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局之年话开局

2016-04-23

新材料产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材料发展

导语: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经济社会建设迈上新征程、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站在新的开端,新材料产业在政策和规划层面有什么新的变化?在新的时期,新材料产业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各新材料细分领域将有哪些新动向、新思路?且听新材料产业各领域的业界人士如何分析。

才让:钢铁工业“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依靠智能生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钢研”)董事长才让作为一个资深钢铁人,对于“供给侧改革”有着自己深刻理解。他指出,对于国家提出的“供给侧改革”,要直面现实、理性对待。才让表示,我国的钢铁产量1996年突破1亿t,1997年钢产量突破2亿t,目前我国的钢铁产能已经达到12亿t,而我国的实际需求远没这么高,所以钢铁行业从去产能、落实“供给侧改革”是必须必要的,这就要一方面借助“一带一路”进行产能输出与转移,同时另一方面全面加快转调步伐,做好产业转型升级。

才让介绍,多年来中国钢研一直都很注重结构调整,一直处于不断转型中,因此中国钢研的业务类型呈现多元化的局面。例如,中国钢研有一个很大的业务板块是基于钢铁行业、服务于其他行业,这个板块以前有40%~50%的业务和冶金行业有关系,而现在这个比例降到了16%~18%,如自动化业务依托钢铁领域,也拓展到了化工等其他行业。才让表示,中国钢研在材料领域方面的状况更是如此,特钢、普钢等材料不仅面对钢铁工业,更多面对的是其他行业,如电信、船舶、轨道交通、核电以及其他的石油石化。才让不无忧虑地指出,我国在特种钢材上还有一些缺陷,应用在航空、航天、核电、海洋、海工、起重机以及大型发动机上的特钢依然需要进口,目前一年进口量约为2 000万t左右。不过,他同时表示,这说明高端产品、高端技术的应用很有市场与前景,也意味着这方面蕴含着无限的机遇,未来钢铁行业的品种结构可以向这个方向调整。

才让认为,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出路必须依靠智能生产。智能生产实际上是全新的问题,与过去的自动控制、信息化不太一样,是在自动控制、信息化的基础之上的冶金物联网、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可做的事非常多。我国的钢铁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多部署,如能源的消耗、转化已经做的不错了,包括环境保护、环境检测,此外信息化产品的跟踪也已经开始起

步,但是整体来说有点分散,没有形成大的网络。“冶金工业+互联网”是必然方向,通过无线通讯、无线互联网以及GPS定位,形成一个冶金互联网,将节能、环保、提高效率、增加品种囊括其中,使得所有的东西在平台上以最优化的方式运行,生产成本势必降低。才让语重心长地说,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要想实现信息化、工业化的高度融合,达到智能制造的水平,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本刊记者/孙晓霞)

肖劲松:“十三五”将以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材料支撑保障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原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从政策和规划层面分析了新阶段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态势。他表示,“十三五”期间,新材料政策和规划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理念,紧紧围绕重大工程建设、民生发展、环境保护的需求,以提升材料支撑保障能力这一目标为导向,壮大新材料产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编制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新材料产业作为重要内容,并将其与高端装备制造列在一起,强调新材料的产业化应用与支撑保障;不仅提出新材料的自我保障能力,而且还提出积极推动优势材料融入全球材料供应体系;通过设立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新材料产业市场化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新材料产业的“十三五”规划作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将其列为首批11個规划之一,不但发布了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而且正在编制《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该规划明确以需求为导向,组织专家紧紧围绕 《中国制造2025》 的10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国防军工、航天航空、民生和环境治理的需求,梳理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材料,提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需求牵引,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分类指导;两化融合,军民结合”4大原则,加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力度,推动新材料首批次的应用示范,提高材料的自给率,提升材料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此外,该规划也前瞻性布局了新材料前沿领域的研究。

肖劲松具体阐述说,“十三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将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一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3D打印、低碳技术等新技术和石墨烯、生物材料等新材料的快速发展,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二是《中国制造业2025》的贯彻落实,一系列涉及大飞机、轨道交通、核电、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环境治理、民生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拓展了新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此外,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也刺激了新材料的发展。但同时他也表示,我国新材料产业受技术、人才、知识产权、资金和产业基础、装备、工艺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缺乏、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制约着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肖劲松指出,材料产业与很多行业一样,也存在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产、学、研、用”脱节、供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如钢铁、水泥、玻璃、铝业等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急需进行“供给侧改革”。为此,他给出以下4点建议:一是要淘汰落后,化解产能过剩,严控新增产能,加强技术改造,借助“一带一路”大战略,加强优势产能的国际合作;二是要坚持创新驱动,突破关键技术,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推动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替代进口,提高新材料的自我保障能力;三是材料产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四是加强标准的制定和严格执行,提升产品的标准水平,促进材料的提档升级。(本刊记者/孙晓霞)

