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本发展视角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6-04-23张治会李全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攀枝花学院四川攀枝花637001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张治会, 李全新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攀枝花学院,四川攀枝花 637001)



基于人本发展视角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张治会1,2, 李全新1*(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攀枝花学院,四川攀枝花 637001)

摘要介绍了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概况,从发展的视角梳理,指标体系经历了唯“物”论阶段,正逐步向人本发展论过渡,目前以“财富”为中心的指标体系主要缺陷在于对农业现代化内在逻辑缺乏深刻揭示。农业现代化水平应当从实现现代化的“目的”和“手段”两个维度进行考量。该研究采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借鉴前人的研究,科学合理选取群体指标,构建了以“物”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指标体系,体现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战略因子,在定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确定群体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基于人本发展视角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对我国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准确测度,引导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指标体系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oriented Development

ZHANG Zhi-hui1, 2, LI Quan-xin1*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Beijing 10081; 2. Panzhihua University, Panzhihua, Sichuan 617000)

AbstractResearch situation of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index system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aspect of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went through the stage of materialism, and was now gradually develops to the theory of human-oriented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index system with treasure as the center had the major disadvantage of lacking the deep revel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should be examined from two dimensions of objective and means of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elphi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opulation index was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 with “material” as the basis and “human” as the center, so as to reflect the strategic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population, and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human-oriented development could accurately measure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of China′ and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Key word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New professional farmer;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我国的问题从来都是农民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2014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农业现代化,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2]。建立一个完整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统一的量化标准,客观测度农业现代化水平,准确把握我国现代农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引导其健康发展,也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笔者介绍了国内外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概况,分析了现有指标体系可能存在的缺陷,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构建了适应时代需要的基于人本发展视角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1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概况

1.1研究现状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人、生态、科技以及文化在内的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3], 但国外对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却不多,被国内的研究者广泛借鉴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克尔斯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1966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布莱克提出有关现代化的10项标准,世界银行《1982年世界发展报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对国内研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国内理论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掀起了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的热潮,专家学者们构建了数十种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陈春霞[4]按构建主体分类,综述了相关文献,虽然概括性较强,分类较清晰, 但在为后来研究者提供资料参考等方面不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杨宏力[5]从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最为核心的4个步骤出发对文献进行了梳理,比较全面,但在指标体系内容设置的科学性上分析薄弱,难以反映指标体系发展并逐步完善的内在逻辑。

1.2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进行梳理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脉络。随着农业现代化内涵的深化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成熟,指标体系经历了逐步改进到日臻完善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3个阶段:①突破“三化”的唯“物”论阶段(1990~2000年)。这个阶段主要从农业现代化“手段”即物质基础方面进行“工具性”评价,纠正了过去那种把农业现代化仅仅归结为老“三化”等过于简单的概括,把一系列与农业现代化有关的、具有不同功能和特点的指标,按其内在联系组合在一起[6]。主要从投入与产出2个子亚系,以劳动生产率、土地出产率、农民生活水平、物质装备与投入、经营管理水平、农艺技术等为主体指标对农业现代化进行水平测度[7-11]。指标构建初期虽然也提出环境、科技和经营管理等相关群体指标,但却过于弱化、简单化,徐星明等[12]把“农业环境综合质量”列为附加指标作为考察对象。这种以“财富”为中心的指标体系,引致过度依赖资源,污染环境,造难以恢复的生态破坏,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风险[13]。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生态环境指标受到普遍重视,专家学者们在投入、产出两个亚系基础上,把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等纳入同一亚系层次。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课题组[14]提出 “五高六化”评价模式;梅方权[15]依据现代化内涵的“六化”构建了7大类评价指标,强化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等指标。该阶段是在不折不扣的“物的崇拜”和“赶超”思维驱动下见“物”不见“人”的指标体系,环境虽然得到重视,但漠视“人”的存在与发展,导致人被生产、劳动对象异化奴役[16]。②指标体系中增加了“人”的亚系,结构上得到完善(2000~2010年)。进入21世纪,随着二次现代化的演进,人本理论研究逐步深入(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人本理论研究深入始于2005年),指标体系在投入、产出、环境与社会发展等亚系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基础上,着重从物质基础和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人作为“知识化”的载体,很多学者把 “劳动者素质” 或“人口因素”单设为亚系,增加了“人”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使指标体系在结构形式上得到完善,但群体指标把人仅仅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工具”或“手段”,这一时期的体系中虽然看见了“人”,但只是看见了人之“婆娑光影”[13,17-23]。③指标体系结构完善的基础上,“人”的现代化群体指标得到丰富(2010年至今)。人虽然没有成为指标体系的中心,但强化了指标体系中人的现代化指标[24-29],王雅静[30]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建立了农民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阶段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的群体指标,但对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以及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化内在逻辑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厘清,“人的现代化”指标亟需充实完善。

