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体育养生实践类型论析

2016-04-23杜国友高河永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养生传统体育类型

杜国友,高河永

(1.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广东 广州 510500;2.广东省技师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传统体育养生实践类型论析

杜国友1,高河永2

(1.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广东 广州510500;2.广东省技师学院,广东 广州510800)

摘要:传统体育养生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提出了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归纳出传统体育养生实践的共性锻炼要素,并依据锻炼方式和养生机理,将传统体育养生实践分为四个类型及相关子项,厘清含义,初步形成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实践架构,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类型

传统体育养生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下位概念之一,它是养生文化与传统体育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养生文化的特征,又发挥了传统体育的特有功能,是生理与心理、理论与实践、自然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学内涵。体育在养生实践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养生实践的主体部分之一,但就学科发展而言,传统体育养生的受重视程度显然还不够,体现在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也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框架。由此,本文拟就传统体育养生的实践类型展开讨论,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传统体育是在远古和古代产生发展并保留较为固定的形制而影响至今的体育及近似的体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或多或少地会受到不同时代的影响,并产生顺应社会变革的变化[1]。养生,就是指根据生命活动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护生命、保养身体、增进健康、减少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手段,以达到养护生命、保健延年目的的活动,又称为养性、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2]。结合以上两个相关概念,本文认为,传统体育养生是传统体育与养生的有机结合,是指在远古和古代产生发展并保留较为固定的形制而影响至今的,通过肢体锻炼、呼吸锻炼,或配合意念调控而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防治疾病、益智延年作用的一切民族传统体育的方法和手段。“传统体育养生”之“传统”,主要是指至今仍留存于中华民族体育运动之中的合理的锻炼传统,并非是区别于所谓“现代”之时空意义上的养生实践界定。

1传统体育养生的共性要素

传统体育养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这其中,“体育”是手段,“养生”是目的。就练习的形式来看,传统体育养生包括以动为主和以静为主两种练法,而实际上,动者外动内静,静者外静内动,传统体育锻炼普遍重视内外兼修和身心的和谐一致,这是传统体育养生实践的共性特征。

养生实践重在“养”,强调的是个体身心健康的保养与预防,因而首先有别于以“更高、更快、更强”为准则的超越自我身体极限的现代竞技体育,由此亦凸显出传统体育的特殊健身意义。近现代社会,随着西方竞技体育的不断引入,传统体育应对外来冲击开始了现代转型。而传统体育的转型,突出体现的是锻炼方式和理念的转变。作为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中国武术的现代形态就明显吸收了西方的竞技理念,并在运动形式上做出了极大变化。为了不断提升武术的竞技性和观赏性,难度动作被不断凸显。传统武术锻炼讲究的练养结合,在提升竞技难度的过程中被逐渐抛弃,从而也失去了其作为养生手段的意义。众所周知,旋风腿720°接劈叉是高水平长拳竞技的典型难度动作,以柔美见长的太极拳竞技亦逐渐引入,而以刚猛扎实为风格的南拳也出现了后空翻接双蝶步的腾空高难动作。武术竞技中的腾空高难动作远不止如此,而这些动作在练习和比赛过程中的受伤几率较高,其对身体的伤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而,竞技武术的练习方式显然无法适应养生需要,由此明显区别于传统体育养生实践。

