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生猝死是何因

2016-04-23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科教授

保健与生活 2016年3期
关键词:吹气心肺气道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科教授 李 荣

猝死频发的种种原因

猝死从字面上理解是突然死亡的意思,世界卫生组织将猝死定义为:“平时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人,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从最近发生的数起猝死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①猝死的发生都非常突然;②猝死发生前未出现身体异常;③猝死一旦发生,抢救困难、致死率高。

猝死分为心脏性猝死和非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是因心脏原因而引发的猝死,常见的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扩散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等都可能造成心脏性猝死。而非心脏性猝死则是指心脏以外的原因导致的死亡,比如支气管哮喘、脑出血等。

不少人会认为猝死和心肌梗死是一回事,其实,猝死和心肌梗死并不能等同。上文提到猝死分为心脏性猝死和非心脏性猝死。其中心脏性猝死里有80%~90%是冠心病导致的,心肌梗死为冠心病的表现类型之一。因此,心肌梗死可以导致猝死,但猝死不能等同于心肌梗死。

⊙15岁男孩猝死是因学习负担重吗?专家解析两大原因

去年11月10日晨间,南阳市十三中九年级一名15岁男生,因心脏骤停突然晕倒在课堂上,待“120”急救车赶到时已无生命体征。男孩的父亲认为,孩子的猝死是因为平时学业负担过重、经常熬夜写作业导致的。15岁男孩的突然离去令不少网友为之惋惜。专家表示,最近年轻人猝死频发,如此年轻生命的逝去对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猝死在任何一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猝死率其实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这和大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较多有关。年轻人猝死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1.有基础性心脏疾病:部分年轻人因为忽视体检,或者有早发心脏疾病家族史却没有重视,可能忽略了自身的心脏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从而导致猝死。

2.情绪激动、过度兴奋:一些年轻人心高气傲,容易在发生问题时过于偏激、愤怒甚至产生暴力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引起体内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诱发一些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导致猝死的发生。

⊙秋冬高发跑步猝死事件,寒冷、剧烈运动只是诱因

在2015年合肥国际马拉松赛的赛场上,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在跑到终点时,突然倒地。遗憾的是抢救未能奏效,当天下午两点,医生宣告该男子抢救无效死亡。仿佛每年秋冬季节都能够看到一些因跑步而猝死的新闻,跑步和猝死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是患有严重心脏疾病或者有心脏基础病或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在剧烈运动时是可能发生猝死的。特别是心脏基础病控制不好,甚至没能及时诊断出心脏问题的群体,在剧烈运动中或运动后是有发生猝死的可能的。

除此之外,在一年之中,猝死在秋冬季节的发病率比春夏要高出20%左右,这和天气寒冷有很大的关系。寒冷是心脏疾病加重、恶性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外在因素之一,寒冷会引发血管收缩,从而导致冠心病患者心肌供血不足,诱发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因此寒冷的秋冬季节,冠心病患者、心肌病患者、严重心律失常患者都比较容易发生猝死。

⊙白领长期加班致猝死,高压力、高体力工作都危险

前年冬,36岁的IT界研发人员张斌被发现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的马桶上。据张斌的妻子说,张斌在生前经常加班到凌晨,有时甚至到凌晨五六点,到上午又接着正常上班,而张斌猝死前也处于这样的一种工作状态。

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IT界已屡屡出现白领在过度劳累的情况下猝死的事件。不少人认为压力大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其实,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大、常熬夜只是猝死的诱发原因,猝死的根本原因还是心脏的基础性疾病。如果有心脏问题却没能发现或没有细心调护,就容易在紧张、焦虑、熬夜、劳动强度大、多吃少动等诱因的促使下引起心脏基础疾病加重,从而增加猝死的风险。

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上班族,建议尽量规律生活作息,避免长期熬夜和打乱生物钟的行为,同时增加户外运动,特别是多做有氧运动。这些方式可以使我们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减轻心理压力,能够帮助我们预防猝死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而对于体力劳动者,如果长期进行体力劳动,加上抽烟、喝酒,又不注意体检和休息,就会导致血脂、血糖、尿酸增高,易引发猝死。建议这类人群适当休息,戒烟、限酒,避免大吃大喝,控制好血压和血糖,尤其要防治病理性动脉硬化。

猝死前有何症状?

不少人没有心血管病史,因此很难体会心脏发生问题时的感受。临床上的猝死一般考虑心源性猝死,也就是和心脏相关的疾病导致的猝死。多数猝死发生时都会有冠心病的症状,比如胸闷、胸痛、恐惧感、濒死感等等。还有些患者会表现为大汗淋漓、出冷汗、呼吸困难,直到发生眼前发黑、晕厥、抽搐等情况。猝死一旦发生,急救就非常重要。提醒大家,如果猝死发生在医院或者有医生在场的环境下,及时抢救是可能挽救生命的。但是如果患者的基础疾病太多、发病急、病情危重、抢救不及时的话,也是很容易发生临床死亡的。

对于本身就知道自己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建议一旦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或者胸痛时,应将硝酸甘油或救心丸含在舌下做基础性的预防,家里有氧疗机的也可以进行氧疗吸氧,必要时呼叫“120”急救。当我们身边有人发生猝死时,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基本的心肺复苏方法。通过两手相叠按压胸外部30次,然后口对口呼吸两次,不断重复,可以使身边的猝死、心脏骤停的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急救。

