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恐怖与死亡

2016-04-27王泽璇

青年文学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托妮最蓝的眼睛死亡

摘 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是她早期的代表作品,作者力图借助文学叙事的力量,诉说那无法言说的历史痛楚。本文通过对《最蓝的眼睛》中的恐怖场景,人物残忍和死亡情节的分析,来阐述白人文化冲击下对黑人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以及黑人群体内部存在的自身分裂问题。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恐怖;死亡

作者简介:王泽璇(1990-),女,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2

自上个世纪以来,美国黑人作家在美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用他们的文字和思想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饱受政治经济压迫,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群体。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瑞典文学院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这样评论她的作品:“以其非凡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莫里森以其自身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女性观察视角,从美国黑人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取材,深刻地剖析美国黑人群体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的生存和精神状态,作者力图借助文学叙事的力量,诉说那无法言说的历史痛楚。

《最蓝的眼睛》讲述的是194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小镇上,一个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少女,她渴望一双代表美好和幸运的蓝眼睛,但最终却变得神志恍惚的悲惨故事。本文通过对《最蓝的眼睛》中的恐怖场景,人物残忍和死亡情节的分析,来阐述黑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白人文化冲击下对黑人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

一、恐怖主题的体现

(一)环境的恐怖

莫里森的小说当中充满着大量的环境描写,涉及自然环境,社区环境,以及和黑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居住环境等等,这些环境描写所描绘的低沉压抑的色调和渲染出来的惊悚恐怖氛围,不仅有着作家情感的倾注,而且与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环境的恐怖集中表现在黑人居住的环境状况上。

小说中大量描写黑人聚集区居住环境的恶劣低下给人以阴森恐怖之感。例如小说开篇的叙述者克劳迪娅家中的环境描写,“我们的房子又阴又冷,是绿色的。晚上只有一盏煤油灯给大屋照明,其他房间深陷在黑暗中,到处是蟑螂和老鼠……弗里达用破布把窗户堵上,床上挨着身子的那块地方才热乎起来”(14)[1]。还有关于皂头牧师的居住环境“在那闷热潮湿、昏暗、满是旧物的小房间里,感到不寒而栗”(181)。在描写罗兰镇时说道:“废弃的店铺,浅灰色的天空与周围灰蒙蒙的房屋和黑乎乎的电线杆”(38)。诸如以上的例子还有很多,作者在描写黑人的居住环境时大量使用阴冷,灰蒙蒙,黑暗等冷色调的词语来描述,单调的色彩描绘出来的昏暗阴郁的环境再附带天气给与的雪上加霜,就使得黑人的居住环境与白人生活的干净整洁,明朗光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一开篇就给全书定下了一种阴郁而无可逃脱的恐怖感,描绘出的黑人极端恶劣居住环境,也是黑人政治、经济地位的象征,低层的生活条件展现了社会主流文化冲击下对黑人身心的挫伤和狭窄的生存空间。

(二)人物的恐怖

莫里森的多部作品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常常出现古堡,鬼魂,复仇等具有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元素,《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是莫里森早期的作品,作者并没有过分着墨于超自然因素的刻画,而更多是以写实的手法来塑造人物的残忍冰冷的本性。笔者认为,虽然小说没有怪诞情节的渲染,但是这种对现实恐怖的描绘更能深入读者的灵魂深处,产生身临其境的毛骨悚然之感。小说中人物的残忍恐怖主要是针对该小说的女主人公而展开的,涉及两类人,佩科拉的父母以及与她有关的黑人社区周围的人。

