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探析
2016-04-28汪庆陈义亭
汪庆 陈义亭
摘 要: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入手,通过抓好社会实践活动推进思政课改革,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进全息育人模式,重视对学生典型的培树。本文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必要性、现状及特点以及培育途径三个方面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行了初步探析。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更加重视在全社会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民办高校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如何使之内化到学生自觉的实际行动中,是民办高校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必要性
党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部署,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社会没有核心价值观,就没有全体人民共同的道德基础,一个民族就缺失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行动,就无法维持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
100多年前,梁启超在他的《少年中国说》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著名学者陈思和对梁启超笔下的少年中国说做了这样的评价:“在历史的时间表中为中国确定了新生的起点、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的形象,作为政治象喻的少年被赋予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能量。”
以杜勒斯、凯南为代表的一批西方政治家从未放弃“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他们用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和改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使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变得对资本主义无害,逐步演变成和西方一样的“自由世界”。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渗透从来没有停止过,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和平演变”的重要对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共就地解散,苏联不复存在,苏共亡党亡国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意识形态是旗帜,苏共亡党的重要原因是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当代大学生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2013年,中国民办教育机构数量达到14.63万所,其中民办高校700多所。2014年,民办高校本专科在校生587万人,占全国本专科在校生的22.8%。”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力量同样是复兴中华民族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加强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是捍卫革命先烈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果实的需要,是确保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倒的需要。
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人们价值的实现程度。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之间既存在着一致的方面,也存在相冲突的一面。大学生的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现象是正常的。为此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外在的教育、宣传、渗透投射从而引导大学生内生、约束、自律,最终表现为大学生的自觉社会规范行为。这也正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无疑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现状及特点
民办高校大多数学生的价值观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生价值积极向上,成功成才愿望强烈,注重个性张扬,但少数大学生也存在着以下亟待重视的问题:
1. 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信心不足。民办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是端正的,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的自律性和持久的自控性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又经历了高考的挫折,学习信心不足,一些同学甚至有厌学情绪,抵触心理,觉得读书只是混文凭,抱怨社会和学校给予太少,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
2. 信仰迷茫,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学生大多思想不够成熟,人生阅历浅,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养成阶段,极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们意志薄弱、容易冲动、思想容易产生困惑,认识容易出偏差,对错误思想的分辨力不强,信仰和追求世俗化,面对很多极端事件断章取义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缺乏相关的学习和及时的正确指导。他们有的模糊了是非观念,甚至有的大学生出现信仰“虚无”的状态,在当前的社会变革中难以适应,面对众多的社会困惑无所适从,许多同学的参政意识不高,对国际和国家大事不闻不问, “政治冷漠症”在很多同学身上出现。
3. 自我意识强,责任意识淡薄。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大多有个性、有主见,自我意识强,进入大学后相对自由和独立的生活学习环境使他们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耐挫折能力较弱,缺乏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淡漠,缺乏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体的发展,急于成功的浮躁心态较为普遍,对一些功利性强的活动表现出浓厚兴趣,学习目的更为市场化、功利化。
4. 知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虽然民办高校大学生高考成绩不尽理想,但与老一辈革命前辈比起来,他们可谓“学富五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黄志坚教授曾经表达了他的忧虑:“德智分离、义利分离、知行分离,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另外一套,爱国爱民的文章比谁写的都好,但是涉及到个人切身利益时却防护森严。”他们主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是面对“遇见小偷”、“老人摔倒”的事件是更多的是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独善其身;他们主张公平正义,对社会上的“走后门”“攀关系”等现象深恶痛疾,但是在评先评优,奖学金评选的事情上又投机取巧,搞小团体拉票;他们在入党前信誓旦旦,可是一旦入党后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将入党誓词抛诸脑后,有的甚至带头违法乱纪,考试舞弊。
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与普通高校相比难度更大。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民办高校办学机制灵活,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中更容易取得成绩。如何充分运用各种有效路径抓好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笔者结合所在武昌理工学院的做法,发挥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全息育人”模式的优势作用,强化实践教育,典型引领,对积极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扎实抓好社会实践活动,推进两课改革。
一方面充分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活动,占领理论宣讲高地。深化理论教学改革,强化以教师主导,凸显以学生主体;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和说教式,采取讨论式、辩论赛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要与时代接轨,将微课堂,视频短片引入课堂;教学内容要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和学习,更加生动活泼的开展理论教学,将枯燥的理论活泼的呈现给学生,将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的与现实接轨。
另一方面要重视社会实践,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价值活动以及价值关系产生的最根本基础,实践决定着价值观的生成、发展与实现,决定着价值观的基本指向。”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广泛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农村、西部、企业和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既要加强对“点” 挖掘提升的“精英模式”,同时也要重视“面”覆盖的“大众模式”。通过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高度,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入脑入心内化为他们的素质。
2.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进全息育人模式。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风貌和育人功能的集中体现,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团学组织要统一思想,集中力量策划和组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的根植到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运动会、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重要节日的纪念庆祝等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无缝教育活动,让每一个活动有主题有意义,让参与的学生知识上有收获,精神上能升华。
另一方面推进全息育人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不只是党委、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更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全息育人就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高校的专业课教师要教书育人、管理人员要管理育人、高校后勤服务人员要服务育人。要注重优美校园环境建设,多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学风教风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专业课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中,促进大学生实现个个有理想,人人有信念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精神。
3. 党建带头,培树学生典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政治任务,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高校党支部是高校党的工作基础,是联系师生员工的桥梁和纽带,是完成高校各项任务的战斗堡垒”。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曾说过:“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这个过程中,党员队伍义不容辞将担任先行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强化党员同志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必要途径。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过程管理,注重结果考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在党建的各个环节中得到凸显,使广大党员师生员工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重视对学生典型的培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直观最能激发人们内心感受的力量源泉。50多年前诞生的“雷锋精神”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2009年长江大学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大学生集体荣获当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5年“东方之星”陨落时勇敢站出来的救人英雄官东的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乐章。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一方面要对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培树自己的学生典型,在大学校园里并不缺乏新时代的英雄,要积极培树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先进典型,借助新媒体将一个个真实客观、有血有肉的先进典型推送到他们身边,让那些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正能量的典型人物成为大家学习、竞相模仿的榜样,让大学生从榜样和模范人物事迹中感受价值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描述“两个一百年”目标时,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指出,只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两个一百年”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期间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长,它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坚定信念,无私奉献,坚持弘扬和传播正能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1).
[2] 潘陆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要求和内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1).
[3] 李合亮.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