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内在契合与构建路径
2016-04-29谭晓旭
谭晓旭
摘 要: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以师生党员为主体,以师生党员共建、共享为特征,具有责任感与公共性的基层党组织。治理理论强调治理的多元性、民主性与公共性,与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理念、方式与目标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为此,以治理理论推动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应当以内化治理理念维护师生党员主体地位,运用治理方式构建服务载体,构建治理机制,提升服务能力,推动高校师生及学校科学发展。
关键词:治理理论;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6.03.33
文章编号:1009-6922(2016)03-102-03
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的自身特色,也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党的工作要求。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党建党90多年以来党建工作经验的归纳总结与高度凝炼,更是党在新时期,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向与战略选择。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是师生党员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有鉴于此,加强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工作,洞悉其建设现状,分析其现实困境,构建其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
一、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师生为本
中共中央办公厅2014年5月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内容、服务对象、功能定位予以了明确,指出“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既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也是高校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已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价值维度,是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与向心力,提高党组织满意度与领导合法性的重要途径。
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新公共服务理念在党建工作中的运用与升华。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B·登哈特提出。登哈特通过借鉴组织人本主义理论、主权在民理论、公民社会理论等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基本观点,构建起以公民本位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在中国场域下,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直接影响公共政策及其执行效果。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将新公共服务理论融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十分必要。在高校不断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将师生党员置于首位,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现实要求。
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理论基础,我们可以对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内涵界定如下:以师生党员为本位,以增进师生党员凝聚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为目标,着力维护师生党员利益、服务师生党员学习、工作与成长,具有高度参与性、回应性与责任感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它以高校的教师党员、学生党员为服务对象,以共同参与、共同建设为特点,致力于满足师生党员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需要。
二、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治理理论的内在契合
(一)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治理理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是倡导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平等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它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参与方式的合作性与协商性。治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第一,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在治理理论视域下,政府并非唯一的公共管理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公私部门及公民个人均可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且地位是平等的。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负有引导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及公民个人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培养社会组织与个人的社会参与能力。第二,治理理论强调构建社会共识,寻求共同利益,建立一致的行动目标。“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治理理论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增进公共利益,因此必须将满足公共需求与愿望置于最高位置。政府公共决策及政策执行必须首先考虑公共利益的增进程度,并注意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与平衡,其他社会事务参与者如企业、社会慈善组织的行动也必须围绕增进公共利益。第三,治理理论强调治理手段的多元化与柔和性。治理理论反对传统的以政治行政指令为唯一手段达成治理目标,要求治理者除使用行政强制手段外,还应当使用经济杠杆、法律工具,通过与私营企业、慈善团体等社会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民主协商与互惠合作,实现对社会的有序治理。
(二)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治理理论的高度契合性
1.理念契合:主动参与下的社会共识构建。多元参与、主动参与是新公共服务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多元参与是相对于传统政治统治性社会和公共管制社会的单一或政党本位而言的。以单一管制理念建立的是高校基层党组织是管制型党组织,基于多元参与理念建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则是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在传统高校基层党组织场域内,党组织强调公共权力的唯一中心性,公共决策权相对集中,党组织履行管制或管理职责,党员主动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相对较少,参与党组织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习惯于服从与执行组织决定。
以新公共服务理念构建的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强调以师生党员为本位、为中心,将师生党员的公共利益置于党组织建设的中心位置。以党员为本位要求摒弃传统党组织中,师生党员被动接受组织管制、被动接受组织决定的管制观念,要求基层党组织不断拓展师生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公共参与机制,积极支持鼓励师生党员参与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决策,不断扩大师生党员在党组织建设中的参与广度与参与深度。依托师生党员意见表达机制、公共参与机制,实现基层党组织的共建共享,协调不同党员的物质文化需求,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与向心力。
2.方式契合:科学范式下的组织效能提升。组织效能是一个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组织效能低,则组织目标实现周期长,反之,组织目标实现时间短。治理理论强调通过各类机制构建实现组织治理效率的提升。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以服务师生党员为核心,以回应性为特点,必然要求不断提升组织效能以满足师生党员日益增长的与多元化的需求。自党中央提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党建目标以来,提升党组织的服务性即成为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中心目标和基本主题。但是,部分高校在实际的党建过程中,因建设理念或建设路径等因素的制约,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仍然存在建设理念与建设实践的偏差。高校基层党建中存在的老问题与新障碍直接制约了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治理效能的提升。
