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江苏外贸转型发展研究——苏浙粤三省外贸比较

2016-04-25郝思军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6年2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新常态

郝思军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南京210013)



新常态下江苏外贸转型发展研究——苏浙粤三省外贸比较

郝思军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江苏、浙江和广东由于区位、产业、资源等要素禀赋不同,其贸易结构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三省外贸比较,找出江苏外贸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以促进江苏贸易主体和出口市场更加多元化等,使外贸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中焕发出新的、更大的活力。

关键词:新常态;外贸比较;转型发展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成为发展的重要课题。江苏、浙江和广东作为外贸大省,对外贸易在各自经济中乃至在全国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区位、产业、资源等要素禀赋不同,其贸易结构也呈现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三省外贸比较,可以找出江苏外贸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促进江苏贸易主体和出口市场更加多元化、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更加协调发展、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齐头并进,让外贸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中焕发出新的、更大的活力。

一、苏浙粤三省外贸发展现状比较

(一)净出口增速明显高于GDP,广东先发优势有所弱化

2002—2014年,苏浙粤三省外贸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分别年均增长18.9%、19.5%和14.1%,净出口分别年均增长27.2%、22.4%和24.3%,增幅明显高于GDP,分别比GDP年均增速(现价口径)高10.9个、8个和9.9个百分点,外贸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三省在全国对外贸易的占比来看,由2002年的53.7%下降到2014年的46.4%,下降了7.3个百分点,江苏和浙江受益于长三角经济的发展,进出口占全国比重较2002年分别提高了1.8和1.5个百分点,分别占全国的13.1% 和8.3%。由于长三角的挤压以及其他省份开放程度的提高,广东外贸占全国的比重较2002年则下降了10.6个百分点,占全国的25%,说明其最早开放的先发优势正逐步弱化。

(二)外贸竞争力逐步走强,浙江一枝独秀

计算贸易竞争力(是指净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可以比较不同省份的外贸相对竞争力水平。自2002年以来,全国及三省贸易竞争力波动明显,入世后竞争力逐步走强,此后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竞争力有所下降,2011年以后又呈现上升趋势。2014年全国、江苏、浙江和广东的贸易竞争力分别为0.09、0.21、0.54和0.20,苏浙粤三省的外贸竞争力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和广东外贸竞争力基本相当,而浙江则一枝独秀,这与浙江私营企业和一般贸易占主导的贸易结构密切相关。从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霍夫曼系数(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也可以看出,苏浙两省分别为0.35和0.65,浙江工业结构明显偏轻,呈现出以轻纺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也使其形成了不同的外贸发展路径和竞争优势。

(三)省内区域间差异大,外贸发展不平衡正逐步减弱

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相类似,苏浙粤三省外贸发展也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2013年江苏的苏南地区、浙江的浙东北地区和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出口额分别占各自出口总额的83.8%、70.2%和95.4%,省内区域间发展差异大,特别是广东差异更加突出。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这种不平衡现象有逐步减弱的趋势,2013年,江苏省苏中、苏北地区出口占比较2008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平均增幅分别比苏南快4.9个和11.2个百分点;浙江省浙西南出口占比较2008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平均增幅高于浙东北8.7个百分点;广东的东翼、西翼和山区出口占比较2008年也略有提高,提升了0.4个百分点,平均增幅比珠三角分别高1.8个、1.8个和2.9个百分点。这说明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增速也快于发达地区。

二、苏浙粤三省外贸发展结构特征比较

江苏依托园区大力发展外资经济,“后发优势”和“外部经济”特征明显。浙江民营经济活跃,贸易结构和市场结构更多元化,内生驱动力强。广东作为最早开放的省份,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苏浙粤三省由于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的不同,在外贸结构上也呈现不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苏粤内外资协调发展,浙江民营企业一枝独秀

与各自经济结构相类似,在外贸出口方面也表现出苏粤外资企业占比较高、浙江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特点。2014年,江苏、广东外资企业出口占比均超5成,分别为58.2%和55.1%,浙江民营企业出口占比则达到了70%。

从长期看,三省外贸主体均呈现出“国有和外资占比下降、民营占比上升”的趋势。2002-2014年,苏浙粤国有企业出口占比分别从27.9%、38.4% 和33.9%下降到9%、7.2%和7.7%,下降幅度明显;外资企业出口占比分别从63%、31.3%和58.8%下降到58.2%、22.9%和55.1%;民营企业出口占比则分别从9.1%、30.3%和7.3%提升至32.9%、70%和37.2%,占比大幅上升。

从增幅来看,民营企业增速也明显快于各自出口平均增幅。2002年以来,苏浙粤民营企业出口年均分别增长33.6%、29.1%和31.9%,快于出口平均增幅13.6个、8.7个和16.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苏浙粤三省出口企业所有制结构更趋多元化,内外资发展也更加协调,应对外部经济风险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抗震性。从2008年以来的出口平均增幅也可以看出,民营经济比重高的浙江明显快于江苏和广东,达到10%,比江苏、广东分别快3.8个和1.9个百分点。

(二)苏粤贸易方式更趋优化,浙江一般贸易占比高

江苏和广东分别地处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外资经济活跃,两省均是主要依靠加工贸易推动本省出口的增长,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代表。浙江由于以民营经济为主,使得一般贸易占有较高的比重。2004-2014年,江苏和广东出口加工贸易占比分别由65.1%、76%下降到43.6% 和49.6%,一般贸易则明显上升,分别由34.8%、19.8%提高到46.3%和38.7%,2014年江苏一般贸易比重更首次超过加工贸易,高出广东7.6个百分点,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快于广东。浙江的一般贸易出口则相对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80%左右的水平,加工贸易与苏粤类似,也呈现回落态势,由2004年的19.3%下降到2014年的11.9%。