那么,对传统体育养生锻炼要素的提炼势必要回到转型之前的传统体育形态。作为养生的传统体育实践,在表现方式上应当是相对柔和的,在理念上应当是注重身心协调的。从导引到健身气功,从踏青到武术桩功,这些以练养身心、怡情保健为目的的传统体育锻炼方法都是传统体育养生的实践形式。而这些锻炼形式又都体现出两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即生理上的机能强化和呼吸锻炼,以及心理上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不管是导引、气功,还是武术、休闲,这些锻炼都包含了肢体动作练习、呼吸吐纳练习以及心理疏导练习三种基本内容。借用气功的“三调”理论可以进行概括,即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有学者解释,“‘三调合一’是指调身、调息、调心的完整统一,具体为,在功法习练上注重内外兼修,形、气、意合一。所谓‘调身’,是以形导心,通过肢体动作,使身心处于松静自然的状态;‘调息’,是为了配合调心顺利进行,进入功法练习状态,在习练时,注重动作与呼吸的配合;‘调心’,是通过调整心理活动,增强对生命运动的调节控制和运用能力,达到排除杂念和入静养神的目的。通过运用意识和呼吸,将身心调整为自然、宁静、有序的和谐状态。”[3]因而,“三调”也就成为传统体育养生实践的三个共同锻炼要素。需要指出,传统体育养生实践尽管都有“三调”的要素,但却各有侧重。侧重调心的可归为休闲娱乐类,侧重调身与调息配合的可归为导引类,侧重调息与调心配合的可归为气功类,在调息和调心基础上侧重调身的又可归为武术类。由此,以这些各有侧重的锻炼方式和养生机理为依据,可将传统体育养生实践分为导引、气功、武术和休闲娱乐四个类型。

2导引养生

2.1导引养生的含义

导引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疗法和养生手段。据《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起原,民气郁閼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又据崔令钦《教坊记》载:阴康氏时,“灾沴未弭,民多重(肿)膇之疾,思所以通利关节,是始制舞”。后来即有人将这种“通利关节”的肢体活动称为“消肿舞”[4]。宋代王泌《路史·前纪九》中也有类似的记述:阴康氏之时,水渎不疏,江不行起原,阴凝而易閟,人即郁于内,腠理滞著而多重膇,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这种用来防治疾病的“消肿舞”和“大舞”,成为后来导引术的雏形。而由此看来,导引的原始含义,是指单纯的肢体运动。不过,晋代葛洪《别旨》认为:夫导引,不在于立名象物粉绘表形著图,但无名状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明代李颐也认为导引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意即通过调整呼吸可使脏腑经络之气和顺,通过肢体运动可使人体动作灵活柔和。由此表明,导引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行气的内容,是行气和肢体运动结合并以肢体活动为主体的养生方法。

2.2导引与气功、武术有别

导引中的行气,用现代话语转述属于呼吸运动,导引就是呼吸与肢体动作配合的一种体育养生方法,而且更强调肢体的活动。近现代“气功”一词首次出现于1933年董志仁撰写的《肺痨病特殊疗养法(简称气功疗法)》中,书中对“气功疗法”的含义有明确的解释,即“将强调呼吸方法的养生锻炼称作‘气功疗法’”[5]。显然,尽管气功和导引中均有调息的内容,但二者的侧重点明显不同,气功重调息,以行气内炼为主,而导引重调身,以肢体锻炼为主。

除了气功,武术也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导引术。就武术中有练气的内容来看,这一观点尚可接受,尤其是武术的太极拳,其运动形式和健身机理都与导引术有着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导引术的产生源于古代先民谋求自身生存繁衍而主动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的需求,在后来的变迁中形成“闲心与劳形”的特点,即精神悠闲,形体运动,动作并不具有攻防含义和体育竞技的属性,是传统体育养生的典型代表,本质是‘重人贵生’;而太极拳作为武术的范畴,其根源是武术中的防身自卫、克敌制胜的需求,所有肢体动作、心理活动皆服务于攻防格斗,习练时需聚精会神、意在实战,属于格斗的范畴,本质是注重表达攻守兼备的技击之术。两者的价值诉求有交叉重合的部分,但也存有显著的差异”[6]。厘清导引与气功、武术的区别,方能准确地认识导引,进而构建导引的实践架构。