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效能必须学习借鉴当代国内外先进的治理模式,树立科学治理理念,规范组织治理方式,探索建立适应当代发展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契合高校实际与基层党建实际,符合党建本质规律的组织治理模式,构建党建资源配置合理、服务绩效提升、师生党员满意度高、党群关系融洽的高校党建新格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师生党员本位,组织服务本位,组织绩效本位”,才能真正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高校发展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3.目标契合:问题导向下的善治目标实现。治理的基本目标是解决现有问题,增进公共利益。治理理论的赞成者认为,治理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运用各类管理思想与技术共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限度增长。从此处,我们可以明确发现治理的核心目标: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元需要,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不同群体的协调发展与利益共享,即实现社会善治。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开展高校全部工作和党的战斗力的基础。”当前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多元需求不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挑战。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基层党组织成员业务能力差、流动性大,且工作模式固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数量少,活动形式单一,活动效果堪忧,党组织涣散;对师生党员的发展状况与实际需求了解少,协调师生党员的利益与关系的功能弱化,总揽全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降低。因此在此情境下,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提升解决师生党员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增进党内师生党员的共同利益,满足师生党员多元需求。
三、治理理论视阈下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构建
(一)内化治理理念,促进治理参与,维护师生党员的主体地位
维护师生党员的主体地位是民主建党的基本要求。师生党员是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构成细胞,同时也是党组织活动的组织者、工作的承担者以及决策的执行者,是党的事业发展进步的动力来源。只有尊重和维护师生党员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师生党员参与党的建设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营造生动活波、民主有序的党内民主格局,才能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战斗力。维护师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必须落实到行动中。第一,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干部权力源自党员赋予的思想,要改造自身的思想认识,深入学习和了解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核心理念,将治理理念内化为党建工作的习惯性思维,并在工作中广为倡导,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到实际的组织决策与党建活动中去,创造良好的组织氛围。第二,党的基层组织要抓住党员这一根本要素,要加强党员教育,促使广大师生党员正确认识党组织与党员的关系问题,要不断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主体意识,要将党员的主体意识教育与党员现实生活、实际工作、学习需要结合起来;要将党员主体意识教育与维护党员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师生党员的根本利益。第三,师生党员自身要具有主体意识,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事业观,将党组织的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促进党组织整体价值实现;另一方面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党的事业,关注党的发展,要勇于指出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缺点及问题,要勇于与违反党纪国法、影响师生党员主体地位的不良行为作斗争。
(二)运用治理方式,构筑服务载体,强化服务效果
服务载体是落实服务理念的前提,也是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治理效果的基础。高校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以现代治理理论为指导,把构筑服务载体,放在基层党建工作的突出位置。要通过搭建多元化的服务载体,实现师生党员与基层党组织的互动沟通,从而提升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在高校探索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从高校师生党员具体特点出发,加强党员教育、组织、活动等服务载体建设,在创新师生党员服务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形成合力。一是抓好师生党员教育载体建设,要在党校教育、党组织生活等传统教育载体的基础上,积极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和开发移动终端社交软件等方式,构建新形势下党员特点的教育载体,提高党员教育的实效性。二是抓好组织载体建设,要以教研室、班级、实验室等师生党员的主要活动阵地为基础合理优化党支部设置;要寻找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突出、党务经验丰富、群众基础良好的师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三是抓好活动载体建设。“丰富活动载体,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有力抓手。”抓好活动载体建设,必须突出活动主题性、注重活动实效性、增加活动吸引力为活动原则,围绕师生党员关心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与发展就业等问题,开展组织活动,使师生党员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享受到贴心用心的服务。
(三)构建治理机制,巩固服务成效,提升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尊重和维护党员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内化治理理念,扎牢思想防线,更要构建切实有效的治理机制。在高校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和吸收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核心理念与基本做法,有利于构建具有民主性、实践性与现实性的治理机制。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平等性,鼓励民主协商,重视以人为本。因此,以治理理论为基础构建服务机制,应当建立包括常态化党员关心关怀机制、党员利益诉求表达与协调机制、党员民主参与机制、多元化监督评估机制。具体而言,第一,基层党组织要关注师生党员的思想动态,了解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一方面要重视自上而下的民情收集,即党组织与领导干部要放下“官架子”,积极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创新社情民意获取方式,并建立规范化的制度约束,形成常态化党员关心关怀机制;另一方面重视自下而上的民情表达,既要畅通已有的师生党员表达渠道,又要注意拓展新的民意沟通渠道,建立常态化的党员利益诉求表达与协调机制。第二,基层党组织要注意发挥师生党员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作用。一方面重视发挥师生党员参与党组织决策与治理的作用,在事关基层党员切身利益的公共决策中,要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吸纳群众参与决策,建立公共参与机制;另一方面重视师生党员对基层党建的监督评估作用,将师生党员的满意度作为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建立以师生党员满意度为核心的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估体系。第三,真正满足师生党员的现实需求,切实解决师生党员的现实问题。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要服务学生党员,要关心学生学习问题,推动教学改革,让学生学有所成;关心学生生活问题,让学生健康成长;关心学生就业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要服务学校教职员工,要关心教师生活问题,解决基本生活困难,提高生活品质;要关心教师发展问题,重视培养,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搭建平台,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中办印发《意见》要求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N].人民日报,2014-05-29.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01).
赵海燕.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6)
钟龙彪.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与理论思考[J].长白学刊,2013,(02)
责任编辑:康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