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峨山彝语土话小称
2016-04-27沐华
沐 华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浅议峨山彝语土话小称
沐 华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峨山彝语土话的小称和北京话的儿化有类似的语言现象,从语言表意功能可以把峨山彝语山苏话中的[a(21)]尾音和纳苏话中的[zo³³]尾音的语言现象可视为“小称”结构,本文初略探讨其中小称的语言表现形式和语用功能。
【关键词】彝语;山苏话;纳苏话;小称
一、峨山彝语概说
峨山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部,东经101°52′~102°37′、北纬24°01′~24°32′之间。东连玉溪市红塔区、通海县,南接红河州石屏县,西南与新平县毗连,西北与楚雄州双柏县隔绿汁江相望,北连易门县和昆明市晋宁县,总面积1972平方公里。“彝”是中国西南地区彝族统一使用的族称,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彝族有各种不同的自称,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统计,南亚彝族有71个支系。峨山县域内彝族彝族人口7754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3.2%,分纳苏、聂苏和山苏三个彝族支系。除了县城的汉族使用当地汉语方言以外,其余各个乡镇的彝族群众皆使用彝语。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除了个别特殊的地域性词汇以外,纳苏话与聂苏话基本一致,表现为语音相通,词义几乎相同,彼此能够正常交流,但是前两者土话与山苏话之间的语音差别很大,通解度很低,往往表现为操纳苏话或聂苏话的彝族人听不懂山苏话。但是在峨山彝族人中,纳苏人的人口最多,聂苏人其次,山苏人与纳苏人或聂苏人经常有贸易往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借鉴与吸收,从而出现除了小孩以外的山苏人都能用纳苏话与纳苏人和聂苏人正常交流。彝语与哈尼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同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本文所说的峨山彝语土话分布区域,包括塔甸镇、富良鹏乡、岔河乡和大龙潭乡的纳苏话和山苏话为主,同时也选取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化乡鲁一尼村一带人所操的纳苏话的使用区域。所以,记录、收集了山苏话和纳苏话来谈谈峨山彝语土话小称的语言表现形式和语用功能。
二、小称的研究现状和语言特征
探讨峨山彝语土话中“小称”的语言表现形式的想法,其实是在北京话话语里的语言连读变调所得的启发:北京话“大称”时不变调,也不儿化;“小称”时就变调,就会儿化。关于小称的研究,在汉语方言研究领域已取得了很多卓越的成果。如“南部吴语的小称”(曹志耘,2001)所谈及的关于早期汉语方言小称的论述,“变韵”、“变音”、“小称变调”、韵母“鼻尾化”或韵母“鼻化”等。另外有些文章从语法的角度来研究汉语小称的表现形式和表意功能,如“儿化”在现代汉语里的表现形式。但是,彝语里小称的语言研究与汉语相比较却没那么丰富了。为此,我们从什么是小称开始进入文章的主题?
小称,即具有构成词性、区分词义、变换词性以造成新词的构词作用,和表示指小、爱憎、语气、附加感情色彩的修辞作用。①例如,“儿化”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的表现是:后缀“儿”不自成音节,而是跟前一音节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发生卷舌现象。韵母变成卷舌韵,即我们通常讲的“儿化韵”。如地道北京话里的“盖”[kai55]加上r。
其实,彝语支语言的小称的表现形式大同小异。例如峨山彝语土话小称亦可以表示轻松、喜爱、尊敬、亲昵、诙谐、轻蔑、厌恶等多种感情色彩,还可以表示时间或尺寸的长短、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或重量的轻重等。这在彝语山苏话小称的语用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日常生活用语的小称,往往较能出现在儿童语体中带有亲昵、娇宠的感情色彩。另外,峨山彝语土话中的小称有时候并没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只是表示一种口语的习惯读音。
三、峨山彝语土话小称的表现形式和语用功能
山苏话和纳苏话虽然语音差别很大,但是都和其他大多彝语支语言一样,其词汇构词和语法顺序基本是一致的,这就为相近土语之间的语言比较研究、揭示彼此间存在的语言同源关系提供了极其充分的佐证。如:
(一)彝语山苏话
1.称谓词+ nə55a21或称谓词+ lɛr33a21的形式,其语用功能表示亲昵、喜爱、尊敬、轻松、诙谐、轻蔑、厌恶等感情色彩。如:
2.名词复数+ a21的形式,表示数量的多少,也有如①一样表示亲昵、喜爱的意思。如:
3.时间名词、物体名词+ a21,表示时间或尺寸的短小
4.名词、物体名词+ a21,表示重量的轻重或程度的(深)浅等
5.名词+nə55a21表示该物体的小称,可用于小孩昵称,山苏人早期给刚出生的婴儿取名字时,根据婴儿所属生肖+ a21,如:
从1.和2.例中N+a21后该名词可指单数或复数,这就要根据句子语境来看话语中指的是单数还是复数。同时还可以指称轻蔑、厌恶等感情色彩语用态度,根据话语语境的不同,其语用意义也相应的不同。
(二)彝语纳苏话
1.表示亲昵、喜爱、尊敬、轻松、诙谐等感情色彩
2.表示数量的多少
3.表示时间或尺寸的短
4.重量的轻重或程度的(深)浅等
彝语山苏话里za21,即“儿子”,nə55a21即“小的”,其中nə55a21其实是从nə55za21连读变调而来的,在实际读音中该音节的后一个辅音[z]脱落,并且[a21]读音变得相对轻一些,有时很难对这样辅音脱落、元音变轻音后的[a]标出调值。所以,在记音过程中有时会出现[nəa21]这样的标音方法。日常交际中,在名词(N+a21)、动词(V+ a21)和形容词(A+a21)等词后直接加[a21],即可表示小称的语用功能。但是,彝语纳苏话里[zo³³],即“儿子、小的”,它在和前面词性连读中没有脱落辅音[z],而是需要完整的[zo³³],变调不明显,甚至不变调,即可表示小称的语用功能。所以彝语山苏话、彝语纳苏话如北京话里儿化一样,乍看起来都是从“儿子”或“小、小的”的音变而来的。所以从这三种语言的比较来看,“小称”其实都是来源于各自语言中的同一个语义素,即“儿子”。这就给彝语山苏话中以[a21]为尾音,彝语纳苏、聂苏话中以[zo³³]为尾音找到了类似北京话里儿化后的语言现象和表意功能有一个语言之间的相关性,即小称结构,表示亲昵、喜爱、尊敬、轻松、诙谐、轻蔑、厌恶等感情色彩,还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时间或尺寸的长短、重量的轻重或程度的深浅等。
四、小结
峨山彝语(山苏话、纳苏话)中不同土话的“小称”的语音形式具有高度的共性,也就是在名词、形容词或者动词后直接加小称词性作尾音,就可表示小称。这和哈尼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等同语支语言都有类似的语言表象现象。所以,同语支语言中“小称”语法标记的来源和功能具有很高的规律性。
注释:
①赵冬梅.关于小称的基本认识[J].语文学刊,2002,2.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峨山彝族自治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峨山彝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峨山彝族自治县概况[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3]赵冬梅.关于小称的基本认识[J].语文学刊,2002,2.
【中图分类号】H217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