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道”,脚下有路
2016-04-29杨朝明
杨朝明
在生活的路途中,人可能会有迷茫的时候。也有人在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还有人问“人活在世界上到底为什么?”。 没有人生目标的人,有时就像迷途的羔羊,四顾茫茫,不知走向哪里?如果向孔子求教,孔子开出的良方或许是三个字:志于道。
关于“志于道”,孔子时常说起。例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个人如果不是甘做平庸之人,就应有志于道。“道”是什么?它很复杂,也很简单。孔子的话蕴含了“道”的内涵,“志于道”与据德、依仁、游艺是统一的,“志于道”就要做有德的人,做有爱心的人,做自觉以诗礼涵养自身的人;人“志于道”,就不“耻恶衣恶食”,就不会只专注于生活的琐事,而应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易传》说:“君子以朋友讲习。”同学曰朋,同志曰友,有境界的君子,会与志同道合的人谈学论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选择什么样的朋友,显示出人的情趣与喜好。孔子说“毋友不如己者”,是由于与高尚的人、有品位的人在一起,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国语》中说:“成人在始与善,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与善”就是与“善”结交。与“善”结交,将会越来越善。人具有了基本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那就与“善”结缘吧!与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的人结缘,自己就不会迷茫,路也越走越宽。
人来到这个世界当然没什么目的性,但有人提醒年轻人,为了使人生有意义,人必须找出自己生活的意义才好。常言说:人生不能没有梦。梦想就像种子,埋下了信念的种子,从而“择善固执”,说不定哪一天,种子就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胡适先生也曾说,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义,人与畜生的分别恰恰应该就在这个“为什么”上。畜生的生活只是糊涂,只是胡混,只是不晓得为什么如此做。假如人生没方向,事业没追求,做人没责任,见小暗大,从物如流,也只能是“庸人”一个了。
早期儒家思维的逻辑起点在于“人禽之别”。人不是一个纯粹的动物,必须使自己与禽兽有区别。这个区别在哪里?孟子回答很明确:“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礼记》观点很鲜明:“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什么是“礼义”?孔子说“礼也者,理也……君子无理不动”,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为人之道”在于循礼而动。理解了社会人生,做有爱心、有情怀、有担当、爱学习、求上进的君子,使人格更健全,人生更完美。难怪人们推崇曾国藩先生的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货,但问耕耘。”
孔子儒家的思考带有人类的共同性。例如,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有一句铭文,叫做“认识你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不就是认识自己的特性吗?不就是要明白“我是谁” “我走向哪里”吗?人除了自然生命的意义,剩下的就是社会人生的价值。爱因斯坦认为,人活着虽然不是为了挣钱发财、博取功名或助人为乐,但人活着就应该扪心自问,思考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在他看来,人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以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他还提醒人们,在这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里,要注意借鉴“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东方贤哲们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古语云:“莫欺少年穷。”矢志于“道”,人生就有格局、有气象,人生脚步更稳健。年轻穷困不可怕,怕的是方向不明,浑浑噩噩,长大后依然穷困。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年轻人年富力强,谁也不能断定其将来成就能否超越前人。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声望,就没什么可怕的了。孔子又说:“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人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那么这个人也就这样了。曾子也说:“三十、四十之间而无艺,即无艺矣;五十而不以善闻,则无闻矣。”那么,何不趁年轻,清醒头脑,看对路子,坚定地走下去!
人有志向,有目标,就有动力。持之以恒,目标就不难实现。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早早确立了学习和奋发的方向,“志于学”就是“志于道”,这个“学”就是他一生的追求。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岁达到“知天命”的境界。孔子心中有“道”,为了心中的那个“道”,他追寻了一生,努力了一生!他小时候贫贱,但他在逆境中奋发,他的“好学”成就了他的“博学”。我们聆听孔子的教诲,孔子的人生也给我们很好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