从竞争力来看,浙江的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均有比较高的竞争力,分别达到0.51和0.38,均明显高于江苏和广东,而苏粤之间比较可以看出,江苏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竞争力要稍强于广东,分别高出0.09和0.05,说明江苏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外贸易竞争力有所提升。

(三)出口市场集中度高,多元化成为发展趋势

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是苏浙粤三省最主要出口地,2013年占比分别为88.7%、79.8%和91.9%。从细分市场来看,广东因通过香港转口贸易,导致其对港澳地区出口比重高达41.5%,亚洲市场份额更超六成,比江苏和浙江分别高15.6个和29.3个百分点。由于地缘和产业结构的原因,江苏在对日本、中国台湾、美国等地出口占比为33%,比浙江和广东分别高10个和12.9个百分点。浙江由于其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上,企业在市场开拓方式上也不拘一格,借助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其产品能够销往世界各地,在市场多元化方面也更加出色,除对欧美等发达国家有较高比重外,在对拉丁美洲、俄罗斯、非洲等地出口占比也达到21.5%,比江苏和广东分别高11.1个和13.7个百分点。

2008年以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衰退。苏浙粤三省在出口方面则努力拓展非洲、拉丁美洲、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市场,弥补发达国家遗留的市场缺口。2013年,苏浙粤三省出口非洲、拉丁美洲和东盟市场比重分别较2004年提高7.3个、8.6个和5.7个百分点,多元化成为发展趋势。

三、苏浙粤三省外贸经济效应比较

随着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我国经济与外贸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也愈来愈明显,因此有必要对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利用江苏、浙江和广东1987年到201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等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回归分析。

表1 苏浙粤对外贸易与GDP的回归结果

从表1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苏浙粤三省的对外贸易与GDP之间具有很密切的正相关性,这表明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从相对强弱来看,三省之间存在差异,特别是广东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弱于江苏和浙江,这也与上面的外贸竞争力比较结果相一致。另外,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一是江苏进出口对GDP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从对GDP的促进作用来看,江苏和浙江基本相当,广东则明显偏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广东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较高。在外贸发展的初期,“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在促进就业、增加外汇收入、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相对一般贸易来言,加工贸易只是简单的、附加值低的装配环节,游离于产业核心之外,属于“体外循环”,利润率非常低。因此,广东的外贸对内部产业,特别是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辐射效应比江苏和浙江要小,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略显不足。

二是江苏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强于浙江和广东。从贸易结构来看,由于浙江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而江苏出口中的加工贸易比重较高,浙江出口对经济的“溢出效应”似乎应该比江苏高,但由于江苏的出口商品层次高于浙江,特别是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明显高于浙江,而机电产品的前后向关联度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溢出效应”较高,因此,江苏出口对GDP的促进作用要略强于浙江。

三是江苏和广东进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弱于浙江。浙江的进口贸易对GDP拉动作用较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江苏、广东加工贸易进口比重较浙江高。2013年,江苏、广东加工贸易进口比重分别达37.7%和44.7%,而浙江的加工贸易仅占16.6%。加工贸易进口比重的提高,不利于国内相关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发展,也难以促进企业向更高阶段发展。二是从外贸经营主体来看,由于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企业产权相对明晰,因此,进口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更适合市场需求,且其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动力与能力更强,因此,进口贸易的溢出效应也较大。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苏浙粤外贸发展各有千秋。经过多年的发展,苏浙粤外贸发展已经形成各自特色,苏粤以外资企业、加工贸易为主,市场集中度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比高,浙江则依托民营经济和电商平台,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民营企业出口、市场拓展更多元,轻纺产品方面更具优势,由于其商品需求具有刚性,因此在应对外部经济变化时也更具韧性、更具竞争力。

2.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尽管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所采用的贸易模式不同,但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

3.产业结构发展影响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对外贸易的竞争更多的是产业间的竞争,在借助进口贸易引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的同时,要加快出口产业的升级改造,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自主品牌,更好地发挥出口贸易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江苏外贸结构不断优化,成效明显。现阶段,在外部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江苏更应抢抓机遇,深入研究,探索适合江苏省情的、抗风险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增长路径。

第一,创新政策,释放外贸主体的活力。在外贸政策上,多做减法,少做加法,积极推广自贸区可复制的经验,更好发挥外贸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对外贸易,让简政放权成为外贸增长的源头活水。在加强出口的同时,继续完善进口相关政策。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外贸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和水平,让内外资企业协调发展,共同成为江苏外贸的主力军,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使得江苏外贸发展更可持续、更具活力。

第二,创新技术,增强外贸发展的动力。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外溢”效应和“干中学”效应。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当我省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特别是欧美提出“再工业化”的时候,再依赖国外技术溢出,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道路,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因此,需要在以往技术沉淀的基础上,创新技术,激发万众创新的活力,更好发挥“互联网+”效应,改变以往对外贸易属于“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固有印象,让技术创新成为产业的灵魂,增强外贸商品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向产品制造的研发和销售要潜力、要增长,做好供给侧改革,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努力发展一般贸易,形成连接上下游的产业链,让产业、出口产品迈上中高端,不断增强江苏外贸发展的动力。

第三,创新方式,促进外贸市场的多元化。市场需求的多寡决定了外贸的好坏,应在市场多元化上下功夫,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做大、做深、做细市场,充分掌握各大市场的需求特点,生产出满足不同市场个体化、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并利用好各种网络平台,借船出海、草船借箭,拓宽外贸渠道,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拉丁美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往,做到“世界买,世界卖”,既消化我省的过剩产能,又买入各种稀缺资源,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责任编辑:高萍萍)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新常态
转型发展形势下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