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基层的人大干部
2016-04-29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基层人大干部一直面临着两大难点现象。
一是上年纪的干部相对较多,容易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多栽花少栽刺”的思想,不想监督不愿监督;年轻干部没有处在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火线,成长速度相对较慢,久而久之容易思想懈怠、激情消弭。
二是监督难。一头掌握着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权力,一头却身处熟人社会,面临着小城市“抬头不见低头见、非亲即故”的人情关系网。监督逗不逗硬,非常考验基层人大干部。
作为食五谷、存七情的普通人,在关涉前途、人情的关节面前,难免波动。但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却是必须履行,还得不负重托。那么,该如何破解前途关、人情网呢?
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组织全国名媒走进重庆多个区县采访,多地在开展监督工作中的行为举措给出了一些答案。
奉节县人大的问责办法,提出两次测评“不满意”将问责;江北区人大的视频连线,如实反映民生民意;巴南区人大在干部宪法宣誓后对誓词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进行胜任度评价。
前两者走出以往测评多是原则性或满意表态、情况更多来自部门汇报抽样检查的怪圈,让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的意见更直接、不含糊、是非分明,掌握的情况更真实准确、审议更有针对性。
后者则用敢于担当的胆略、敢于担责的勇气,直面监督的敏感区域,坚持在区委领导下,打破“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的怪现象。
这些基层人大工作者何以能够不计荣辱、敢冒风险,直面最困难的事情,巴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俊文的原话可能具有一定代表性。“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应有较高的理想和追求。拿着人民赋予的权力,到底还得干点事,干成点事。”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好干部的五条标准。这些基层人大工作者们展现出的姿态,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当前,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也指出,要突出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效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一个支部,其目的之一也是旨在解决基层党员干部一些作风弊病。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人大干部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干部作风如何,工作开展的好坏,同样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影响到百姓的幸福指数。
显然,基层人大监督,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过场戏。其作用发挥的好坏,往往对国家大政方针和法律法规在地区的落实、对辖区经济社会和民主法治的建设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力。
这一切,离不开基层人大干部自觉树立起“忠诚于党、敢于担当,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价值观,这也是基层人大事业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核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