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上升 如何应对
2016-04-27
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前期率为50.1%,近5亿国人正面临着未来患糖尿病的高危风险。
人数增加与诊断标准变化有关
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5年间,糖尿病前期人群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与诊断标准变化有重要关联。
在这一新的糖尿病诊断体系中,糖化血红蛋白处于5.7%~6.4%的阶段,虽然没有命名为糖尿病前期,但类似于用血糖检测诊断的糖尿病前期,也是患糖尿病的高危状态。
重治轻防让人担忧
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每年有5%~10%的人将发展为糖尿病。针对糖尿病蔓延态势,近年来,我国已加快防控步伐,但就整体而言,对糖尿病的早期防控并不让人乐观,这从糖尿病预防的经费投入少便可见一斑。
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费用核算与政策研究室主任张毓辉介绍,2011—2012年,该中心对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卫生费用核算与筹资机制进行了专题研究,糖尿病是唯一单列出来的疾病。“这主要是考虑到糖尿病近年来迅速流行,可能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
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用于糖尿病防治的卫生总费用为779.64亿元,占当年慢性病卫生总费用的6.04%,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19%。
从年龄分布上看,我国糖尿病防治费用近一半发生在60~74岁年龄组人群,但30~44岁年龄组、45~59岁年龄组发生的费用已分别占总费用的8.45%和29.72%。研究者认为,我国糖尿病发病年轻化的趋势较为明显,越来越多正值壮年的人士在迈入“糖尿病大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劳动力负担。
“作为一种单一疾病,糖尿病造成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已相当惊人,但从费用流向上看,糖尿病仍重治轻防,疾病早期控制不理想。”张毓辉说。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卫生总费用中,仅有3.65%用于预防服务,近80%用于治疗服务。
自我防护离不开政府责任
专家指出,要扭转当前糖尿病高危人群日益庞大的被动局面,必须从个体到社会形成合力,将早期预防的理念真正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人体血糖水平处于可变状态,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异常的血糖水平能够保持稳定或恢复正常。
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只建议采用生活方式干预。这主要是由于目前药物干预的长期疗效和卫生经济学作用还缺乏充分证据,因此,各国也都没有将药物干预作为主要的预防糖尿病手段。
面对我国糖尿病高危人群身处“险境”却不自知,很多人即使知晓后也不以为然的严峻现实,专家认为,这需要医务人员、行业组织、大众媒体、政府部门等多方协作,加大健康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疾病防控知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大众对糖尿病防治的重视程度,做好自身健康管理。在个人加强自我健康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全社会总动员,从环境、交通、食品等多个环节入手,努力营造更有利于公众“采用健康生活方式去生活”的社会环境。
张毓辉也建议,应加强政府责任,制定包括糖尿病在内的慢性病防治的政策、目标和长期行动计划,建立慢性病投入的多部门合作机制。同时,应完善医疗保险对于慢性病防治的制度设计,在全民医保的背景下,探索在医疗保险内部动员资金,将预防服务纳入医保补偿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