2.3导引养生的技术分类

早在晋代,典籍记载“导引秘经,千有余条”,足言其多。加上后来的日积月累,导引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充实。例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中就录有导引法260余条,我国古代导引术的繁盛由此可见一斑。对导引的分类,目前至少有四种提法。其一,《导引健身法解说》将导引法分为三大类,即祛病导引、补益导引、健身导引[7]。“健身”与“补益”在含义上接近且有重合,而这两类导引法显然又都可以作为祛病之用,因而本分类方法值得商榷。其二,《导引养生功标准教程》将其收集整理的导引养生法分为五大类,即基础功法类、对症功法类、养生器械类、养生太极掌类和简易功法类[8]。该分类中各类属之间有明显的重合或包含关系,如简易功法或就是基础功法,养生器械类也可以是基础功法的一种,而所有功法又都可以作为对症功法来使用,因而该分类方法也有不妥。其三,《道教养生学》将导引法分为三大类,即操术、拳术和械术[9]。文中说明,操术是单一动作的成套组合,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拳术包括太极拳、长拳、南拳等;械术则指刀术、剑术、枪术、棍术等。该分类将导引的含义无限扩大。武术尽管有保健的功能,但其本质上是自成体系的技击之术,将其视为导引自然有些勉强。其四,《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也将导引法分为静功、动功和保健功三大类[10]。这里,动、静是运动形式判别,而保健则是功能性评价,由此类属之间的逻辑不一致,也值得商榷。

导引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先是用于医治疾病,古时有所谓“消肿舞”者,即为导引之前身。随着时代的发展,导引由用于治病逐渐变为防病,其应用范围也从医学领域逐渐向保健养生领域延伸。作为医用的导引和养生所行的导引是彼此渗透的,某些导引方法及术式既可治病,又可强身。但总体上看,医疗导引与养生导引又有明显区别。其一,目的不同。医疗导引旨在治疗局部病患,而养生导引则是为了保健防衰,内练脏腑,外壮筋骨。其二,表现方式不同。医疗导引往往同中医治病的按摩、针灸术相配合,旨在治病疗疾,而养生导引则往往同提高肌体免疫能力的方法相联系,旨在防病于未然。因而,从目的和表现形式着眼,医疗导引和养生导引就具有明显的分界线,可视为导引的两个技术类别。(参照图1)

3气功养生

3.1气功养生的含义

据考,“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许逊著《灵剑子》一书,其后学胡德周、胡宏道编校的《太上灵宝净明宗教录》中也有记载[11]。而将“气功”这一术语应用于治病健身,则始于1933年董志仁所撰的《肺痨病特殊疗养法》(简称气功疗法)一书,但当时这一提法并未在全国流行开来。直至建国后,刘桂珍提出并推广气功疗法,“气功”这一术语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得到了国家卫生部门的认可,一直沿用至今。

气功,顾名思义是指练气、养气和用气的功夫。但气功之“气”,不同于呼吸之“气”,亦不是指空气之“气”,而是源于古人对宇宙生命的认识、感悟和萌发。古人认为,气是构成宇宙间一切存在的物质基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切现象都是气变化的结果。基于这种认识,人体也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生命活动都可归结为气机的运化。正如庄子所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中医学理论亦认为,气血可以相互生化,因而构成人体之有形的血(精)和无形的气都可以归纳为气的范畴。由此,为了保全性命,益寿延年,人们对气这一物质领域展开了种种实践探索,在不同领域形成了各自的养生特点。如儒家强调收心、思诚,道家强调清静无为、性命双修,佛家强调明心见性、超脱空无,武者强调形神一体、意气力三合为一,医家强调“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形与神俱”。虽然这些气功在思想、内容、方法上各不相同,但却具有共同的特征,即“认识和运用‘气’这种物质,成为‘气’这一物质领域的实践功夫,以达到完美自我和强化功能的效益,充实人生的价值和延长人体的寿命”[12]。

然而,气功发展至今,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近十年的改造和创新,剔除了传统气功中的糟粕部分,界定了其新的内涵:“气功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命整体观,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的锻炼,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开发人体潜能,使心身臻于高度和谐的技能”[13]。

3.2气功养生的技术类型

众所周知,气功在近现代发展过程中,曾走过一段弯路。这段时期里,气功发展陷入了低迷阶段。然而,“健身气功”对气功健身传统的改良,则使得历史悠久的气功以新的面貌重回大众视野,由此也实现了它的现代转型。因此,有必要首先分清气功锻炼的传统和现代两个层次。传统气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道家内丹功,广义是对古代行气、吐纳、导引、坐禅、炼丹等的概称。需要指出,这里所谈的气功不同于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间流传的气功。“80年代中期,人体特异功能被认为是气功的高级阶段,从而被纳入气功范畴。于是,新的气功诞生了。气功被认为是健身术、治病术、治疗术、表演术、技击术等等,并成为一门几乎无所不能的‘神仙术’”[14]。当时的气功热潮最终引发了邪教法轮功事件,不仅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参与气功健身,而且也极大地扰乱了国纪国法和社会秩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作为群众健身锻炼的气功,显然应该与之划清界限。传统气功由于以练气为主体,因而就出现了动、静两种形式的练法,是为传统气功的两个类型。

