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电子战—神话与真相

2016-04-27

现代军事 2016年3期
关键词:电子战压制装备

近日,俄罗斯无线电电子战装备获得了某种“超级武器”光环,这种武器,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只要轻轻一按接通电钮就会使潜在敌人惊惶失措。一切都源自于俄媒对“苏-24”前线轰炸机绕飞美国海军“宙斯盾”驱逐舰“唐纳德·库克”号的描述。在“亲密接触”过程中,飞机似乎使用了俄罗斯最为先进的电子战综合体—“希比内”系统,该系统对舰艇无线电电子设备的干扰导致“唐纳德·库克”号舰上的美国官兵惊慌不已,纷纷递交辞职申请。后来,在互联网上出现了似乎是纪念这一历史性绕飞的纪念币(也有信息称是奖牌)的照片,并且在制品后面写有“一堂爱好和平的课”的字样。

“唐纳德·库克”事件还没来得及平息下来,2015年8月 ,《防务新闻》网站又登出题为《电子战:美军能从乌克兰冲突中吸取哪些教训》的文章,作者是乔·古利德。文章认为,俄军不仅在电子战装备研发领域,甚至在使用领域都完成了巨大飞跃,这表明美军在该领域已经落后。

作为俄罗斯电子战装备主要研发和制造商之一的无线电电子技术联合企业,目前正在对其产品进行高调的包装和宣传。只要回忆一下以下情况就不难发现,媒体上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无线电电子技术联合企业推出了独一无二的远程雷达警戒飞机无线电干扰设备”和“综合干扰系统将会可靠地保护部队免遭敌人炮火打击”等类似的标题。由于电子战成为热门话题,不仅很多专业出版物,甚至社会政治媒体也报道称,俄军正在列装“克拉苏哈-2”、“克拉苏哈-4”、“杠杆”、“水底生物”……说实话,专家也很难搞清楚这一连串的名字。

那么俄军到底有多少“独门武器”,其电子战装备究竟效能如何?它们又是如何出色组织电子战的?

优先发展电子战装备

俄罗斯军事政治领导人十分重视电子战装备的发展,早在2009年4月,俄军就组建了第15独立电子战旅,隶属俄罗斯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除该旅外,俄军另2个带有最高统帅部头衔的旅为工程旅和核生化三防旅。该兵团装备了最先进的电子战装备,其中包括目前仍在保密的“摩尔曼斯克-BN”通信压制站和“索具-3”投射式气动干扰源系统。

除最高统帅部直辖的电子战旅外,从2009年起,每个军区都成立了独立电子战中心,其中大部分目前已被改编为独立电子战旅。只有不久前在克里米亚组建的隶属黑海舰队司令部的电子战中心是个例外。

除各旅外,每个军区还有独立电子战营,比如,隶属中部军区司令部、驻扎在萨拉托夫州恩格斯市的独立电子战营。必须指出的是,这些独立电子战营的任务极有可能是掩护重要的民用和军用设施。

各电子战旅和中心编有战略电子战营和战术电子战营,前者配备“摩尔曼斯克-BN”通信压制站,后者配备基于装甲输送车的“水底生物”系统、R-330Zh“居民”和R-934型电子干扰站。除这2个营外,在各旅和中心还有2个独立连。1个连装备所谓的机载设备,也就是“克拉苏哈-2”和“克拉苏哈-4”系统,另1个连装备“索具-3”投射式气动干扰源系统。

不久前组建的空天军也拥有现代化的电子战装备,包括诸如安装在“苏-34”前线轰炸机上、名声大振的“希比内”干扰系统,以及安装在“米-8”直升机上的“杠杆”干扰站。不久前俄空军还补充了某些基于 “伊尔-18”、“伊尔-22”电子侦察机技术的干扰机。

“克拉苏哈”、“摩尔曼斯克”及其他秘密武器

不久前,俄罗斯电子战装备库中最绝密的装备还非“克拉苏哈-2”干扰站莫属,但现在这一光环则转到了“摩尔曼斯克-BN”通信压制站的名下,据说后者能够压制5000千米范围内的20多个频率,但还无足够的证据证明这款最新型电子战系统具备这样的性能。

目前从公开渠道获得的“摩尔曼斯克”通信压制站的一些照片(载有数米高塔架的、提高了通行能力的几辆四轴载重汽车)来看,上面除了主要天线外,还可以看到典型的低频伸缩天线,由此可以推测,该系统能够压制200~500兆赫的信号。该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很可能是:要达到所宣称的距离,信号必须借助于电离层反射,因此受大气扰动影响很大,会显著影响“摩尔曼斯克”的工作。

在2015年举行的莫斯科航展上,无线电电子技术联合企业在静态展区正式展示了用于对预警机(E-3 AWACS)施放干扰的1L269“克拉苏哈-2”电子战系统。引人注目的是,无线电电子技术联合企业负责人称,该系统可压制数百千米距离上的E-3预警机。

