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出版的边界
2016-04-27何艺
何艺
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出版行业转型改制的大背景下,出版社面临的市场压力与日俱增,学术著作版块即使不能盈利也要能够维持自身的运转。然而,关于学术著作出版能否盈利,业界一直众说纷纭。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常常将学术出版与学术著作出版混为一谈,于是很多人用“非营利性”来限定学术出版,也有人认为学术出版“有利可图”。
热词:学术著作出版 学术出版 类型边界 规模边界 品质边界
作为学术图书编辑,我们受益于当前学术出版的振兴,也肩负着提升学术出版水平、弘扬优秀文化成果的使命。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等相关政策,贯彻执行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提高学术著作出版质量;另一方面,做好学术著作出版需要明确学术著作出版的边界。正确认识学术著作出版的类型边界,合理规划学术著作出版的规模边界,自觉维护学术著作出版的品质边界,是我们开展选题策划、编校加工、宣传推广等各项出版工作的前提。
一、学术著作出版的类型边界
1.学术著作不等于学术出版
在文化体制改革和出版行业转型改制的大背景下,出版社面临的市场压力与日俱增,学术著作版块即使不能盈利也要能够维持自身的运转。然而,关于学术著作出版能否盈利,业界一直众说纷纭。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常常将学术出版与学术著作出版混为一谈,于是很多人用“非营利性”来限定学术出版,也有人认为学术出版“有利可图”。2012年9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对学术著作做出了明确限定:“学术著作是作者根据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成果而撰写的作品。这些作品或在理论上有创新见解,或在实践中有新的发明,或具有重要的文化积累价值。”通知中还特别指出:“本通知所指学术著作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研究型著作,通俗理论读物、科普读物等不在其列。”
这一规定有助于我们澄清对学术著作和学术出版的认识。学术著作不等于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出版也不等于学术出版。学术出版往往是相对于教育出版、大众出版而言的,主要包含两个层次:出版学术专著的学术著作出版和出版通俗理论读物的学术普及出版。把握学术著作的概念,厘清学术著作出版的类型边界,是我们正确认识学术著作出版范畴与出版效益的前提。
2.学术著作出版能否盈利
在学术出版领域,那些销量不俗甚至能媲美畅销书的学术图书,往往是经年积累下来的经典作品——有着稳定持久的销量,其突出特征是常销;或者是具有普及性质的通俗理论读物——能够面向更广大的读者群体,其突出特征是畅销。当然,也有极少数既经典又通俗、既常销又畅销的学术图书——这正是学术图书编辑们梦寐以求、不懈追求的优质选题。
“有利可图”的学术普及图书,严格说来并不属于学术著作出版的范畴。而除去数量稀少的学术经典,目前学术著作出版的主打品种——专题性学术著作,其实市场很有限。能盈利的学术著作必须有成为经典、实现常销的潜力,或者能比较好地回应当前的理论热点和现实问题,而一般性的学术著作确实难以盈利,学术著作出版是非营利性的。
二、学术著作出版的规模边界
就学术著作出版而言,经典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术著作由于高度的专业性和前沿性、创新性,往往只能在专业群体内传播,很难在短期内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1.“门槛问题”也是规模问题
目前,学术著作出版大都离不开各类科研基金、出版基金甚至作者个人的经费支持。这样一来,通过资助维持学术著作出版可谓稳赚不赔。一些民营出版商开始介入学术著作出版,从一个侧面证明目前确实存在此种“商业模式”。然而,由此衍生的大量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职称书”和“课题书”,挤占了出版资源,影响了业者心态,破坏了学术著作出版的正常秩序,所以学界和业界呼吁坚守学术出版门槛的声音不绝于耳。“门槛问题”提醒我们,学术著作出版在规模上要有边界。
即使不谈出版的社会效益,仅从经济效益来看,无视书稿学术品质,简单收钱出书,靠数量和规模来盈利的出版模式也是极不合算且完全不可持续的。这种“一锤子买卖”式的所谓“学术著作出版”,不仅文化附加值太低,而且破坏了整个业界乃至学界的生态环境。在经济领域,政府一直在提倡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就是要引导企业通过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利润率,实现效益提升和良性发展。在文化领域、出版领域,我们更要避免陷入高能耗高污染、简单模仿低效益的生产模式。学术著作出版必须合理控制规模,集中宝贵的出版资源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2.影响学术著作出版规模的几个因素
