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时调控 让课堂出彩

2016-04-27张兰珠

黑河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预设细节智慧

张兰珠

[摘要]课堂教学始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当我们的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开展时,教师应果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控,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在教与学中不断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给学生一个探索、思考的机会,还课堂一个精彩。

[关键词]预设;生成;智慧;细节

作为一项复杂的教学活动,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是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必须的环节,也就是对教学的预设。把握教材的准确性、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学生的主观能动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这需要教师灵活处理。

一、顺水推舟,适时改变预设的程序,推动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当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时,教师将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这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选择,整合乃至放弃事先的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课前的预设,课堂往往显得过于严谨和周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一点是预设的优点,同时也是预设的不足之处。非预设生成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富有挑战性。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情况,比如还没教,学生就已掌握的非预设生成,这时教师要善于捕捉亮点,来个顺水推舟,立即调整自已的预案,顺着学生的认知起点及时跟进,进而展开教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当进行到让学生来计算一个圆形花坛有多大面积时,一名学生信心满满地站起来说:“我知道圆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说出了公式,我一问,全班竟然有半数的同学都已经知道公式了。我之前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和设计好的精心提问全都用不上了。怎么办?只有顺水推舟,适时改变预设的程序。

于是,我问道:“那么,圆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来计算的呢?请你用手中事先准备好的学具来证明一下,行吗?”这时,学生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有的独立操作,有的合作讨论,我也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

自主探究能为学生提供证明自己的机会,使他们体验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生成过程,同时在这个生成的过程中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顺应课堂情境变化,让学生“学”变成学生“教”

课堂情境充满着变数,也许会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出现一些与课前预设之间的差异;也许会因为意想不到的“小插曲”,让教师措手不及;也许还会因为学生的回答出现与教学内容不相符的情况。这些“意外小插曲”或许会打乱我们的教学节奏,但是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学生在灵动的生成中绽放了更多的思维火花,真正形成有效的课堂。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由于前一节课《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捕捉了有利的教学生长点,教学效果很不错,所以这位教师教学《8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时也打算按《7的乘法口诀》那样预设,以为能很顺利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没想到,才开始上课,许多学生就说:“老师,我全都会背了。”还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还能用画图的方法证明我背的口诀全对。”其他学生也争先恐后地向老师汇报他们的想法,整个课堂开始兴奋得乱起来了。

看着这样的场面,这位教师清楚地知道强行按预设的教案继续组织教学是行不通了。于是,她抛弃教案,从这个“意外小插曲”出发,展开新课。

“我们二年一班的小朋友就是聪明,不仅会背老师没教的乘法口诀,还能证明这些没学过的口诀,老师对你们真是刮目相看!有没有不知道这些没学过的口诀的或不会背的呢?”

果然,有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

这位老师又说:“还有几个小朋友不会,大家愿意帮助他们吗?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教会他们?”

课堂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沸腾了,十几双小手举得高高的。

教师先让学生在自已的学习小组中用自已喜欢的方法教不会的同学,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并适时让学生板书演示。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有的摆着学具教,有的画着图写着算式教。各式各样的方法精彩呈现,学生由“学数学”变成“教数学”,效果超出了预设。这样的临时安排虽然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节奏,但教学活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细节,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让学生在自主尝试探究中获得进步

细节成就完美,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容易忽略很多细节上的问题。比如,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交流时教师只将其中的几种加以比较,不能很好地调动其积极性,没能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感。如果能对教学预设及时加以调整,大胆放手,让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对比,效果会更好。

比如,在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中,学生在掌握了比的应用之后,教师可以出示练习:一杯蜂蜜水是用2份蜂蜜和18份水来冲兑的,现在有30克的蜂蜜,需要多少水冲兑?

待学生分析理解题意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觉得这道题太简单了,于是答案很快就呈现出来了。

方法1:

2∶18=1∶9

1+9=10

30÷ =300(克)

300-30=270(克)

答:需要水270克。

方法2:

30÷1×9=270(克)

答:需要水270克。

方法3:

解:设需要水x克。

x=30

x=270

答:需要水270克。

方法4:

30÷2×18=270(克)

答:需要水270克。

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大部分学生用刚学过的比的知识和分数的应用知识来解决此类问题,但能以方法4呈现的只是极个别的,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仍停留在比较肤浅、简单的应用题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运用方法4的学生能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一应用题,如果教师此时不能很好地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成功,而是匆匆带过,他们的信心会因此被打击,甚至可能因此影响他们对数学的爱好。

课堂上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关注个别差异、关注细节确实很重要。忽略一些细节,这看似很小的问题恰恰使一节课不够严谨,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一堂课的精彩之处往往体现在教师对每一处细节的处理上,而这一点恰是教师容易在课堂上大意的。

课堂教学始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虽然预设是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上好课的决定条件,更不是上好一堂课的唯一条件。教师预设过程中很难充分想象课堂中可能发生的一切,必须随时发现,甚至是挖掘课堂中学生的内因动态生成,并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的内因向提高数学素养的方向转化。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教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活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这样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而且当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时,生成也将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即生成出新问题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不能因为学生离开预设而对课堂无所适从,甚至要把学生拉回自己预设的教学轨道,而应让学生在自己尝试、探究、猜想和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问题,给学生留足空间。

参考文献:

[1]杨庆余.从两个课堂教学案例看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N].中国教师报,2007-7-11(3)

[2]黄玉香.还原数学教学灵动的物质——小学“灵动数学”教学策略例谈[J].小学数学教育,2015,(5).

[3]韩国梁.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数学课堂局部探究的尝试[J].中学教学参考,2012,(5).

(责任编辑 冯 璐)endprint

猜你喜欢

预设细节智慧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智慧派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