“克拉苏哈”电子战系统承袭了20世纪80年代罗斯托夫“梯度”科学研究所研制的“盖布”和“盖布-1”系统的发展路线。这些产品的设计理念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案,也就是当时“梯度”研究所负责人,后来苏联电子战装备总设计师尤里·佩鲁诺夫坚持的方案:干扰站信号的强度必须高于被干扰信号30分贝。

根据现有照片判断,压制像E-3预警机这样的目标非常困难,因为其雷达拥有超过30个能在工作过程中不间断变换的可重调频率。据此当时尤里·佩鲁诺夫也认为,最理想的方案将是用强窄带噪声干扰压制整个频带。

但是这种方案也有其严重的缺陷—“盖布”及“克拉苏哈”的干扰只能覆盖一个方向,而飞机沿航线飞行,对E-3进行干扰的时间相当有限。如果在区域内有2架预警机行动,那么即使对它们同时干扰,预警机的操纵员仍然能够获得所需的信息。强噪声干扰会被潜在敌人的无线电技术侦察设备发现,成为反辐射导弹(也称反雷达导弹)的绝佳目标。

“盖布”的研制者们从一开始就了解了这些问题,因此较为先进的“克拉苏哈”成了高机动的平台,进而可以迅速规避打击,及时进入有利阵位实施电磁杀伤。不排除将同时使用几个不断变换阵位的干扰站,而不是1个干扰站对预警机实施干扰的可能性。但是“克拉苏哈-2”完全不是通常认为的那样能够对大量雷达实施干扰的通用干扰站。它不能同时对E-8和E-2预警飞机实施干扰,而预警飞机的雷达频段大有区别。值得注意的是,“克拉苏哈-2”的研制工作早在1996年12月就已经开始了,直到2011年才完成。

“高30分贝”的理念还被用在了“梯度”研究所研制的一种最新型干扰站—1RL257“克拉苏哈-4”上。后者的任务是压制空基雷达,不仅包括安装在歼击机和歼击轰炸机上的雷达,而且还包括安装在E-8和U-2侦察机上的雷达。目前俄军正在为各电子战旅和独立电子战营加紧装备该系统。当然,目前“克拉苏哈”电子战系统对U-2高空侦察机的ASARS-2机载雷达的干扰效能还值得怀疑,因为根据现有资料判断,其信号不仅相当复杂,而且还类似噪声。研制者和军方认为,在一定条件下,1RL257甚至可以干扰AIM-120空空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以及“爱国者”防空导弹的火控雷达。与“克拉苏哈-2”一样,“克拉苏哈-4”不完全是原创,而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研发的SPN-30系列干扰站的衍生品。新型干扰站“克拉苏哈-4”不仅采用了“高30分贝”的旧有理念,而且无疑也采用了其前辈的一些技术方案。1RL257系统的研发工作始于1994年,2011年结束。

“汽车场”综合系统也与“希比内”一起被视为通过干扰可以摧毁任何无人机的某种超级武器,这首先归功于俄罗斯媒体的宣传。尤其是2011年,伊朗利用“汽车场”电子对抗系统俘获了1架美军RQ-170“哨兵”隐身无人机。这一事件令“汽车场”综合系统名气大振。与“汽车场”系统同时期,且不久前装备俄军的“莫斯科”系统则正在执行完全不同的任务—无线电技术侦察,向电子战系统提供目标指示,并且还可作为电子战营(连)的指挥所。“莫斯科”系统包括1个侦察站和1个指挥所,前者用于探测和对辐射分类,确定信号方向和功率;后者能自动向所属电子战系统传递数据。 根据俄罗斯军方和电子战装备研制者的意图,“莫斯科”系统能在不被敌人察觉的情况下查明情况,并对其兵力和装备实施突然电子毁伤。

失灵的卫星

除了打击敌航空装备外,俄罗斯电子战装备研制者们还十分重视压制敌人无线电通信,以及干扰GPS信号。最著名的卫星导航无线电干扰机是“星座”康采恩研制生产的R-330Zh“居民”系统。电子战科研项目中心也提出了相当有独创性的方案,其R-340RP产品已经装备俄罗斯国防部各个分队。在民用无线通信塔上安装小型干扰发射机,后者的信号通过安装在塔上的天线可放大若干倍。

“索具-3”系统是压制潜在敌人无线电通信领域的一个相当有趣的方案。该系统包括1辆用“虎”式汽车改装的无线电技术侦察车和多架“海雕-10”无人机。无人机装备可抛投型干扰发射机,后者不仅能压制无线电,还能压制蜂窝通信。“星座”康采恩研制的RB-531B“水底生物”系统也能执行这种任务,但无需使用无人机。