周恒辉:新能源电池产业“供给侧改革”重在产业链整合

面对备受关注、正在迈入加速发展阶段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恒辉表示,加速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他指出,新能源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其造价可占整车的50%左右。新能源电池目前主要存在2方面问题,一是成本高昂,二是技术存在缺陷。在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电池技术发展滞后造成的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寿命和安全性不佳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用户体验,引发用户投诉的“消费热点”,亟需新能源电池从业者解决。

周恒辉介绍,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了2015年的井喷式发展后,一大批新能源电池企业和相关材料产业快速兴起,2015年至今,多家业内企业实现上市,也体现了电池、电池材料产业的“热度”。我国本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国之一,但产品集中在低端,企业技术水平低,盈利能力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望带动电池和材料企业的转型升级,这对相关产业而言是难得的历史机遇。现在一方面有市场需求带动,另一方面有政策利好支持,如果再加企业创新支撑,国产电池及电池材料的“低端”、“廉价”的形象有望在3~5年内得到改善。

周恒辉认为,当前的现状对整个动力电池产业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要想化挑战为机遇,企业必须在市场短期诱惑面前,下苦功、下大本钱,提高技术实力和产品品质,从粗放型发展转到精细型发展,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超额利润,而不是仅靠大量出货赚一点可怜的血汗钱。

多年来,周恒辉一直在呼吁并努力践行新能源电池产业的产业链整合。为此,他提出2方面建议:一方面是同层级企业的产能整合,通过关停落后产能,合并中小产能,鼓励先进产能新建、扩建,形成一批技术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企业,改变长期以来产业内存在的恶性竞争状态;另一方面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整合,通过并购、控股、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产业发展“共同体”,实现共同体内部技术、信息、资源的有序高效流通。

周恒辉强调,新能源电池产业涉及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多个学科、多个行业,行业之间存在较高的知识、信息门槛。只有上下游企业的通力合作,才可以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快速实现新产品、新技术的市场化,有利于应对国际企业竞争;才可以加快电池的标准化、模块化,为降低电池成本、促进回收利用创造条件。(本刊记者/孙晓霞)

石大维:发展新能源产业应用和运营新模式

中国太阳能跟踪系统产业联盟执行主任石大维表示,在中国经济呈现战略性调整趋势的当下,新能源产业依旧保持着热火朝天的态势。就光伏产业而言,其装机投入力度加大,容量规模不断增长,我国正在积极抢占世界新能源产业技术与市场的制高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未来10年以及更长的时间会越来越普及,如电动车、家庭分布式电站、多能互补系统、光热的利用与发电,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两会”期间,包括晶科能源有限公司CEO陈康平、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河君、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和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傅军等在内的多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建议国家加大力度支持“光伏扶贫”,从侧面反映出这个领域的独特发展优势,“光伏下乡,精准扶贫,大有可为”。光伏精准扶贫是指通过政府、银行(信贷)、个人,政府三方合作,在交通不便、不适合种植、劳动力匮乏(所谓的老幼病残留守村)光照条件好的贫困边远地区建设光伏电站。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拓展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范围,同时也可以使农户产生较好的收益,是非常好的脱贫脱困之选。经过光伏下乡宣传科普、做示范给农民看,当农户们每月帐户上能有两三千的进账,他们能够真正认识到光伏发电脱贫脱困的好处。因此,这一精准扶贫模式不但见效快,而且非常受欢迎。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我国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从发达国家走过的足迹探寻产业的发展规律和路径,以避免走一些弯路,从而缩短我国新能源产业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在政策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例如美国电动车在发展初期,也有补贴,还有减税、共用车道免费等措施,但隨着市场化、商业化之后,就逐步取消这些政策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补贴政策也应当如此,事实上也正呈现出这样的趋势。事实证明,靠补贴推动的行业是不可持续的,市场化的手段才可以促进产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产品价格低廉曾经是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与机遇,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劳动力成本上升,很多代工厂已经转移到东南亚或其他不发达国家,价格优势也逐渐转变为挑战。以我国太阳能产业为例,其挑战因素众多,如尖端技术有些受制于人、企业的科研投入不足,人才资源缺乏,这些都是我国的一些短板。对比国内外企业的科研投入可知,国外企业在研发方面所作投入是长期、连续的,技术储备力量非常雄厚;我国企业多忙于应付市场和盈利,低价竞争而且不乏一些企业家的短视和政策体制方面的问题,市场有“劣币去除良币”现象,以及最为致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匮乏,造成了中国企业不愿意在研发上投入。这几年连续发生的“双反”调查,对中国光伏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为了应对长期的贸易壁垒,一定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当地的劳动力生产产品,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贸易摩擦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用全球的视野来布局和配置资源,因此企业走出去也是未来行业发展战略,同时也是国内企业新的机遇。目前,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阿特斯阳光电力有限公司、比亚迪、顺风国际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已经在海外收购持有运维和规划建设电站等方面做了大规模布局,这是非常好的势头,也是光伏企业走出海外拓展中国企业发展空间的大势所趋。(本刊记者/孙晓霞)

