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作用及策略的思考
2016-04-29杜明娟
杜明娟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作用及策略的思考
杜明娟
摘 要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经营风险防控、降低行政成本以及防腐倡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内外环境的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不断凸显。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在内部控制方面不断改进,从而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这成了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管理课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对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系统论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完善的具体策略,希望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的全面提升带来有益探索。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作用 策略
内部控制作为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经在企事业单位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在2012年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它的出台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良好的效果,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都开始进行内部控制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加上重视不足,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整体偏低,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社会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要求进一步提升的背景之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以内部控制水平提升为重要支撑,不断改善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进而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众不断提升的公共服务需要。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一)内部控制内涵
内部控制源于企业管理领域,本意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保障资产安全,预防财务风险,全面提升经营活动效率,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预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控制评价等五个基本要素,任何一个方面的低效、缺失或者不理想都会给内部控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内部控制实践在企业中作用得到充分的证实,内部控制逐渐进入公共管理部门。具体到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内部控制就是围绕组织提供更加高效的公共服务,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等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与措施之和。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原则
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客观上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性,这意味着在内部控制方面并没有一个可以套用的统一模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没有原则以及规律可循。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一般原则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控制原则,即内部控制要做到面面俱到和全员参与;二是动态适应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根据外部环境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变化来进行动态调整;三是权力制衡原则,是指内部控制要在权力设置、流程开展方面进行权责的合理分配,形成一个良好的制衡机制。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作用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防控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在确保行政事业的资产安全、财务信息准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推进,来对于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及时识别以及控制。其次就是内部控制在反腐倡廉方面作用比较明显,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各类腐败行为频发高发,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内部控制的不完善,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减少各种腐败行为的漏洞,铲除贪腐的温床。最后就是提升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于国家拨款,在目前外部监督以及控制作用不够的情况下,关键还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加强内部控制,在重点环节制定完善的制度标准,从而降低成本、效率提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前尚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削弱了内部控制效果,具体分析阐述如下: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并不是很完善,企业纪律、内控文化、权责分配、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使得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受到了负面影响。以组织架构为例,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组织架构设置不科学,权力过于集中,权责分配存在缺陷,从而给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便。
(二)对内部控制重视不足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单位的经营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以及迫切性没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观念层面的认识不足使得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被明显边缘化,其后果就是对于这一工作开展的支持严重不足,组织、人力、物力等方面都无法根据内部控制的需要来进行设计以及配置,结果导致内控的开展受到各种阻碍,内部控制效果因此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1.相当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都流于形式,如岗位设置不合理。不相容岗位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行为的岗位,行政事业单位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它要求每项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来处理,相互之间既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人兼多岗的情形非常普遍。比如,有的单位出纳人员兼任办公室工作,办公室人员既负责物品的采购,又负责物品的管理,有的单位出纳担任会计主管,并管理会计档案等等。
2.内部授权审批制度缺乏执行力度。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授权控制要求各岗位、人员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利范围、审批流程及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和联签制度。通过调研不难发现,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是由“一把手”说了算,无法按照审批权限运行业务流程,所谓的“集体决策”、“联签”也是流于形式。
(四)内部控制信息沟通不通畅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专门的内控信息沟通渠道,各种内控信息难以在不同部门顺畅流动共享,这使得内部控制决策往往没有充足的信息支撑,很容易导致内部控制决策出现失误。
(五)内部控制监督评价缺位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因为对内部控制工作重视不足,没有进行必要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缺少对内部控制效果的诊断分析。这种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果很难被全面地把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难以了解,这就阻碍了内部控制的不断改善,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内部控制效果步入一个下行的通道之中。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完善策略
未来内部控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还会不断凸显,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需要高度重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动内部控制水平的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其次,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某一部门单独完成的工作。这就需要单位职工全员参与,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培养良好的内控环境。
最后,加强人员的培养,把好人员任用关,确保内部控制关键岗位配备的人员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不断加强职工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工素质,实行财会部门关键岗位定期轮岗制度等,逐步实现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单位业务的发展、风险点的变化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变更,及时修改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与管理制度,制定出一套包含单位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人员的风险管理制度,并根据岗位设置相应的风险防控等级,制定出有效地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做到奖罚分明,使职工不能贪、不敢贪,由以前的事后惩罚改变为事前预防,筑牢风险防线。
现以磁场作为参考系,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速度方向垂直于磁场,设其速度为v1,电子在导体内部的运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设电子在导体中运动的速度为v2,据此可计算得出电子相对于磁场的速度为:
在进行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重点关注预算业务控制与管理、收支管理情况、政府采购管理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合同管理情况等。通过对各个环节风险控制要素的识别、归类和分析,找出关键风险点,进行分析排队,建立内部的风险防控体系,有效地防范和规避各类风险。
(三)完善控制活动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针对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控制活动,确保控制活动的灵活性以及有效性。
比如,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单位各项业务流程制定流程图,在关键环节增加监控力度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反复的测算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
又如,各单位要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制度或联签制度,任何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最大程度的防止滥用权力等违规现象的发生。
再如,建立党政主要领导不直接分管主要工作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各自的职责、权限、运作程序和目标要求,做到权力和责任统一。党政主要领导对本单位人事、财务、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和行政审批等工作负总责,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分工,对责任范围内的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重点解决好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尽量做到全面,如在资产安全、信息沟通、审批权限等方面都要有相应的制度,从而提升内部控制工作的规范性。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设计,一方面是要注意对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制度的借鉴,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那些成功的制度做到为我所用;另外一方面则需要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充分注意员工的参与,征求广大员工的意见以及建议,从而提升制度的科学性以及权威性。
(五)畅通内部控制信息
在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方面,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起有效的内控信息传递、共享机制,确保各种内控信息能够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层级之间无障碍传递,这样才能够给内部控制决策提供详实的信息依据,提升内部控制决策的正确性。举例而言,在财务风险识别以及控制方面,就需要财务方面的各种资料,需要这些资料能够及时地传达给行政事业单位的高层,从而快速的对这些风险进行应对以及控制,减少财务风险放大的可能性。为了畅通内部控制信息,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在组织架构设置的扁平化、无边界等方面努力,营造良好的沟通文化、氛围,从而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沟通水平。
(六)加强内部控制评价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引入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来发现,并解决好内部控制问题,从而推动内部控制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采用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聘请中立客观的第三方机构来弥补内部评价的不足,全面把握好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薄弱之处,明确内部控制改进的基本方向,从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不断优化调整,更好的发挥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工作,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难度很大,甚至可以说是任重道远。随着国家层面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求得越来越具体,未来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在内部控制完善方面具有危机感,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
[2] 唐大鹏,于洪鉴.基于风险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6).
[3] 李翠玲.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生产力研究,2010(12).
作者单位(为河南省漯河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