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为什么留不住年轻人
——农村青年“离农化”现象分析
2016-04-23尹振贤
◆尹振贤
在乡镇工作,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中国不缺干部,但缺农村干部;中国不缺人才,但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纵观农村发展现状,从根本上说是人才问题,所以国家始终强调要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但高素质人才却始终难以在农村基层落户。
农村干部老龄化阻碍发展进程
最近,某镇村级三委(村党支部委员会、村委会和村监委会)换届结束,我们对新当选的两委成员年龄结构做了一个统计:24个村委会72名成员,其中:20—29岁 (无);30—39岁 (11人);40—49岁(29人);50—59岁(15人);60—69岁(17人);70岁以上(无)。村委会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35岁,平均年龄50岁。村支委会成员72人,其中:20—29岁(1人);30—39岁(4人);40—49岁(28人);50—59岁(20人);60—69岁(17人);70岁以上(2人),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28岁,平均年龄51岁。村监督委员会成员平均年龄53岁。三委成员中,学历最高为高中。
统计结果显示,虽然较上一届班子的平均年龄有所下降,学历普遍有所提高,但这样的年龄和学历结构仍非常令人吃惊,若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十年之后,很难想像还有谁能带领村民继续致富。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特殊时期政策的局限性造成农村人才量多质不高。2014年,新版《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正式印发,提出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十六字方针,首次明确控制党员的整体数量,对于提高农村党员质量意义非凡。二是社会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农村发展机会匮乏,导致农村人才外流严重。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城乡发展的不均衡造成城市遍地是机遇,农民却依然过着背朝黄土面朝天的日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很难留住人才,但凡能在城市立足的农村人,都会放弃拥有的土地涌向城市。
要打破这样的人才困境,就要增强农村对于人才的吸引力,笔者认为应该增加农村人才三个方面的待遇。一是增加农村人才的政治待遇。引导本土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参选村支“两委”,放宽此类人才的任职条件,放宽此类人才参加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的条件。二是增加农村人才的经济待遇。本土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担任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后,要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提高此类人才的误工补贴,要让他们安心从事村支委的各种事物,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三是支持农村人才返乡创业。大中专学生知识水平较高,对市场的把握较为准确,要为返乡创业的青年提供平台,提高资金、技术和市场方面的支持,让他们在农村待得住、发展得起来。
不断增强农村对于人才特别是本土人才的吸引力,提高基层与其他用人单位的竞争力,改变农村人才匮乏的局面,唯有如此,农村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中国梦”才能全面实现。
如何破解农村“难留人才”
首先要改变观念。常言说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读书改变命运,这是农村学子坚守的信条。农村孩子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走出农村,这是改变命运的最直接的办法。他们把在城市立足,过上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作为自己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农村青年不爱农村,成了一种主导的情绪。一是思想上厌恶农村。“农村”是“落后”的代名词。因为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农村青年内在精神与城市贴得很近,而与乡村、土地隔得很远。“他们对土地、对乡村、对自身的文化没有兴趣,没有完整感知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存在,即使出生在农村,也不愿意当农民。”二是教育上远离农村。当前的农村教育,无论在目标、体系建设还是内容设计上,都存在着强烈的“离农化”倾向。仅从教学内容上看,死扣书本,与农村、农业、农民缺乏联系,农村学生缺乏对农村的认同感,更不熟悉农业的基本知识。三是目标上背离农村。读书就是要走出农村。以离家乡远作为“出息”的标准,越有能耐越远离自己的家乡。“好不容易跳出去了,怎么又回来了?读书还有用吗?”对于一些年轻学子、“知识”青年的回归,不少村民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回归”成了“无用”的代名词。对于那些生活在村里的老人来说,一方面希望年轻人在家,自己有一个依靠;而另一方面,各家出门在外的子女却又是最好的谈资——家里有人在外当大官,挣大钱,做大事那是最值得炫耀的事。
其次,让青年人在农村“有作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但事实是这样吗?目前农村给予年轻人挣钱和发展的机会太少,直接进入农村,建功立业的机率不大。一是农业效益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的流动最重要的是根据其收益
来取向。目前农民种地的收入太低,完全靠种地根本不能去维持一个农村家庭的基本运转,更不用说去发家致富。二是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系,使得现阶段农业生产规模小,农村劳动力过剩,年轻人回乡难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也缺少发展的空间。三是缺乏发展必须的原始资本。在农村,虽然也有一些人扎根创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了。但是,如果认真看看他们的成长历程可以发现,他们中相当部分人都有外出打工经历,在学到了一些技术,有了资本的积累,然后回乡创业发展。所以,农村要发展,首先要给青年人一个发展的平台,或者是让走出去的年轻人回乡,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回来。
再次,改变农村大环境。近些来来,虽然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速,农村环境有了改善,但却没有根本改变。生活质量与城里相比,差距还很大。一是乡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现代社会里,教育是决定一个人在社会阶梯上爬到多高的最重要因素。然而乡村的师资水平差、教学条件差这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农村人从小就没有得到和城市同等水平的教育,在家种地毫无科技含量,想找个好工作没文化。因此,为了下一代能读好书,将来能够有出息,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走出乡村。二是乡村的生活设施不太方便。尽管乡村的交通、医疗、购物、通讯、养老等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与城镇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三是乡村的文化不丰富。乡村人不能像城里人那样,下班后去上网、进影院、唱卡拉OK或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他们的文化生活几近于“荒漠化”。一些农民感叹说,吃不愁穿不愁,一到天黑就发愁。目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现状,与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让年轻人留在农村,激活农村人气,推动农村发展,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城乡统筹的大环境下,眼前最重要的是为年轻人创造好的环境,在农村建功立业。比如,通过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持、项目设立、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让年轻人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只有让年轻人在农村建功立业了,发展致富了,才会真正扎根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