李义春:发挥平台优势,切实推动石墨烯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秘书长李义春介绍,2015年作为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元年,石墨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关键技术与国际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产业应用基本领跑国际;上市公司表现抢眼,企业合作动作连连,产业格局初具雏形;企业合力打通终端渠道,国内应用市场遍地开花,石墨烯技术逐步“走近生活”;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系统规划明显加速,“产、学、研”合作贯通产业链条,品牌竞争格局即将形成。但与此同时,我国石墨烯产业目前还面临着政策、资金、应用和非理性发展4大困局。

李义春表示,“十三五”期间,联盟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石墨烯产业健康发展。一方面,将落实首批次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发展利用石墨烯改性的储能器件、功能涂料、改性橡胶、润滑油、热工产品以及用于环境治理及医疗领域功能材料的生产应用技术,基于石墨烯材料的传感器、触控器件、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制备技术;另一方面,也以石墨烯市场开发遇到的突出问题为导向,推动石墨烯科技创新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时,围绕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示范方向,选择应用示范的产业集中区域,规划区域特色发展模式进行错位发展,共建垂直细分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会同应用产业链的重点企业实行技术攻关、创新突破、人才培养,打造石墨烯产业特色高地;逐步实现打造百家应用创新平台、形成千亿产业链、带动万亿产业发展的“百千万”工程设想。

此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实施“全球并购、中国整合”的石墨烯产业发展战略。我国具有巨大的石墨烯应用市场,加强国际合作将有利于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我国石墨烯产业在世界的地位;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建立双边合作委员会,确立永久战略性合作机制,以此契机,推动石墨烯研发、应用、产业化以及终端产品应用项目的进步;双方共享优秀资源,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向联盟创新示范基地引进创新要素,并以示范基地为核心,推动海外产业基地的建设,将示范基地打造成为国际石墨烯交流与合作的中心。(本刊记者/孙晓霞)

张伟儒:抓住机遇,抢占第3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制高点

北京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儒表示,半导体材料与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石,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而具有独特优异性能的第3代半导体材料近年來得到迅速发展。

张伟儒介绍,第3代半导体在电力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国民经济领域以及航空航天、军用抗电子干扰、大功率雷达等军事国防等方面已经呈现出极其重要的战略性应用价值;作为产业关联性强、应用领域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引领开拓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促进相关应用产业的技术升级与革命,在绿色新能源、信息、国防等领域带来新的机遇,潜在市场规模超过万亿,可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在张伟儒看来,信息技术、新能源等现实的社会需求为第3代半导体技术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全新机遇,而第3代半导体技术也为我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在第1代、第2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研制生产上,我国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失去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造成长期追赶国际前沿、无法取得核心技术的被动局面,限制并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相关科技的发展。在“十三五”的新时期,我国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克服“短、平、快”思想,坚持“市场需求”和“技术推动”相结合原则,大力促进第3代半导体技术发展。

张伟儒认为,与成熟的半导体技术相比较,第3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仍是当前研究的前沿热点,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发展的转折点上。目前,第3代半导体领域,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国科学院、各大高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3个核心体系,但在关键核心晶体生长、器件设计与制作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未来,第3代半导体的发展趋势主要为以下几方面:半导体照明将侧重于降低成本和向更广阔的市场拓展;由国防推动的射频领域应用需要更高的功率密度以实现降低成本;功率应用有着最大的增长潜力。张伟儒表示,相信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科技届和产业界共同努力下,以及新的形势下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与创新模式的不断加强,我国第3代半导体产业一定会取得阶段性的突破和高速发展。(本刊记者/孙晓霞)

