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尝试

2016-04-27徐凌云

新校园·中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汉字作业课文

徐凌云

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我发现学生作业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高年级出现两极分化态势,这与学生对待作业的认识、兴趣、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认为教师设计作业时,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作业,使学生在“趣、活、乐、实”中拓展知识,增强学习技能。因此,我在作业设计中力求改变传统作业模式,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学科融合,设计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让作业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勇于创新的园地。

一、设置作业的策略

1.课前作业要有指导性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课前作业主要为预习课文,内容包括:课前朗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可以了解写作背景、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等;高年级的学生可做深度思考和写批注等。因为这项作业不便教师考察与评改,所以就会出现一部分学生敷衍或不做的情况。因此,课前作业要具体化,要有指导性。我主要通过“作业预习单”的形式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例如,在五年级《最后一分钟》的预习单中,我给学生列出了这样一些自学内容:

《最后一分钟》预习单

一、读通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弄明白。

二、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叩问 刹那 硝烟 骨髓 铸进

三、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1.“最后一分钟”指的是哪一分钟?

2.香港于( )年因为什么原因被英国占领?

香港于( )年回归,简单了解过程?

3.搜集香港的有关资料:

① 被割让的历史

② 回归的历程

③ 回归之后的繁荣

四、了解课文大意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现代诗。作者描述了香港回归祖国最后一分钟时所看到的( )画面,还写了所想到的( )历史,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这份预习单分别对字词、背景了解以及文章大意做了明确要求,有了具体的指导,学生的预习作业质量更高,课堂发言更加积极主动,师生互动更加有效,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2.课堂作业要有针对性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听课效果的及时反馈,因此作业的设置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例如:《鲸》是一篇说明文,其教学重点一是让学生了解鲸的特点,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为了达成这两点目标,在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表达方法后,我在课后给学生出示了“小练笔”的作业:

①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②以鲸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

③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其一完成。这次作业是对课堂重难点的延伸与巩固,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说明文表达方法的领悟。

3.课后家庭作业要有延续性

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它既能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利于教师了解学情,及时反思改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老人与海鸥》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中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课后,我设置了三个巩固拓展练习。其一,摘抄文中描写海鸥动作和叫声的句子,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敬仰和不舍之情。这个作业设计意在巩固重点的同时学会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其二,课外阅读《军犬黑子》,进行对比阅读,深化学生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即人类爱护动物,动物会回报以爱;但假若人类欺骗了动物,他也就得不到动物的信任了。其三,课外摘抄有关海鸥的佳句。本项作业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丰富积累。

二、作业的形式

在研究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的过程中,我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借鉴了很多教师的先进经验。我认为,作业的设计,应力求体现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创造性。同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初步尝试应用了以下几种新形式的语文课外作业。

1.探究性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鼓励他们做一些“研究”,以研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思考,查找并搜集资料,进行学习。如学习“有趣的汉字”时,为了使学生深切体会汉字的趣味,在“猜字谜”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探究猜字谜的方法,又引导学生根据掌握的方法自编字谜,并在“展示课”上相互考察、交流。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搜集资料、分析整理、寻找答案、表达成果,进行交流,由此获得知识的要点,发展了探究思维和创造思维,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逐步养成时时有发现、处处有探究的认知习惯。

2.实践性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如饲养一种小动物或种植一盆花,观察动物吃食、活动、睡觉等生活习性,观察植物发芽、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并把种养殖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记录下来。还可以用“演一演”的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我执教低年级课文《酸的和甜的》之时,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表演这个故事,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文中的一个角色。虽然学生演得不是很流畅、精彩,但他们在排演的过程中,能有意识地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大部分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小狐狸的狡猾、小松鼠的半信半疑和小猴子的聪明的特点,部分学生能做到声情并茂地表演。教师正是将朗读教学同表演有机融合,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在这种体验式学习中学会合作,明白了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勇于尝试的道理。

3.欣赏体验式作业

阅读教学一直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大部分教师仍片面地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课文,忽略了更广阔的阅读资源。我通过学习优秀教学案例和作业设计案例,发现教师应该抓住课堂和课外两大阵地布置“阅读欣赏式作业”。这些文学作品多是课文的原著或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优美的散文、诗歌,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更加浓厚。如学了林海音的《窃读记》后,我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原文,去深切地品味作者那苦乐交织的窃读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渴望之情。执教《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后,我给学生拓展了法国作家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和德国作家艾丽希·克斯特纳的《回忆中的家》。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感悟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明白了虽然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不同,但是都是厚重的。有了深刻的感悟做铺垫之后,我让学生观察、回想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关怀自己的,并写一篇习作。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再创造,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4.分层性作业

学生的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既要承认学生发展上存在着差异性,也要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分层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学生可以选择,改变了“一刀切”、硬性统一的不利于因材施教的传统方式。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其语文能力。 如教学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一诗,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秋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

(2)古诗《秋思》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着把当时的画面画下来。

(3)古诗《秋思》表达了诗人张籍怎样的思想感情?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或改写成一篇习作。

(4)积累一篇或多篇有关思乡怀亲的古诗。(附学生作品)

提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并完成作业。

这样一来,作业由易到难,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能力强的学生可多做,能力弱的学生可少做,既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创造的火花,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个性。

5.开放式作业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五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活动中,我围绕“有趣的汉字”和“对汉字的热爱”这两大主题,引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

(2)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

(3)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

(4)搜集因为写错字、读错字而引发的笑话或不良后果的事例。

(5)欣赏书法精品或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

(6)策划一次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

(7)制作一期关于汉字的手抄报。

(8)其他与汉字有关的内容和活动。

为了确保活动的有序开展,我让学生自由组成活动小组,并指导他们制定活动计划,使小组每个成员明确活动时间、内容、方式、分工等。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成果展示会上学生交流了大量的活动成果,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新颖的视频资料,还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等。这样的开放式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能引导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关注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大自然。

总之,语文作业创新设计力求突破过去形式单调、结构封闭、缺乏应用为主的传统作业方式,确立了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完成的贴近生活、新颖有趣、开放的作业方式,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汉字作业课文
端午节的来历
汉字这样记
背课文
汉字这样记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