(1)在学术出版的框架下设定学术著作出版比例。众所周知,学术出版是一个国家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横向上对社会公众的广泛辐射和纵向上更稳健的可持续发展,学术出版必须在学术著作出版与学术普及出版之间实现某种平衡。没有学术著作系统、深入、开拓性的研究积累,学术普及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将无法提升;而离开了后者的广泛传播,前者实现社会效益的范围和程度也将大打折扣。实现学术出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求我们根据出版社的传统、定位、人员、资源等合理规划学术著作与学术普及图书的比例结构。
(2)根据国家基金项目策划学术著作出版选题。为了促进学术著作出版事业,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科教文化基金的支持力度。通过这些基金,学术著作出版完全可以获得基本的经费保障。而且,国家基金项目是一种极具权威性的学术评价机制,获得基金项目支持是对学术研究水平的认可。策划优秀出版选题申请出版基金,从科研基金项目中发现优质出版选题,已成为很多出版社开发学术出版项目的主要策略之一。面对市场压力,合理确定学术著作出版规模,用好有限的学术著作出版资源,必须依靠国家基金项目的资金支持和评价支持。
(3)根据学术研究的规模和水平确定学术著作出版规模。保持合理的规模不等于一味地缩小规模,学术著作出版的规模取决于学术研究的规模和水平。今天,在我国科研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学术著作出版必须科学合理地扩大规模,以更好地服务于科研事业的发展和文化成果的传播。当然,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有很多种途径,如学术期刊、学术报告等,学术著作只是其中一种。而且,并不是所有系统的、长期的研究成果都需要或者说适合以学术著作的形式发布和传播。考虑到学术著作出版资源的有限性,我们需要精选适合出版的学术研究成果,这就涉及学术著作出版的品质边界问题。
三、学术著作出版的品质边界
1.品质边界的上限是精品和经典
学术著作出版不仅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而且优秀的学术著作,特别是经典名著也完全能够实现其经济效益。要实现学术著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我们必须确立学术著作出版的品质边界。品质边界的上限无疑是精品和经典。很多学术出版社都是依靠长期不懈地推出经典著作,引领学术研究热点、话语、观念和方法而成就出版品牌的。出精品不仅是学术著作出版实现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很多出版社打造出版品牌、塑造专业形象的重要策略之一。
2.在今日中国学术研究成果中寻找精品佳作
传统上,我们开发经典选题的主要途径有二:一是向历史追溯,出版国内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的经典;二是向国外借力,译介各国名著。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研人员队伍的壮大和实力的增长,我国学术研究水平正在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甚至领先全球。科研超越、文化振兴,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有理由相信,明日的学术经典中将会有更多今日中国研究人员的作品。作为学术图书编辑,我们适逢中国学术出版的大好时机。在当前国内学术研究成果中发现精品,助推经典,是做好学术著作出版的一个着力点。
3.区分不同类型的精品佳作
结合前面提到的图书的畅销常销长销,我们可以对优秀学术著作做更细致的区分,以进一步明确学术著作出版的重点。好的学术著作必须关注现实,同时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侧重于回应现实热点、解释实践问题、带有一定应用性的优秀学术著作,其读者面可能更广;侧重于回答学科基本问题,构建学科基本理论,给人以理念、价值、方法、结构等思想启示的优秀学术著作,更有可能常销;而能够回应人类面临的基本问题,且思想深刻、见解精辟、方法独特、极具创新性与突破性的学术著作,则有可能既畅销又常销,这样的学术著作如能做到语言隽永、深入浅出、振聋发聩,就能走向更广大的读者,实现更广泛的文化价值。
不同类型的学术佳作有不同的写作方式、不同的读者对象和生命周期,其出版效益及实现效益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操作上应有所区别。这些作品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学术著作出版的优质品种和重点关注对象。
作为学术图书编辑,我们只有了解学术著作出版的类型边界,才能正确认识学术著作出版的内涵与效益;只有认识到学术著作出版的规模边界,才能充分利用宝贵的学术著作出版资源;只有严守学术著作出版的品质边界,才能多出精品,成就经典。
(作者单位系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