飞行“杠杆”系统

除了现代化的地面电子战装备外,俄军也在积极装备空基电子战系统。比如,2015年9月底,无线电电子技术联合企业宣布,将在2年内开始生产用于安装在“米-8”直升机上的“杠杆-AV”改进型电子战系统。新系统能够欺骗敌人,作用范围可达数百千米。与上述其他电子战系统一样,“杠杆”系统(全称为装备“杠杆-AV”干扰站的“米-8MTPR-1”直升机)是在苏联和俄罗斯服役30多年的“大青”系列电子战系统的发展,后者由卡卢加无线电技术科学研究所研制。无论是新的“杠杆”系统,还是较老的“大青”系统,其主要任务都非常简单—压制敌人的火控雷达和防空导弹导引头。这些系统的研制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叙利亚和埃及空军遭遇了以色列刚刚装备的美制新型“霍克”防空导弹系统。由于原有的制式电子战装备无力对抗大洋彼岸的新装备,阿拉伯国家只好寻求苏联的帮助。

按照研制者们最初的意图,“大青”系统应当部署在汽车上,但是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信号地面反射引起的,研制者们决定将该系统挪到直升机上。这样不仅避免了干扰,还极大地提高了其机动性和相应的防护性。

据俄国防部资料显示,在2008年8月俄格冲突期间,俄军在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使用装备“大青”系统的“米-8SMV-PG”直升机,导致格鲁吉亚“山毛榉-M1”和S-125防空导弹制导雷达的探测距离下降超过60%(从无干扰时的25~30千米下降到有干扰时的10~15千米)。俄国防部认为,这相当于使导弹发射数量减少了大约1/2。电子战直升机在空中值班时间平均为12~16小时。

根据现有资料判断,“杠杆”系统不仅能够自动探测、接收、分析和压制敌雷达信号,无论后者采用什么样的辐射方式(脉冲、连续、准连续),而且还能在施放干扰时有选择地行动,避免压制己方雷达。“杠杆”系统的研发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而第1架装备“杠杆-BV”干扰站的“米-8MTPR”试验样机于1990年开始国家试验。当然,由于苏联解体和拨款减少,卡卢加无线电技术科学研究所直到2001年才恢复新型干扰站的研发工作,但代号变成了“杠杆-AV”。装备新型干扰站的“米-8MTPR-1”直升机于2010年成功完成了国家试验。

新型直升机机载干扰站在设计思想上接近罗斯托夫“梯度”研究所研制的“克拉苏哈-2”和“克拉苏哈-4”地面电子战系统,能施放窄带强噪声干扰。当然,与1L269和1RL257系统一样,“杠杆”系统的信号很容易被敌无线电技术侦察装备探测到。同时也不要忽略除俄罗斯外,西方国家也在积极研发能够瞄准和攻击有强电子信号源的防空导弹。

“库克”遭遇了什么?

卡卢加无线电技术科学研究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研发最新型的“希比内”机载电子战系统。最初只是计划将该系统安装在“苏-34”前线轰炸机上,由于飞机总设计师罗兰·马尔季罗索夫对新型干扰站十分感兴趣,所以苏霍伊设计局的设计师们积极参与了“希比内”干扰站的研发工作。“希比内”是装备复杂的多通道天线阵列的电子战系统,能够实施强噪声干扰和模拟干扰,进行无线电技术侦察。被安装在“苏-34”飞机上的“希比内”干扰站不仅可与前线轰炸机的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进行不间断地交换信息,而且将态势数据传送到领航员工作岗位的专用显示器上。与“杠杆”系统一样,最新型的干扰站也参加了作战行动:装备“希比内”干扰站的“苏-34”前线轰炸机在2008年的俄格冲突中完成了攻击机编队防护、无线电技术侦察等任务。据现有资料显示,俄空军司令部高度评价了L175系统的效能。L175不仅能保护单机,而且能够出色地履行编队防护系统的职能。但是“希比内”干扰系统暂时只安装在“苏-34”飞机上,因为该型飞机的机载电源系统特别适合这种高耗能的无线电电子压制站工作。 因此,对于“希比内”干扰系统对美国驱逐舰做了什么这一问题,答案不会是耸人听闻的:“苏-24”前线轰炸机在绕飞美海军“唐纳德·库克”号驱逐舰时并没有使用该系统,该型飞机上不可能有“希比内”干扰系统。

神秘的“伐木人”

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摩尔曼斯克-BN”电子战系统,还有一种不久前刚列装俄空天军的电子战装备,它就是“伊尔-22PP”“伐木人”飞机。关于该型飞机的情况知之甚少,目前只知道上面安装了侧天线和安装在飞机后面的拖曳装置,据部分资料显示,该装置长达数百米。