1、佩科拉的父母的残忍恐怖

与他们的家族姓氏布里德洛夫( Breed love, 孕育爱) 形成强烈反差的是, 布里德洛夫夫妇从来就没有给佩科拉爱和关怀, 他们粗暴的行为深深地伤害了女儿的自尊。佩科拉的父亲喝醉了酒趁她干家务之际强暴了她,并致使佩科拉怀孕生下一个早产的死婴。她的母亲而没有好到哪里去,她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白人雇主的孩子,却嫌弃自己的孩子又黑又丑。一次,因为佩科拉打翻了蓝莓馅饼而对她一阵毒打,小说中这样描述:“她一个跨步扑倒佩科拉身上,用手背把她抽翻在地。布里德洛夫太太抓住她的胳膊把她拽起来又抽了她一下,一面用气得拔尖的嗓音向她骂……”(115),扑,抽,拽,骂这一系列动词的连用凶狠程度可见一斑,很难想象这是一位母亲对自己亲生女儿的举动,布里德洛夫太太对女儿暴打之后反而转向安慰吓坏的白人小女孩,佩科拉母亲这种因为白人文化而导致的心理认知上的扭曲也使得母女之间亲情的泯灭,这种对血脉相连的亲人毫无温情的残害所造成的恐怖之感,比魔幻世界造成的心灵悸动更可怕。

2、周围人物的残忍恐怖

周围的人对佩科拉也是充满嘲笑与蔑视,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居住区,因为她的丑陋和黑皮肤总是被别人当做愚弄的对象,而这些周围人残酷行径的实施者大都来自黑人社会内部。她被在校的男同学戏弄,被糖果店老板粗鲁对待,更甚于怀孕之后还受到周围人的冷嘲热讽等等。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是佩科拉被混血妇女杰拉尔丁侮辱。她本身就带有黑人血统,却以有色人种自居并与黑人划清严格的界限。当佩科拉被杰拉尔丁的宠物猫抓伤脸的时候,杰拉尔丁并没有产生丝毫的同情而是听尽儿子谗言,恶狠狠辱骂佩科拉:“你这恶心的小黑婊子,从我家滚出去”(99)。从她的言语和行动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由于人性扭曲所造成的种族内部的分裂问题,自相残害所营造出的紧张恐怖氛围。

一个12岁的小女孩在最美好的童年时期就要面对族群同胞给与的伤害,佩科拉悲惨一生足矣体察到人心的残忍和恐怖的生存现实,这种残忍和恐惧不单单指向佩科拉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的黑人生活在煎熬之中。由此可见,黑人成长生存的困境不仅仅来自白人价值体系下的压迫,而且来自他们内部出现的分裂问题,丢弃自身的文化传统,否定自我,互相残害,这就使得黑人群体在饱受身体摧残的同时还要承担族群内部的精神压制。

二、死亡主题的体现:自我精神的毁灭

小说中孤独绝望的佩科拉祈求皂头牧师给予她一双蓝眼睛,可是当她看到因为自己喂食而致使那条狗痛苦死去的时候,她的精神彻底地崩溃了。从那以后,她以为自己真的有了一双蓝眼睛,整日像行尸走肉般穿梭在街头。她的肉体虽然没有被折磨致死,可她的精神灵魂早已不属于她自己。小说以佩科拉神智失常而结尾,对于蓝眼睛的渴求,对融入白人世界的渴望,导致了她的自我毁灭,这种精神的崩溃无异于自杀式的死亡,而死亡尚可解脱,但是没有思想地活着继续遭受非人的待遇,甚至比真正的死亡更可怕。

黑人女孩佩科拉这种生不如死的遭遇是白人文化霸权的控制和黑人族群认知分裂的悲剧结合体的一个代表,我们不禁对黑人群体所遭受到的压迫产生深深地同情之感,而这同情之感的背后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莫里森想要借此书来呼吁更多的黑人寻找遗失的自身价值和传统,才能在不同文化冲击下保持自身的话语权,维护族群整体的人格尊严,才能拥有美好的生活,从恐怖和死亡当中解脱出来。

注释:

[1]除特别加以说明的引文之外,本文引用的作品汉译均出自托妮·莫里森著,杨向荣译:《最蓝的眼睛》(海口:南海出版社,2013年)。以下凡引用只随文注明出处页码,不再一一说明。

参考文献:

[1][美]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M].杨向荣,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3.

[2]张汝雯.托尼·莫里森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

[3]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李秀清.白人文化霸权下扭曲的幼小心灵[J].外国文学研究,2009,3.

[5]Joan Bischoff.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Studies in Thwarted Sensitivity[M].New York Press.

[6]Furman Jan.Toni Morrison's fection[M].Sourth Carolina Press,1996.

猜你喜欢

托妮最蓝的眼睛死亡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之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创伤理论角度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创伤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虾米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