黎海雄:3D打印为“供给侧改革”提供重要思路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各界都关注并聚焦未来5~10年的中国经济的发展亮点。产业结构调整、去产能、创新发展新理念、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无疑是这次“两会”的热词。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将设定中国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路经,特别是其中指向性明确的传统制造业重点方向和新兴产业支持目录,对商业界、企业界和投资界来说意义重大。

对于“中国制造2025”,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尤其引人注目。南极熊3D打印网CEO黎海雄认为,“十三五”规划中很多项都与3D打印相关,例如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良好发展趋势的创新产业。

3D业界人士应该注意到,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去过剩产能,特别是“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很大程度上将导致品种多样化,批量小型化。3D打印恰恰能充分发挥个性化制造的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与“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对一个事物不同层次的理解。产业结构调整是方向,也是目的;创新驱动是方法,也是手段;而供给侧改革,是过程,也是路径,是制造业改革的起点。而实体经济则是载体,是操作对象。

在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们热议了中国为什么要去日本购买智能马桶盖、小小圆珠笔芯的钢珠都要进口等话题。黎海雄认为,中国不是制造不出智能马桶盖,而是制造不出符合这些消费者需求的马桶盖。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不同人群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地理位置也有不同的需求。这样消费需求,需要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提供个性化定制来满足。而这种个性化的生产,将导致生产模式、生产工艺与企业管理的巨大变革。而3D打印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具有先天性的优势,这恰好符合“供给侧改革“的初衷。

然而要实现这种个性化生产,工厂需要具备柔性化生产能力,甚至需要搭建起能跟上时代步伐的智慧工厂。因此智能制造不管在技术上还是管理组织上,都需要不断的创新。现在中国就有一些3D打印服务平台,例如意造网、魔猴网、1001号等,通过基于物联网的分布式制造技术方案,整合3D打印机制造生产能力资源,形成智慧工厂,从供给侧形成柔性生产能力,向需求侧提供更高端的产品服务。这种方向就是工业4.0很好的一种模式。

3D打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迫切需要3D打印材料的研发,和市场商业模式的创新。材料的创新,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需要在稳定基础的研究上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突破制约3D打印发展的材料瓶颈。一方面,材料是3D打印机的匹配产品;另一方面,它可以促进3D打印产品市场的拓展。通过3D打印产业链的延伸,借助“互联网+”针对创新创意设计和产品快速原型设计的需求,研究基于Web的三维轻量化建模技术,开发大众参与的3D打印创新创意设计软件,开发支持产品个性定制化设计、设计师协同创意设计以及3D打印的云服务应用平台;针对教育、文化创意、消费品等领域的需求,开发低成本、网络化、智能化、多材质彩色3D打印设备,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由此形成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新模式,将是中国工业4.0的雏形!(本刊记者/丁雪)

任红轩:纳米科技产业将聚焦重大共性技术研究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技处副处长任红轩,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我国的发展。他从科技体制的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纳米产业的新发展。

任红轩表示,在科技体制方面,国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纲领性文件,整合了原有的各类专项,形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5类科技计划,改变了各类科技计划“九龙治水”的局面,解决了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等现象,多头申报项目、资源配置“碎片化”等突出问题。

对于纳米科技产业而言,任红轩认为,2016年这一新的起点,注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国家从政策层面上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技术产业化、投融资、科技人员创业、税收、科技服务等,但是科技界和产业界面临如何获得重大原始创新和重要应用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在若干优势领域率先取得重大突破的挑战。具体来说,就是如何保持我国纳米科技在国际上处于第一梯队的位置,在若干重要方向上起到引领作用;如何培养出若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如何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衔接,带动和支撑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国家级纳米科技科研机构和创新链的建设,推动纳米科技产业发展,带动相关研究和应用示范基地的发展,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从2016年2月16日发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来看,未来纳米科技发展将聚焦在事关国计民生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纳米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将使纳米科技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任红轩对于新时期纳米科技产业的发展,给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为了加速大学、科研院所的纳米科研成果向企業界转移转化,建议组建全国纳米科技产业创新联盟,统一协调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创新单元,形成全国性的纳米技术成果转让网络;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参与纳米技术源头创新,形成重大有显示度的纳米科技成果,并快速实现产业化;建立面向中试的纳米技术产业研究院,对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出的项目做必要的市场分析,使得科学研究能够针对市场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实现科研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同时根据企业需求开展合作研究,解决企业提出的实际问题,与企业共享研究成果,提供研发条件先进的开放实验室,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本刊记者/孙晓霞)