与“传统”相对应的是“现代”,现代气功已经被归为一种体育运动,并且明确规定了其健身性质。尽管有所谓“社会气功”、“健身气功”、“气功医疗”等诸多提法,但它们实际上都是用于健身或医疗实践的。因而,将现代气功合称为“健身气功”自在情理之中。但仍需指出,与“传统气功”并列的“健身气功”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与广义之传统气功的内容相同,只形式有别;狭义者是指目前国家正在推广普及的健身气功功法,如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从健身的规范性、安全性、时效性等角度考虑,健身气功并不提倡练功过程中的精神意识活动,更多的是强调呼吸锻炼和体质锻炼。因而,健身气功之“气”实际上就等同于呼吸之气了,其健身机制就是“通过深长呼吸引起膈肌运动,从而增强胃肠蠕动”,并将“调身”(肢体运动)作为健身气功锻炼的主体。因此,按照健身气功的练习方式,可将其细分为坐式、卧式、立式以及坐卧立结合式几个类型。(见图1)

4武术养生

4.1武术养生的含义

从练武的方式来看,武术是健力壮骨的技术。当代太极拳宗师陈小旺在其《拳学阐微》中指出,形不正则气不顺,有“外三合”然后才讲“内三合”,拳套外形始终围绕着一个“气”字进行。太极拳技击的核心是丹田,“中正”之形是为了保证丹田之气的运转通畅。由此太极拳突出表现为一种内功拳,太极拳的技击锻炼,亦合传统养生之道。传统武术之桩功,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这是讲神清气浊,神宜升,气宜降,技击上则体现为形神合一;要求收腰敛臀、下颚微含,这是讲接通任督,气贯全身,属于气功锻炼中的周天思想;要求头顶百会,脚踩涌泉,这又是讲“三才”合一,上有天,下有地,人在中间,意指天、地、人合而为一,这又是大养生思想的体现。形意拳讲究“外三合”、“内三合”,因而河南的形意拳又称为“心意六合拳”,重视意、气、力的整合劲。南拳常常发声助威,以气催力,都与养生的要领相契合。总之,中国武术不像西方的技击术那样,着意于形体的力量,“武术功夫显然不是单纯依靠人体的运动系统所产生的力量,而主要是运用‘气’的物质和规律作用于对方而产生不可抗拒的威力”[15]。其锻炼的方式,同传统的导引术、吐纳术、行气术等都有相似之处,因而有不少学者就将武术项目归为导引养生术之列。就高层次的习武者来讲,练即是养,是为了养精蓄锐,保持战斗能力,而非损精耗气,自残身体。因而,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活动技术,具有显而易见的强身健体功效。

从练武的目的来看,武术是养生之学。武术的攻防理念,是为了防守,保生避害。所谓“以武证道”,练武的过程处处都包含着养生之道和重人贵生的思想,这里的“道”,还具有形而上的意义。“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象”,练武不仅仅是保生长命之学,它实际上是一种对象化的实践操作: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只有武力才能解决的,谦和忍让、豁达大度才是应对之策。传统武术尤其强调要以“仁、义、礼、智、信”五字为行动准则,具体要求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重道、谦虚谨慎、言出必行等。武林中人这一套默认的行为规范,实际上也包含了对如何对待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要求,具有社会维稳的意义。武以证道,实际上就是调身、调心、修心的过程,亦是养生之道。武术修习前期是“七分练三分养”,后期则是“三分练七分养”,练武的过程亦体现了渐次突出养生的基本理念。

