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首都大学生影响的调查研究

2016-04-27段晓芳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影响大学生

段晓芳

摘 要:本文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和表现特点进行了梳理,根据实证调查,分析首都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知及该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片面解读甚至否定历史,混淆大学生的历史观,模糊信仰,消解民族认同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其唯物史观的建构),并提出了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大学生;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当下影响社会的重要社会思潮之一,传播范围较广,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所谓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党的历史和中国历史,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颠覆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领域既已修订的历史框架,从而重新塑造历史面貌。

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及其特点

历史虚无主义发端于早期“全盘西化”的观点,在今天的发展历史阶段中,有着更为复杂的内容和内涵。首先,历史虚无主义轻蔑黄土文明、颂扬海洋文明(蓝色文明)[1]。“普世价值论”可视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表征之一,这一思潮把西方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视作所谓的“普世价值”,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提出“宪政”“普世价值”等符合西方价值观的思想内容,企图用西方的价值核心取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传统和意识形态。其次,历史虚无主义否认革命、颂扬改良。历史虚无主义用所谓的“现代化史观”取代了“唯物史观”,借以否定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斗争。历史虚无主义试图歪曲近代中国历史,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肆意抹黑,无视传统文化中勤劳、勇敢的民族意识,把中国人民抹黑成为充满所谓“奴性”的“丑陋的中国人”。最后,历史虚无主义借着还原历史的名义,颠倒对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评价,片面截取历史材料,改变对历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判断,以取得颠覆历史之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思潮影响下,适应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策略变化,重新泛起的一种政治思潮。”[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政治性特点不言而喻,政治诉求表现明显。通过否定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竭力否定近代中国特别是“五四”以来爱国的、革命的传统,否认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把自由主义说成是最好的,鼓吹“和平演变”,以期实现从中获取巨大利益的政治目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同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渗透性较强。历史虚无主义善于伪装在所谓的“学术研究”“理性思考”之下,在学术的“大帽子”下进行传播,使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很难被人们识破。通过史学学术研究和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等形式,历史虚无主义思想隐藏渗透在互联网等各式各样的传播途径中,对人们的历史观产生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广泛,传播途径多样化,对大学生这个处于认知阶段的群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首都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知

为了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本调查选取了北京某“211工程”高校进行了调查。通过此次调查:一方面,了解了现在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了解了大学生群体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态度和看法,以及该思潮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程度。本次调查在这所学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中进行,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77份,回收率96.7%,其中有效问卷677份,基本能表现北京高校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知程度和被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出了共性,同时也显示出巨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在调查中发现,全部受调查学生中,仅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明确表示了解历史虚无主义,其他学生均表示不太了解,甚至“没听说过”。数据显示:文科学生在这一领域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研究生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本科生。学生党员在这一领域的表现与普通学生无异,仅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学生党员明确表示了解历史虚无主义。可见,大学生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了解十分欠缺,在相关概念、内容及表现等问题上,均表现出比较低的认知程度。认知程度低,说明学生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缺乏常识认识,更不用提理性思考,而一旦接触到包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相关内容,不能清晰地进行辨析,批判也就无从谈起。虽然大部分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但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表现内容而言,仍然可以理性思考与应对。例如:在对个人价值的态度、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理解,以及对新媒体的态度和对西方思想的植入等方面都有相对较为理性的认知。

大学生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知整体程度不高,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历史都有着较为正确的认知。例如:61.4%的学生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推动了社会的前进”;69.6%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选择是近代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选择”;64.3%的学生认为“英雄永远值得学习和尊敬”。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础。由此可见,大学生有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经过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应该能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

首都大学生身处国家的政治中心,对于各种社会思潮的认知程度应高于京外高校的大学生。调查显示:80%以上的首都大学生了解相关时政信息的渠道是网络,这说明首都高校大学生对于时政的主动学习并不多。在思政课堂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多加强思想引导,教会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首都大学生的影响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混淆学生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有目的地对历史进行篡改,混淆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大学生对历史事实产生了怀疑,甚至错误的判断。同时,大学生年轻气盛、容易冲动,自身缺乏全面的知识储备和理性分析,极易受到各类信息的影响,混淆历史观。在科学的历史观认识方面,有21.7%的学生认为近代革命有些阻碍了社会发展,甚至还有16.9%的学生认为近代革命造成了社会生产的大规模破坏,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关于社会主义选择的认识,有12.2%的学生认为是少数人意志的决定,13.7%的学生认为是历史的偶然现象,剩余4.4%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关于对“英雄”的评价问题,有26.7%的学生认为和自己无关,甚至有9.0%的学生认为事迹夸大不实,自身已经表现出了历史虚无主义;在对待 “民国热”这一现象,大部分学生都能冷静客观地判断,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认同回到民国。正确的历史观是学生认识社会和历史的客观前提,我们应该注意到,已经有一小部分学生深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论。如何强化这一部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依然任重而道远。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模糊学生信仰