罗益锋:我国碳纤维产业形势严峻,需奋起直追

全国特种合成纤维信息中心主任罗益锋,针对碳纤维这一国防军工与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语重心长地谈了自己对其在新发展时期的一些认识。

目前,我国碳纤维产业将面临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国外碳纤维企业正迎来重大创新期,正在加速“两头发展战略”,一头研发超高性能碳纤维,另一头开发低成本碳纤维,并且这两头近来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重大进展。日本东丽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东丽”)已经开发出了T2000超级聚丙烯腈基碳纤维(PAN-CF),其拉伸强度高达60GPa,相当于理论强度的1/3,各为T800和T1100 PAN-CF强度的10.9倍和9.1倍,使PAN-CF从此摆脱了“脆性材料”的传统概念。这必将对未来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其他国家军工产业带来严峻的挑战。此外,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组织东京大学及东丽、三菱丽阳株式会社和东邦Tenax 等顶尖的3家PAN-CF企业,共同研发出创新的工艺技术,无需通过预氧化工序直接由新型原丝碳化而得。这一技术必将大大降低碳纤维的生产成本,对其他PAN-CF厂家将构成颠覆性的威胁,从而维持日本在该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

面对上述逼人的国际新形势,我国必须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一方面尽快修订PAN-CF及其复合材料的5年计划,安排有针对性的研发课题,加大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精心挑选和组织综合性的研发攻关国家队,包括情报信息先行,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负责基础研究,有实力的企业承接小试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试放大和实现产业化;另一方面抓住机遇,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与国际团队合作攻关,以缩短与国外的差距。

具体来说:在低成本PAN-CF方面,研究在纺丝液中添加氧化助剂,经纺丝热处理而环化,或重启先将PAN粉体进行预氧化后,溶于溶剂中纺丝,免去预氧化工序而直接碳化的工艺研究;在碳化工艺方面,对比采用微波、等离子热处理和电加热方式对最终PAN-CF性/价比的影响;落实全新高速纺丝和高倍控技术、以及高速预氧化、碳化及特殊后处理工艺在国内的产业化,可制得与T2000相媲美的超级PAN-CF,同时达到各种同等性能档次的PAN-CF,成本低约25%。

此外,在CFRP成型工艺方面,开发快速成型的PAN-CF增强热塑性树脂和热固型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和新工艺,并通过在上述2类树脂中添加20%~40%廉价中空微纳米粉体来提高综合性能,特别是模量、抗燃、耐磨、抗冲击、隔热、耐高低温、电磁波屏蔽及耐腐蚀性,而生产成本可大幅度下降,以此提高CFRP在应用领域尤其是在汽车部件、风电叶片和国防军工等领域国际竞争力。(本刊记者/孙晓霞)

杨元一:石化行业转型升级覆盖新材料等系列新技术

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元一介绍,据石化联合会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石化呈现如下特点:行业产量总体增长,石化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乙烯、合成材料等大部分行业生产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全行业效益总体下滑,主营业务收入12.74万亿元,下降6.1%,利润总额6 265.2亿元,下降18.3%;结构调整逐步加快,2015年,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精细化学品等附加值较高的行业引领增长,增加值增幅达10%左右,增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基础化学原料增速明显放缓;能源效率继续提高,全行业重点产品能耗继续下降,行业能效明显提升,石油和化工行业总能耗增长1.6%,同比回落近5%,为3年来同期最低增幅,化学工业万元收入耗标煤同比下降1.1%。

杨元一坦言,目前,我国的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重大转型。从社会环境上来说,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新常态”,行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凸显:产能结构性过剩矛盾凸显,高端产品仍显不足,传统产业进入低利润时代;资源环境的约束达到上限,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传统发展方式面临严峻挑战,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呈刚性约束;行业安全环保压力持续增大;国际和国内竞争更趋激烈,技术创新成为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最大挑战。

我国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将定位为:到2025年实现由石化行业大国向强国跨越。具体来说有5个方面:一是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的产业核心技术;二是实现向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转型,传统流程型制造模式基本转型为智能制造;三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企业集团,行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国际投资、经营和贸易的能力;四是炼油产品车用汽、柴油升级到国V、国VI标准;化工产品由通用型为主,升级为“通用+高端”,培育形成一批享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五是石化原料路线实现多元化,石油化工成功转型为能源化工,延伸产业链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加。