归纳起来,武术养生有两个组成部分,即武术健身和武德修养,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就武术之“体”来讲,练外可以强健筋骨,活血化瘀,疏导经络,练内可以培补元气,滋养脏腑,调畅情志;就武术之“用”来讲,练武可以涵养道德,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作为一种精神的体现,武术还具有文化的张力与感染力,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当然,这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武德修养要在武术养生实践中去体现,技术实践水平也能在道德修养中得到提高和升华。武术,是“体用兼备”且“体用合一”的大养生术。

4.2武术养生的技术类型

就体育术科而言,武术常被分为套路、搏斗和功力运动三种形式,是基于武术的技击属性而进行的分类。但从养生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分类难免不妥。原因在于,作为搏击自卫的传统武术,尽管练功过程也讲究养生,但它最终要以身体对抗的形式出现,对抗双方致伤、致残乃至致命的情形在所难免,这与养生自然是相背离的。而对于现代竞技武术来讲,由于遵循的是奥林匹克的价值规范,其训练、竞赛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超越身体和生理极限,提高竞技水平,这也是有违养生原则的。但尽管如此,却不能完全否认武术的健身价值,如前文所述,不管是传统的武术还是现代的竞技武术,它们都有合乎养生的练法和意义。因此,应当按照武术开展形式的养生效用来对武术养生进行分类。对于散打对抗那种容易致伤的开展形式,自然就不适宜作为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而武术套路实践和内功修炼的形式,如太极拳、武术桩功等,都是非常好的养生方法。但需要指出:以高、难、美、新为技术评判准则的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是武术套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是一种容易致伤的运动形式。例如套路中旋风腿720°接劈叉的高难度技术动作就很容易造成运动员下肢关节韧带的严重损伤,这显然是不利于养生的,武术养生对这类技术应当予以排除。因而,武术套路养生应指那些可以用来健身养生的部分,而传统套路和竞技套路只要符合这一原则都在其列。当然,传统武术中的套路练习没有现代竞技武术 “高、难、美、新”的动作要求,它的技术准则是“上虚下实中间灵”,始终注意脚步的稳扎稳打,几乎没有腾空动作,而且地躺动作也非常讲究技巧,因而可以从很多程度上减小武术练习中的损伤几率。这类套路,自然都可以作为武术养生的内容。正因为传统武术的习练过程非常注重养生,所以传统武术家们的技艺寿命才可以大幅延长,历久而弥坚,太极拳就很好地保持了这一传统。作为套路而言,武术养生又有徒手或器械情况下的单练和对练两种形式。单练套路内容丰富,形式风格各异,可以满足养生的多种需求。而对练如太极推手又是最具代表性的养生方法。太极推手是在两人之间进行的以训练双方肢体的敏感程度和应答能力的增强武术功力且具有强身健体作用的一种练习形式。这种练习能够提高人体植物神经的敏感程度与协调水平。同时,长期的推手练习,其“粘连粘随”的技术要领与要求还会培养推手双方的柔化意识,不丢不顶,至柔者至刚。推手对人的影响,有利于修身、修心、修性,是重要的养生手段之一。

除了套路,武术中那些具有固定的单一招式并且注重内气灌注的练习形式历来都是增强武术内功的必修内容,同时也是武术养生的良好途径,如太极拳、形意拳等拳种中的站桩功。桩功本是武术内功的主要锻炼形式,并分为动桩和静桩两种练法。动者如云手、蹚泥步等,静者如无极桩、浑圆桩、三体式等。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以练气、养气为根本目的,在提高技击能力的同时还兼有气功锻炼的作用。因而,武术养生可分为武术套路和桩功两种锻炼形式,两者又分别细分为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和动桩、静桩两种。(见图1)

5休闲娱乐养生

与西方体育相比,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即更重视身体活动对健康长寿的作用,突出体现为一种生活实用性。中国古代并没有“体育”的概念,与之相近的是“养生”、“修炼”、“武艺”、“嬉戏”和“游艺”等。它们跟西方式体育一样都是广义的“身体教育”,都是通过身体活动和训练去改善人体的身心协调能力和状态,由此进一步提高人的活动技能。但西方体育更多的是偏于外在体质、体能的训练,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的超越自我身体极限,主要靠消耗能量以表现生命;而中国的养生、修炼、武艺、嬉戏、游艺等,则更多突出内向进行的心性修养,着眼于身心、形神的自我调适,讲究性命双修、变化气质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目的却偏于节省能量以延长生命。在中国古代,养生修性是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并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不像西方那样把身体训练从生产和生活中划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领域。