早在2000年末,负责“星座”战术自动化指挥系统和R-531B“水底生物”电子战系统(首先是用于压制敌无线电通信设备和部队自动化指挥设备)研发的“星座”康采恩,就与塔甘罗格“别里耶夫”航空科学生产综合体联合研发A-90控制与数据中继飞机,据悉是在“鹞”试验设计工作框架内进行的。2012年在代号为“不舒适”的试验设计过程中,“星座”康采恩进行了空基多功能电子战系统设备的地面国家试验。新系统似乎使用新型天线阵列技术和液冷超高频功率放大器技术。引人注目的是,“不舒适”试验设计工作也是在2000年末开始启动的。但在2013年公布的俄空军2025年前航空技术装备未来采购计划中,A-90被“鹞”(没有标明A-90)所取代,而且只存在于2021—2025年的采购和升级计划中。从该文件获悉,俄罗斯空军计划在2020年前采购“伊尔-22PP”“伐木人”飞机。 综合现有资料,可以推测,“伊尔-22PP”和A-90执行的是同样的任务,不排除A-90和“不舒适”计划与“伐木人”项目进行整合的可能性。也许,“伊尔-22PP”不仅装备电子战系统,而且能独立进行无线电技术侦察和电子侦察。

成绩与问题

应该承认,目前俄国防部正在积极发展电子战力量,不仅组建电子战兵团和部队,而且还为其配备现代化技术装备。俄军方已经学会了压制敌预警机、机载雷达系统和通信线路,甚至GPS信号,某些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俄格军事冲突中,俄军使用电子战装备的结果就是一个例证。尽管格方拥有相当先进的防空武器,包括防空导弹“山毛榉-M1”和经过改装的S-125,以及大量苏联和外国(主要是法国)生产的雷达,但在格鲁吉亚防空系统的战果中,只有2架被击落的俄罗斯飞机:1架“图-22M3”和1架“苏-24”。“图-22M3”是被什么击落的,尚无定论;第929国家飞行试验中心的“苏-24”可能是被波兰生产的“霹雳”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也可能是被以色列生产的“斯派德”防空导弹击落。俄军陆军电子战部队和分队报告称,全面压制了格军通信线路(只有卫星通信偶尔还工作)、格鲁吉亚无人机的通信线路,导致格鲁吉亚损失了几架无人机。

但不得不承认,电子战兵力兵器的发展存在着一些困难:

首先,在使用电子战装备的同时,需要准确地监控作战地区的整个电磁环境。正如现代战争和军事冲突经验所表明的那样,电子战装备是1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在杀伤敌人的同时,同样也会给己方部队造成损失。根据俄空军的资料,2008年8月,在用“安-12PP”飞机压制格鲁吉亚雷达时,发现距干扰施放区域100~120千米的俄军雷达也受到了干扰。俄陆军地面站同样有效地压制了格方和己方的通信线路。此外,在冲突地区工作的还有民用无线电电子设备—为紧急情况部、警察分队“急救”服务的通信信道。如果说有过负面经验的俄军正在积极学习在使用己方电子战装备情况下的行动,那么对军事工业综合体中的民用部门的影响似乎还无人关心。

其次,如果仔细看一下工业部门提供的电子战产品目录,那么映入眼帘的大都是20世纪70~80年代所研制产品的理念延续,有的还是技术延续。无论是“克拉苏哈”系列,还是“杠杆”和“莫斯科”系列,可能都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末期问世的,由于拨款不足而被冻结。大部分电子战系统是按同一个原则研制的,这个原则就是施放强噪声干扰,正如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这既有严重的缺陷,也有很大的优势。但不久前实际上还没有被使用过的毫米波段和太赫兹波段已越来越引起无线电电子设备生产商和精确制导武器生产商的重视。

比如,在所谓的低频段中可能一共有10个信道,而在40兆赫上将会有数百个。电子战装备研发人员应当“覆盖”所有这些信道,而这是个相当大的波段,也就是说,需要更复杂、通道更多的电子战装备,这首先会导致干扰站体积的增加,机动性的下降。

在俄罗斯电子战系统研发体系中存在很大的组织问题。实际上目前在进行电子战装备研制和生产的不仅有无线电技术联合企业,还有不久前成立的联合仪表制造公司(其中包括“织女星”和“星座”康采恩)、俄罗斯航天局和俄罗斯原子能公司下属的一些组织,甚至还有一些私营企业。应该指出,有些工作是重复和交叉的,但还有诸如一些开发和公司的院外活动此类现象。不久前根据总统命令对电子战方面总设计师进行任命是电子战装备研发工作改革的首次尝试。但这一决定效果如何,有待时间来检验。

猜你喜欢

电子战压制装备
港警新装备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7年总目次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少年你躺枪了没?盘点《三国争霸2》三大压制
演习中的阅兵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