属关系,具有领属意义。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该如何解释呢?在方言中“我”不可以修饰限定亲属名词和表示所属意义的名词,这些名词基本表示的是在常态下默认的对象,“爸爸”、“妈妈”这些表亲属关系的名词就是属于“每”的,不需要刻意强调,定语的信息指向较强。“每爸爸”在吴堡话中的合格度和粘合度大于“我爸爸”。不能表示复数意义(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我”不能出现在任何亲属名词前,表示所属关系,而“每”则可以。概而谈之,就语法功能而言,在吴堡话中的“我”不是普通话中的“我”,“每”才是。

无论是“每”还是“我”都可以与“个自”组成反身代词,意义相当于“我个自”、“我们自己”的含义。既表示第一人称单数,也表示第一人称复数。在方言中,“每个自”的使用范围小于“我个自”。“每个自”常见于赌气、炫耀的口吻中,语用范围小。

(1)每个自想好就行了。

(2)这是每个自的鸡下的蛋。

(3)我个自的事情我个自做。

句子(1)和(2)中的“每个自”表示“我们自己的”,“我们自己家的”指代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每个自想好就行了”句意相当于“我们自己想好就行了”;“这是每个自的鸡下的蛋”句意相当于“这是我们自己家的鸡下的蛋”句子(3)中的“每个自”相当于“我自己,表示第一人称单数的含义。

2、表示人称代词的复数意义

“每”作为吴堡方言中人称代词的复数后缀,关于对这一点的论证,我们可以在其周边方言区,吴堡南面的清涧、北边的佳县,黄河对面的军渡话窥视其源流,在这些地区方言中,第一人称复数、领属形式后缀都是[mi],写作“弥”或者“弭”。吴堡方言“每”在其使用过程中,有两种形式。其一是省略了人称代词“我”“你”“他”,而直接使用“每”来表示复数概念,具有领属意义,例如:

(1)每吴堡 (2)每校长

在这里“每+N”直接表示“我们的”意义,我们的吴堡,我们的校长。在区分第一人称单数和第一人称复数时,需要注意语言环境和后面名词的所指范围,当范围较大时,表示“我们”的含义,反之,表示第一人称单数。

二、复数人称代词词缀:人称代词+每

这里的“每”作为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词缀,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们”。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提到,“们”是近代汉语词缀发展的重要标志。吕叔湘先生在讨论“们”与“每”的渊源时这样描述:“们与每之消长,无非由于两种方言之伸绌而已。而二者之更迭似亦局限于北方,而北方盛用每字之际,南方固依然用们。”根据吕先生的说法,他认为“每”与“们”在北方呈现交替出现的形态,而在北方的人们把“每”作为表人多数的唯一使用语素。

第一人称代词“我每”表示“我们”的意思, 表示你和我之间的我们,吕叔湘认为是“自家”的合音,大约从宋代才开始作为人称代词使用,吴堡话中的“咱”是包括式的。在语法中,这些词都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常用于表示羡慕、嘲讽、亲密的语用环境中,语用范围较之于“人称代词+们”的形式窄,情感色彩更加强烈。除了我每、咱每,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用于比较句中。

(1)我每家里的饭就是好吃。

(2)咱每的关系还用说了?

(3)每每还能跟你比了?

例(1)强调“饭”还是自己家的好吃,带有炫耀语气,例(2)用于亲密的语言环境,表示我们之间的关系很亲密不用着重说也显而易见,例(3)表示羡慕的语气,羡慕别人比自己好,最终指向自己比不上别人。

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按照邢向东先生的观点, 这属于合音现象,是“你家”的合音,但在吴堡方言中“ 家”依旧可以使用,关于这一点,刘丹青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作出解释,他认为在语法化过程中,某些语素在使用过程中会形成语音虚化、语义弱化的现象。在方言中 家之所以还能成立,就是由于 家中的“家”虚化,因此出现依旧可以使用的现象。

在语法功能上,主要作宾语、定语,在语义上表示说话人的某种情感,一般都表示羡慕、嘲讽等语气。例如:

(1)我哪能像□每一样活得自在?

(2)看□每长得俊的。

例(1)表示说话人羡慕别人的生活自在,言下之意是自己的生活条件没有人好。例(2)表示羡慕的语气,意思是我们比不上你那么优秀并且暗含对方长得漂亮的意义。

第三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相对较多,但基本遵循晋语区没有专职的第三人称代词现象的原则,延续了古代多用指示代词来兼用人称代词的情况。吴堡话中第三人称代词复数形式包括: 这两种形式。在语法上看,他们都可以作主语和宾语。例如:

(1)你上源上给兀些每捎上。(你到源上把他们顺便捎上)

(2)咱还能比上兀些每有钱人了?

作定语时,兀些每在亲属名词和表示所属意义的名词前是否加“的”决定他们分别代表的意义。只有在名词前加“的”构成“的字短语”才表示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否则只是表示一种语气,而第三人称代词“他每”只能与“的”构成“的字短语”,不能直接加名词。

普通话中表人称代词复数基本上都遵循着“人称代词+们”这种结构,在吴堡方言中 作为吴堡话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词法上来说,都是省略了复数词缀“每”,这是吴堡方言人称代词中具有的特殊之处,而造成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目前学界没有给出值得肯定的结论,这一点还值得再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