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 迈向“绿富美”
2016-04-28史巧云赵晓思
史巧云 赵晓思
“三改一拆”,拆出了整齐划一的新楼房,拆出了转型发展的新空间;“五水共治”,治出了山清水秀的新城乡,治出了绿色发展的新道路;居民增收,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的贫困现象……
“十二五”,从“两创”、“两富”到“两美”,浙江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挥洒铺陈水清、山绿、天蓝、人和的新画卷。翻看着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十二五”成绩单,与会代表颇感欣慰。
“十三五”,浙江又以归零的心态,向着“绿富美”迈开新步伐,朝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砥砺前行。畅想“十三五”蓝图,与会代表信心满满。
更美的环境:从“盆景”走向“风景”
消灭垃圾河6496公里、整治黑臭河5106公里,完成“三改”5.8亿平方米、拆违4.7亿平方米,新植树木5亿多株……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的持续推动下,浙江处处换新颜。
“这么多年没有看到清澈的河水、成群的鱼虾,现在终于又看到了。”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党委书记何德兴代表说,面对失而复得的青山绿水,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它能维持多久?污染会不会回潮?当他看到“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以治污水为重点持续深化‘五水共治’”时,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不过,他还是提出修改水资源保护条例,保障“五水共治”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希望能从法律层面固化“五水共治”长效管理机制。
步入“十三五”,浙江省的生态环境整治也将翻开新的篇章,将从重点突破走向综合治理,除了要建立长效机制保住已有的整治成果,还要攻坚克难解决一些后续问题、“根子”问题。
从污水横流,到鱼虾重现,乐清市的污水治理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的乐清市十万民兵参与治水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现在经常会有人从黄岩赶到我们这儿钓鱼,前几天还举办了场钓鱼比赛,最多的一个人钓上了17斤!”乐清市委书记林晓峰代表说,整整两年时间,乐清市以“问题”为导向,五管齐下,水岸同治,不仅让原本“一米污水两米淤泥”的城市河道重现鱼虾,还将利用水库、公园将乐清市区打造成可以日夜同游的花园城市。不过,他也有件揪心的事情,这次治污几乎将乐清市所有污染河道翻了个底朝天,共清理出688万立方米的淤泥。可现在,这些含有重金属的淤泥处理问题,成了困扰林晓峰的一大难题,曾试过多种将淤泥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试验,可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
“我们用淤泥建了一个岛上公园,但如果淤泥中含有重金属等工业污染物,这个方法就行不通了。”金华市金东区区长施美红代表认为,淤泥处理是治水带来的后续问题,集中堆放加之雨水冲刷,污水渗入土壤、河道,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建议省政府尽快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地方处理淤泥提供技术支持。她还提出,这两年的“五水共治”,已基本解决面上污染问题,接下来“十三五”时期,更需要解决污水处理提标、土地修复等更深层次的治污问题,这些都更具挑战性,需要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也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三改一拆’比‘五水共治’压力大,‘五水共治’是百姓叫好声一片,‘三改一拆’却阻力很大!”施美红代表谈到“三改一拆”时有些揪心。她说,现在农民生活条件好了,建房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村里又没有多余的土地,在长期供需得不到平衡的情况下,就催生了很多违章建筑,现在要强行拆除,村民自然不乐意。对此,施美红建议,通过多规融合试点,做好农村规划,盘活更多的土地空间,尽可能满足农民的建房需求,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
更高的收入:从网下向网上拓展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促进城乡居民普遍持续增收,确保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要实现这一目标,“精准”是代表们提得最多的一个词,精准就业服务、精准扶贫、精准助农……
可在淳安县富文乡章坑村党支部副书记邓丽君代表看来,要想做到“精准”,首先得摸清底细,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农村到底有多少人需要就业,什么样的岗位适合他们等等,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和其他扶持。
安吉县章村镇郎村村委会主任雷红琴代表对这一观点深表赞同。据介绍,2015年,朗村就在摸底调研的基础上,组织村里40—50岁的妇女进行家政服务培训,现在她们到城市家庭、医院做护理工作,月收入可达四五千元,而且十分抢手。
作为全民增收的“短板”,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成了本次大会代表们热议的焦点。在很多代表看来,“互联网+”时代,发展农村电商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途径。“但目前农村电商发展中还普遍存在人才匮乏、物流体系基础薄弱等问题。”三门县湫水花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丽珍代表建议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高校开设电商专业,将电子商务列入农民实用技术和农村阳光培训内容,并建立县级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在产业区设立分拣中心,引导农业主体、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转业转岗农民等开展电商创业。
这个问题,东方巨龙控股集团的邵宝玲代表3年前就意识到了,她当时就创建电子商务产业园“幸福里”,为大学生开展电商创业搭建平台,目前正以流水线的方式,以一对一的形式,批量培养电商人才。