1.3测度结论在测度结论上,现有指标体系虽然具有全球化时代特色,但主要反映的是现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新内容与新特征[31],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产生了不少误解、得出不清晰的结论,大多数情况下“测不准”甚至距离我国实际较远。不同部门与学者所推出的现代化时间表差异悬殊, 某些地区只有频繁变更现代化时间表。黄文新等[6]预测江苏在2025~20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梅方权[15]认为我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比较权威的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1》认为我国有望于2013年实现现代化, 但在该报告的第50页推断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为2016年, 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中推断为2020年, 比国家提出的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整整提前了30年[13]。《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报告称我国将在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农业中等发达水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再次给出了时间表。

1.4现有指标体系可能存在的缺陷现有指标体系随着农业现代化内涵不断丰富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成熟而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有指标体系可能存在以下不足。①现有指标体系对农业现代化“目的”与“手段”的内在逻辑存在认识上的先天不足,对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缺乏单刀直入的揭示。在“赶超”思维模式的强烈驱动下,依然以“物”为中心,这种指标体系漠视“人”,不能对“自然、经济、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的演化本质进行深刻地揭示,无法在全国乃至世界总体发展基础上认识农业现代化[32],导致测度失真,导向性逐步缺失。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最致命的缺陷。②指标之间相关性高。现有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一般都比较繁琐、过多过细,主题不突出,有的群体指标多达60多个,很多指标之间独立性较差,甚至重复。③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存在偏差。柯炳生[21]指出,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不仅是个数学问题,更重要在于价值取向。我国为了方便操作,精确横向比较,弱化甚至舍弃了本应保留的定性指标,迷失了价值方向。在定量研究方面,迫切需要十分广泛、经过检验的与现代化相关的数据[33],由于缺乏可信数据源,往往寻找相关程度未经科学验证的替代指标,量化带有片面性。我国的统计制度应当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实现统计制度的现代化。

2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构建指标体系的人本理论基础一切关于发展的理论学说,归根结底,都是关于人类自身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人们在稀缺资源、环境约束下,技术上挣脱自然压迫并与之和谐共处,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和谐社会,在人类内在的心智追求中获得自我超越,达到生存自由、社会自由和精神自由[34],实现人的解放,给工业化世界和科技文明注入传统人文主义因素,并在文化逐渐世界化中,会通东西,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世界新文明[35],实现人的永续进化。中央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是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6],而人的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就确立了人的现代化目标,从1953年开始,每隔5年就对国民的生活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团队精神等现代性进行一次实证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及时调整教育、文化等相关政策,引导人的现代化[30]。农民是我国社会阶层中最庞大的群体,长期固化的二元经济结构使他们徘徊在贫困落后边缘,这一阶层现代化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建设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推进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2]。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37],不仅仅为了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农民阶层现代化。农业投入等物质基础仅仅是农业现代化的“手段”,农民的现代化既是农业现代化的“手段”又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因此,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就不能仅仅从“手段”上进行评价,偏废现代化“目的”性指标;否则,可能导致舍本逐末,把手段当目的去追求,发展方向就会发生偏差,增加“中等收入陷阱”风险。

2.2指标选择及递阶层次结构农业现代化理论和我国发展的现实为完善指标体系指明了方向,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要能对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本质和内在发展逻辑进行深刻揭示,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因素要在指标体系中予以充分反映,因此,必须建立以“物”为基础 、以“人”为中心的指标体系,引导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该研究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法,借鉴前人的研究,整个体系分为“工具性评价”和“目的性评价”两个亚系,每个亚系下设主体指标和群体指标。“工具性评价”亚系下包括4项主体指标,代表“物”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分别是投入条件指标、综合产出指标、农村社会发展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主体指标下设群体指标共15项;“目的性评价”亚系下包括4项主体指标,代表人的现代化程度,包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身体素质等4项,各主体指标下设群体指标共19项,构建递阶层次结构见表1。

表1 递阶层次结构及权重分布

2.3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分配不全是单纯的数学问题,而要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经验[21],我们结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优点,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用“1~9”比例标度法对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进行比较赋值,将“表1”发给有关管理部门、专家学者收集国内权威专家意见,形成比较判断矩阵的基础数据,经过反复比对和统计模拟,构造出综合层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并直接分配权重为wA=(0.575,0.425)T,构造出相对于亚系层两两比较判断矩阵B1、B2和主体层两两比较判断矩阵C1、C2、C3、C4、C5、C6、C7、C8,C4直接分配权重为wC4=(0.76,0.24)T。以B1、C1为例计算如下:

采用方根法计算权重向量。以B1为例,设B1的判断矩阵为:

对判别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各矩阵CR≤0.1,均通过一致性检验,矩阵可以接受,权重向量有效。组合各亚系、主体指标和群体指标权重列于表1相应指标右侧。