预防猝死有5个要点,有没有基础病都要关注

本身有心脏病基础的,特别是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群要特别注意预防猝死。比如冠心病、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生猝死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发生猝死后死亡的风险也会更大。因此我们要学会正确地对待疾病,特别是秋冬季节做好猝死的预防工作。专家建议,预防猝死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1.坚持心脏基础疾病的治疗,常与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沟通联系。

2.秋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适量减少外出活动的时间和频率。

3.有心脏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应加强药物治疗,同时随身携带预防突发疾病的药物,比如救心丸、硝酸甘油等。

4.应重视身体检查,一般人群需要有意识地检查血糖、血脂、尿酸以及做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如果出现某些指标偏高、心电图异常等情况,需要及时找专科医生咨询、诊治,将危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5.一旦发生胸痛持续不缓解、呼吸困难甚至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大汗淋漓等症状,应第一时间拨打“120”,去大医院进行系统的救治。

猝死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危急情况,如果救治及时,就有可能挽救一条生命;但是如果没能及时抢救,死亡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对有心脏基础性疾病或者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秋冬季节要特别注意防止猝死的发生。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心血管健康,体检时不要忽略了对心脏的检查。对身边的老年人、工作过于劳累的同事、有心血管疾病的亲友也要多加关心和提醒。

心肺复苏抓住关键四分钟

患者发生猝死后,心跳、呼吸即停止,脑组织内所剩余的能量(ATP)极其有限,这时便被称为临床死亡,但此时常还能维持4分钟。现代医学证明,凡猝死患者若在最初4分钟内能及时获得正确的心肺复苏,则43%的患者可获救;如4~6分钟内开始急救,则10%的患者可救活;超过6分钟才急救,只有4%的患者可救活;若超过10分钟才开始急救,则很少生还。

如果超过了4分钟,患者的脑组织往往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从而进入真正的死亡期,医学上称为生物学死亡。据统计,目前上海市院前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从接到呼救至救护车到达患者身边的平均时间)为10~12分钟。所以,只有现场第一目击者正确施行心肺复苏术,然后将急救的接力棒及时传递给救护人员,猝死者才有生还的希望。

首先,判断该患者的意识,可通过叫喊、拍打肩膀、刺激其人中穴等方法,若无任何反应,则该患者很可能已发生猝死,至少已发生了昏迷。

然后,将患者作为一整体放平,可通过触摸患者的颈动脉(在喉结旁2厘米处),以及检查其有无呼吸等方式加以确定,如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且患者脸色苍白,即可确定患者发生了猝死,在拨打急救电话的同时,要立即进行现场急救。

心肺复苏ABC

急救者应将患者平放于木板或水泥地上,跪于患者一侧,与其肩平行,进行如下操作:

A.打开气道由于猝死者舌根已堵塞了气道入口处,故应立即打开患者的气道。国际上通用仰头举颏法,即急救者用一手小鱼际肌置于患者前额上,用力往下压,另一手食、中指放置于患者下颏部用力向上抬,使其舌根上举,从而使气道开放。

B.人工呼吸急救者与患者进行口对口密封式吹气。只要每次吹气能使患者的胸腹部上举,则患者肺部可获得足够氧气量。

每分钟吹气为12~16次,每次吹气量为600~800毫升。吹气时胸腹部上举,则说明气体已进入患者肺内,吹气有效;相反,吹气失败,这时应重新调整患者体位,再次吹气或清理患者气道内异物。

C.胸外心脏按压 通过此步骤,将进入患者肺内的氧气通过流动的血液送至大脑和其他脏器,当血液输送到急需氧的脑组织后,可以防止脑细胞的损伤和坏死。急救者一手掌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位于下方的手掌的根部应位于患者胸骨的中下1/3处,注意双上肢绷直,然后垂直往下压,按压时要用腰部的力量,按压深度为4~5厘米,每分钟80~100次。

如急救者只有一人,则以15∶2的比例进行,即每15次胸外心脏按压,给予2次口对口吹气;如急救者有两人,则以5∶1的比例进行,即每5次胸外心脏按压,给予1次口对口吹气。目前,国际上提出将心肺复苏术统一为15∶2的方式进行,急救操作不应间断,直到救护车到达。

心肺复苏法示意图

第一步:将患者放置于心肺复苏体位,救护人跪于患者的一侧。

第四步:判断循环,触摸颈动脉,观察有无咳嗽和其他,用5~10秒判断患者有无心跳。

第二步:采用抑头举颏法。打开气道,判断呼吸,用5秒,看、听、感觉检查呼吸。

心脏按压定位,救护人一手食指、中指并拢,沿患者一侧肋弓向上滑行至两侧肋弓交界处,另一手掌根紧靠食指放好,按压部位位于胸骨中下1/3处。

第三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救护人捏紧患者鼻翼,用嘴包严其嘴唇,连续吹气2次,每次2秒,同时观察其胸部起伏。

定位准确,双手掌根垂直向下用力,下压深度4~5厘米,连续15次胸外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

猜你喜欢

吹气心肺气道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吹气龙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乌云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水陆两栖飞机方向舵附面层控制研究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