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享受幸福

2016-04-27刘雯

新校园·中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宏村左宗棠历史

刘雯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浙江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参加第一次高考时间缩短,教学任务紧张,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历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课堂提问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越来越为教师所重视。可以说,若课堂提问运用得好,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中,给教学双方留下适当的合作交流时间和空间,从而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看,教师课堂提问较多,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较少,导致“问题失效”的症结在于不少教师误把“师生对话”简单演变成“师生问答”。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可以运用某些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

一、选择问题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选择讨论话题的时候可以选取那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如笔者在上“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一课时,引用了去年热播的“芈月传”,提出兵马俑到底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问题,从兵马俑的阵容、雕塑艺术、陪葬坑出土的兵器等反映历史状况,让学生进行讨论。这类问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也是很感兴趣的,对于这样的话题,每个学生都有观点可以发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讨论的真正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问题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一定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热情。笔者尝试在上“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一课时,首先展示了西递宏村的全景图片,然后提问:通过俯瞰西递、宏村全景,看西递、宏村的选址布局有什么特点?在学生讨论回答之后,笔者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宏村的人工水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称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的结合”,那么宏村的人工水系有什么特点?思考回答:宏村的人工水系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哪些方面体现了“诗意”? 这体现了古人怎样的指导思想?教师播放录像片断——“宏村的人工水系”,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之后教师通过展示徽派建筑艺术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近观徽派建筑特色,然后继续让学生讨论:说说徽派建筑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它的色彩、形状与其他地区的建筑有什么不同?

对于这类讨论,教师不要直白的提问,而是通过图片、录像等媒体创设一定历史情境,在学生对问题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展开讨论,或者也可事先出示一些观点鲜明、争论性强的资料,激发学生的思维。

2.提问的设计要有梯度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注意适当,问题难度过大,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难度过低,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体现出知识结构的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新知识要通过巧妙的提问梯度,循序渐进地展现给学生。

三、准确表达提问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上的脑力效率。”近些年,《百家讲坛》中的不少学者讲解历史,语言往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从而引领听众深入历史知识的殿堂,同时也给了听众欢乐和愉悦的享受,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历史教学也要注意问题表达的语言,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扼要,避免冗长、模棱两可的提问,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为问而问的现象。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四、把握问题提出的时机

教学中有些教师因为追赶教学进程,不注意问题提出的时机,忽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更有甚者越俎代庖,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

1.在预设之外时提问

在学习必修一加试内容之“左宗棠收复新疆”一目时,我用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漫天黄沙戈壁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缓缓打出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然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中顽强生长的左公柳和这首人们为歌颂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诗,老师想起了王之涣的一句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在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不对,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一首是指杨柳树,后一首是一个曲牌名”。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纠错,我一下子有些懵了,说实在的,这个问题我还真不知道,如果用 “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之类的话来应对学生,显然是 “外交辞令”。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但是若纠缠于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而且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我对这位同学和其他所有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提出的问题老师一时还真不知道,但我们只要学习,去探究,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老师提议分小组学习讨论,你带所在组从诗歌入手,结合新疆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分析左宗棠收复新疆所面临的困难;第二组理清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路线、措施和经过;第三组分析左宗棠为什么要坚持收复新疆和重要意义;第四组分析左宗棠能收复新疆的原因。”

就这样,预设之外的这类问题,在生成过程中得以合理的解决。本堂课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让学生获得了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之后,我发现这位学生对我态度特别亲切,有问题会跑到办公室和我讨论,很多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也提高起来了。

2.在学生情绪高涨,引起共鸣时提问

在讲到“甘地”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幅漫画,是甘地晚年拄着拐杖前去安抚各派教徒的人物漫画,学生看着这漫画都笑开了,看着甘地的光头,看着简洁的笔画,班级甚是热闹。面对这样的情景,我迅速思考:何不借这个机会让学生自己看书看资料,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于是,我临时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对课本图片作一说明的课后作业。后来我带着收获的心情走进教室,果然,学生经过准备后的课堂更加有序。课本上的一幅插图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我适时提出问题,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成果。

五、做到因人而异进行设问

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运用广泛,应用到课堂提问上,就表现为因人施问。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式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

如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过程中,我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李同学想象能力很强,我对他进行这样的提问: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制造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新闻记者,你会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什么呢?张同学概括能力和条理性比较好,我对他这样提问:抗日战争中如何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是怎样的?李同学比较关心时事且思辨能力较强,我对他进行这样的提问:结合相关材料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六、及时做出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教师要及时妥善处理,从而保证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对学生相对满意的回答要给予积极的评价。除此之外,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也是很重要的,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因为打断学生回答不利于营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气氛。即便学生朝着一个错误的答案方向,也不要立即打断,有时候学生可能从这一错误中会学到更多。

走在教学路上,我们不仅要多回头追忆,多低头走路,更要多抬头看方向。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有进步,而进步了更需要反思。以上几点浅见希望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徐为章.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2007(4).

[2]谢国平.新课程背景下增强历史有效性摭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5).

[3]赵亚夫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宏村左宗棠历史
被乞丐教训的左宗棠
游黄山宏村
暮年左宗棠
宏村画卷
雨色宏村
在宏村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