表2 权重向量及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结果

2.4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量纲不同,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影响。该研究以各个指标中的最优状态数值为标准,体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性、相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使结果具有良好的可比性[33]。首先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出各地区群体指标的数值;其次找出最优状态值,正指标的最大值即最优状态值,逆指标的最小值为最优状态值;最后假定各指标最优状态数值系数为1,算出群体指标的百分比系数,正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为:

aj=Aj/maxAj

式中,aj为群体指标的标准化值;Aj为群体指标数值;maxAj为该群体指标的最大值,逆指标先用(100%-Aj),再按以上算式处理数据标准化后,aj全部满足0≦aj≦1,消除了量纲差异,从而可以计算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数值。

2.5评价模型的构建根据上述指标体系的设置,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模型,其计算公式为:

Z=∑wjaj

式中,Z为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反映某地区某阶段的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综合指数的大小与现代化水平正相关;wj表示各群体指标的权重;aj表示各群体指标的数值,计算得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指数。综合评价指数采用百分制,满分为100分,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的数值为0~100。

3结语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随着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和人本发展等相关理论的完善而逐步成熟,从发展的视角梳理,指标体系经历了唯“物”论阶段,正逐步向人本发展论过渡,目前以“财富”为中心的指标体系主要缺陷在于对农业现代化内在逻辑缺乏深刻揭示,未能厘清发展的“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这是目前指标体系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失真”和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测不准”的根本原因,使指标体系在导向上出现偏差,实践中舍本逐末,把手段当目的去追求,增大“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实现人的自由和永续进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人的现代化、服务人的发展是当前人类活动应秉持的价值诉求,农民的现代化既是农业现代化的“手段”又是“目的”,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不仅要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我国农民阶层的现代化。

长期固化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农业现代化成为我国现代化的“短板”, 我国农业现代化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国情下进行的。受“追赶式”思维强烈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初期以物质资本投入为基础,缩小同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力物质基础差距,对生产力中人力资本的积累重视不够。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物的因素是基础,人却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最革命的因素,也是现代化的目的和根本,对现代化实现程度的测度就不能只从物质基础或只从人单方面进行,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以前的指标体系更多地侧重物质指标,人的指标不足,建立一个以“物”为基础,以“人”为目标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于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真实情况,这是未来的方向,该研究进行了粗浅的尝试。该研究指标体系中“人”与“物”的权重分配仅仅征求少数专家的意见,哪些指标能准确表征人的现代化特别是农民的现代化,如何寻找替代指标,

降低指标数据收集的难度,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中共十八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A].2015.

[3] 林星.对当前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几点认识[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62-67.

[4] 陈春霞.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述[J].改革与战略,2009,25(6):184-186.

[5] 杨宏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测研究综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66-72.

[6] 黄文新,黄在鸣.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中国农村济济,1991(9):13-19.

[7] 郑兴和,杨加水,崔太昌,等.山东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阶段性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18(1):4-7.

[8] 郑有贵.农业现代化内涵、指标体系及制度创新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56-59.

[9] 单玉丽.福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估与发展构想[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9(3):142-145.

[10] 刘巽浩,任天志.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持续化指标体系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16(5):287-291.

[11] 韩士元.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标准[J].天津社会科学,1999(5):68-70.

[12] 徐星明,杨万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5):276-282.

[13] 陈友华.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及其相关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5(2):104-108.

[14] 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课题组.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J].南方农村,1999(2):4-8.

[15] 梅方权.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J].调研世界,1999(11):3-7.

[16] 朱强,俞立平.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评价的实证研究[J].求索,2010(3):16-20.

[17] 赵景阳,郭艳红,米庆华.广义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1):28-31.

[18] 刘晓越.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与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4(2):10-16.

[19] 郭冰阳,陈小彦.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6(1):95-96.

[20] 李黎明,袁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20-24.

[21] 柯炳生.对推进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村经济,2000(9):4-8.

[22] 单胜道,黄祖辉.农业现代化模糊综合定级法研究:以浙江省新昌县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0(6):1-5.

[23] 刘明,王克林,谢炳庚,等.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0(6):48-52.

[24] 谭爱花,李万明,谢芳,等.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0):7-14.

[25]“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调研世界,2012(7):41-47.

[26] 官爱兰,蔡燕琦.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中部省份的实证分析[J].我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1):31-37.

[27] 傅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1999-2007[J].农业经济问题,2010(5):26-34.

[28] 杜华章.江苏省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实证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238-247.

[29] 蒋和平,崔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及发展水平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646-65l.

[30] 王雅静.农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

[31] 朱强,俞立平.我国现代化指标体系评价的实证研究[J].求索,2010(6):50-52.

[32] 陈劭锋,牛文元,杨多贵,等.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测度[J].我国科技论坛,2001(6):53-56.

[33] 王国敏,周庆元.我国农业现代化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经济纵横,2012(2):69-74.

[34] 李宝元.人本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5] 罗荣渠.传统与我国的现代化[J].天涯,1997(2):18-21.

[36] 温家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7]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A].2014.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6-254-04

收稿日期2016-02-14

作者简介张治会(1975-),男,四川攀枝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发展。*通讯作者,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区域经济及农业资源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523-1)。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