在调查中,一半多的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表示并不怀疑,但仍有一小部分人表示有些怀疑,甚至很是怀疑。在对待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效调查中,虽然有68.5%的大学生认为其“成果巨大,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仍有12.0%的大学生认为其“成果有限,人民没有切实利益”,甚至有4.3%的大学生认为“不如西方私有制”。对待“和平演变”这一说法,对其较为了解的学生也仅占40%,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其几乎不了解。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已经模糊了一部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党的领导等方面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对“西化分化”没有警惕性。深受西化影响的新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显然对“和平演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惕性。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消解民族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认历史、否认传统文化,逐渐消解人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面对“中国威胁论”等不实言论,虽然有62.8%的学生能够理性看待,但仍有20.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或者会感性看待;对待近代史上西方的入侵,仍有2.5%和6.9%的学生认为“没什么害处”以及“没什么侵略之说”。可见有一小部分大学生民族感、爱国意识薄弱,国家意识较为冷漠。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否定,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民族认同感,使得群众国家意识、民族意识逐渐淡漠,以达到分化社会主义阵营的目的。

对策研究

通过上述调查数据也可看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已经对首都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认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影响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值得大家警醒。社会思潮来势汹汹,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无疑需要认真准备,重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加强唯物史观教育,增强大学生群体对各种文化思潮的判断力和批判力。

1.加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内塑大学生的唯物史观

据调查结果可知,部分大学生已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影响,程度有深有浅。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坚决批判否认历史、篡改历史的不良企图,教会学生辨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引导大学生以审慎理性的分析眼光看待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倾向,吸收正确的知识,才能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

大学生们系统学习唯物史观的途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首都高校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规范化程度较高,学生们对于时事政策的了解范围较广,认识也有一定深度。但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从初中起就开始学习思政课,他们也早已不满足于课堂的照本宣科,所以大学开设的思政课很难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一些学生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调查数据显示: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思政课较为有意义。近年来,首都各高校进行了有效的思政课改革,出现了“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北京现象”,实践教学、慕课、翻转课堂、研究性教学等不同教学方式的应用,极大丰富了课堂,提升了思政课的实效性。调查显示:时事报告、社会调研、网络课堂、辩论、主题会以及微电影等形式的教学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钟爱。由此显现出多元化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期待,能够更大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2.从传统文化出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其本身也是对歪曲历史、消解民族认同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有效抵制。首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一定不能忽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因为“传统思想和理念,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底蕴”[4]。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存在着碎片化式的理解,需要从课堂及大学文化建设的维度出发,引导学生的认知逐步走向立体化的知识体系,才能培养学生从历史、传统、全面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从而真正避免泛娱乐化方式的影响。其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更多地渗透于各种文化载体之中。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影响,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文化的培育,从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和影响。例如: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中,从历史人物及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概念出发,注重不同时期爱国概念的内涵与发展,阐述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真谛。最后,在对大学生的宣传思想工作中,注重话语体系的转换,通过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文载道,更能贴近大学生,易于被学生接受。

3.树立“三育人”理念,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

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还应从“三育人”出发,全员参与,尤其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师们既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又是各类思潮的传播者。教师们在课堂上不仅教授知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递掌握知识的方法论、认识世界的世界观等。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对于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师德建设领域,还缺乏较为完整的工作体系,需要在这一领域加强工作体系创新,构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增强其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认识、引导和提升其人文素养,是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仅在思政课堂上,而且在整个大学的育人体系中,高校教师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本文系2016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课题“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某高校的实证研究”(BJSZ2016YB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124.

[2]梅荣政,杨军.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5):42.

[3]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J].红旗文稿,2009(9).

[4]冯刚.坚守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5-11-10.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影响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