“就业服务要‘精准’,扶贫更要‘精准’。”在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笕川村党支部书记施颂勤代表看来,要想做到“不让一个人在小康路上掉队”,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必须做到“精准”,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更有效的方式。2015年,笕川村以村集体和厂家补助的方式,免费为该村低收入农户安装了2000瓦的屋顶光伏发电,粗略估计每户每年可以稳定增收2000元。
当然,各地的贫困群体都具有动态性,有通过创业、就业成功脱贫的,有因为各种原因新近致贫的,已经脱贫的也可能返贫。针对这一现象,杭州代表团的余永青、吴苗强、游宏代表建议建立贫困人员动态发现、帮扶机制,对自身不能脱贫的人员,政府要兜底予以保障。
比起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在很多人看来,城镇职工的收入毕竟有最低工资标准、工资集体协商等制度保障。“能让职工代表和老板坐在一起,商量工资涨不涨、怎么涨,自然是好。但这种协商机制由于缺乏法律支撑,对企业没有刚性约束力,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力,尤其是非常强调法律的外资企业。”身为职工群众的代言人,日本电产(浙江)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徐威代表此次参会,带来了厚厚一沓有关工资集体协商的材料,还向大会提出了关于尽快制定《浙江省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的议案,建议在杭州、宁波等地先行实践的基础上,尽快在全省层面确立工资集体协商的法律地位,“这部法律如果能制定实施,将大大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落地,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将更有保障。”
更全的保障:从“补短”走向“共享”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美好生活,“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十二五”期间,浙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跨入“十三五”,“共享普惠”仍是不变的主题。
作为全省惟一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2015年12月,海盐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已就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先试。“要实现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首先得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实现资源配置均衡化,让城乡居民能够就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海盐县委书记沈晓红代表向记者介绍了海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经验。
“就拿教育来说,在海盐,不仅城乡学校硬件配置完全一致,还建立了城乡教师流动机制,并将教师农村服务经历与其晋升挂钩。” 沈晓红说,为了真正实现公共均等化,海盐县探索以“标准化”来推动“均等化”,为此还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标准化指标体系,将11个领域的改革目标量化为70多项指标,并确定了每项指标的年度目标任务和实施项目,真正让“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纸上落到地上。
沈晓红告诉记者,之所以制定这个标准体系,她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海盐县的试点样本更具可复制性。而且,为了让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他们还尝试将城乡公共服务标准与当地人均财政收入水平进行挂钩,以当地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来确定其城乡公共服务标准。
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难点,如何实现教育、医疗的城乡均衡发展,自然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十二五’持续加大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投入,‘十三五’除了要继续在硬件上向农村倾斜外,更应在软件提升上下足功夫。”来自嘉兴市南湖区的迮育彬代表曾是一名小学校长,她建议通过完善工资增长机制、培训机制等方式,提高农村师资水平,让高水平的教师留得下来。而在医疗方面,海盐县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陆英代表建议,应该通过制定考核和评估制度,让“下沉”到基层的专家能真正发挥作用。“在不断提高农村医疗条件的同时,切不可忽视残疾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医疗需求。”宁波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卓立勇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除了要实现城乡均衡外,还应实现不同群体的均等化。
“提高均衡水平”是“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深化“三权”改革、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则是提高城乡均衡的重要抓手。“除了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还应该打通城乡壁垒,让农民进城共享城镇的公共服务。”平阳县萧江镇沿河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学寿代表认为,户籍制度改革是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力推手,建议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尽快完善农村“三权”确认、社会保障同城待遇等方面的制度配套。 摄影 蔡荣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