同时,杨元一表示,未来中国石化行业转型升级核心技术需求将覆盖现代煤化工技术、新能源及先进能源新技术、石油炼制新技术、化工新材料新技术、节能环保新技术、高端装备与过程智能化新技术等。就化工新材料新技术而言,急需推广实施的核心技术有:对二甲苯(PX)技术、煤基乙二醇技术、聚氨酯关键原料中间体制备技术、高端聚烯烃专用树脂、新型微滤超滤膜、离子交换膜、工业漆水性化技术、高档工业漆生产技术等;研究开发的技术方向有:通用树脂高性能化产品、高端通用合成橡胶专用牌号及合成新技术、高端通用合成纤维专用牌号及合成新技术、特种纤维高端产品及工程化关键技术、聚碳酸酯生产技术、特种工程塑料技术、含氟特种单体及可熔融聚四氟乙烯制备关键技术、高效环境友好阻燃材料、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高端功能膜材料。(本刊记者/孙晓霞)

陈占恒:稀土行业根本性问题尚存,需严加整顿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占恒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陆续开展了稀土企业环保核查、稀土行业准入、加强矿权管理与生态保护、打击非法开采与违规生产和走私等维护行业生产秩序活动,先后2次调整稀土资源税政策,对稀土贸易实施专用税票管理,实施稀土专項资金支持。从中央到部委和地方政府对稀土行业空前重视,所出台的政策都十分具有针对性;同时,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也号召广大会员开展行业自律,自觉维护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然而,2015年我国稀土市场仍然低迷,行业存在整体性亏损。这一现实表明,尽管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初步形成了以6大集团主导行业的局面,稀土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前景不容乐观。

陈占恒介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能依然过剩;非法开采、违规生产依然存在;稀土综合回收企业丛生,6大集团整合尚未能主导行业发展,新的“散、乱、小”局面形成;稀土产品供大于求,市场低迷,出口量增价跌;行业缺乏权威统计数据,影响宏观决策;稀土产品应用不平衡,镧、铈、钇等大量过剩,终端产业发展滞后。针对稀土行业存在的关键问题,他建议,应重新审视当前稀土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对现有稀土产业政策进行系统性梳理和风险评估、适时调整,使之更符合稀土产业发展需求;广大稀土企业也要对自身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全面反思,找出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症结,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陈占恒指出,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端,也是稀土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的关键一年。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稀土行业要全面贯彻落实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为了发挥稀土这一战略资源对“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应有的支撑作用,要合理、有效、绿色地开发宝贵的稀土资源,避免低价恶性竞争;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要加强与下游企业的合作,积极开拓市场;推动稀土行业尽快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本刊记者/孙晓霞)

董鹏:材料产业的物流环节将迎发展新契机

益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董鹏,对物流管理有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他从制造业物流环节的角度指出供给侧改革之思路,对于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供给侧改革,旨在从供给、生产端入手,从供需结构性调整、提升高科技在供给侧的比重以及供给过程与效率的创新度等多方面发力,增强行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就国内新材料产业链条中的物流环节而言,供给侧改革将为其带来一次新的发展契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减少库存积压,降低总成本,提高利润。企业通过对内部物流进行系统地改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存货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库存周转速度和资金回笼率。

其次,有效降低经营风险。现代物流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准确、快速传递,提高了采购、订货、装卸运输、配送发运、订单处理等物流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实现分装、包装、保管、流通、加工一体化。生产商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与物流企业进行更方便快捷的交流和协作,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这样可以快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准时制生产。

再次,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在现代物流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特定的需求进行生产。根据对产品交付期、质量和价格的预测,利用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搜寻、获取所需新材料和零部件资源。借助“互联网+”对制造业、物流业进行有效改造,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要素利用效率,提升资源共享度和市场透明度。

董鹏指出,物流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而新材料产业需要依靠“短、平、快”的差异化的物流服务作为支撑。因此,要建设基于物流园区产业集群的区域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具体实施策略如下:一是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基于园区战略定位和行业特点,合理设计,务求实效;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把基于物流园区产业集群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提升为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的工业园区;三是强化服务功能。在抓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软件研发和数据信息建档,从理念、文化、管理制度等角度入手,切实保证园区的服务能力,提升其服务水平。(本刊记者/孙晓霞)

猜你喜欢

材料发展
可爱的小乌龟
可爱的小瓢虫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材料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