中华武术有着很强的养生和修性功能,其中的太极拳甚至还反复宣称“详推用意何为准?益寿延年不老春”,并运用其特有的“用意不用力”的“意识体操”训练,表现出极强的“性命双修”养生文化意蕴。由此不难想象,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没有走向竞技,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娱乐、休闲和养生活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得以不断传承。因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整体上属于养生,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是为着修身养性和休闲娱乐之目的而进行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有千余种项目,姿态各异,包罗万象。除上述导引、气功、武术之外,那些休闲娱乐项目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是传统体育养生实践的一个类属。因而,以养生特点为依据,可以将休闲娱乐体育养生分为以下四类。(见图1)

图1 传统体育养生实践类型

5.1颐养性情类

这类活动具有明显的养生特点,一般运动量较小,突出表现为颐养性情的目的,属于主静的一类。如散布、登高、踏青、弈棋、放风筝、荡秋千、垂钓等皆属此列。茶余饭后或工作之余出户散步,具有促进消化、健养脾胃和放松心情、舒缓压力的作用;春季万物复苏,处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踏青活动有利于舒畅情志,整个身心都不由自主地融入了大自然中;茶余饭后,品茗弈棋,既利于消化,又可体现雅致脱俗的品味,同时还在棋局变幻之中体验人生哲理;登高、放风筝可以舒胸畅志,寄托思念;荡秋千可以使人体验一种如小鸟般脱离土地的逍遥……总之,这些活动都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抒情畅志,是有益于养生的活动。

5.2娱乐消遣类

在劳动间歇或是农闲时节进行的体育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特点,突出体现为娱乐身心的目的。中国民间的体育运动中国式摔跤,尤其是民族式摔跤,多属于“士卒娱乐”或是“闾巷间‘细民’的爱好”,见之于人们的日常劳动过程或娱乐消遣之中。不仅摔跤如此,蒙古族的刁羊、藏族的押加、苗族和瑶族等的射弩、多民族盛行的马术等,都是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常常进行的体育活动,在节日、庆祝活动上也会组织起来进行比赛,增添节日气氛。总体来讲,娱乐活动非常有利于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5.3节庆民俗类

为庆祝节日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并逐渐形成为一种地域或民族习俗。这类活动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节庆性。例如,在湖南、广东、广西等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普遍盛行的赛龙舟、在“东三省”、陕西、山西等地盛行的秧歌、北京等地的中幡、南北都盛行的舞龙和舞狮等等,都是在纪念和庆祝节日时经常进行的体育活动。每种节日上进行的体育活动,都有不同的目的,但都起到了增添节日气氛、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并具有特殊的健身和养生意义。

5.4民族健身操

民族健身操是近几年为了配合奥运、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而创编的新项目,并作为表演性项目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民运会”)中首次亮相。它是由各民族将日常生活、劳动、健身中的习惯动作编成的健身项目。由于各民族有着不同的地域分布和文化特点,动作和节奏有的舒缓轻柔,有的雄浑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民族性格,突出了健康性、观赏性和体育性。民族健身操由徒手健身操和持轻器械健身操组成。在民运会上,民族健身操是一个表演性竞赛项目。比赛赛台为16×16m的木地板、地毯或其它材质平整的地面。每个项目每队参赛人数为8至12人,性别不限,可兼项。比赛运动员必须穿民族服装,音乐要体现本民族音乐特色,器械要根据各民族特色来选择。总体来说,不管是作为表演项目还是竞赛项目,民族健身操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以健身为主要目的。据笔者的调查,第八届“民运会”民族健身操项目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共计近50项,地域上覆盖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这样一种健康、科学、美观并极具民族特色的新兴健身项目,为全民健身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传统体育养生体系之休闲娱乐养生中新的技术类型。

6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体育养生的四个技术类型各有侧重,气功以行气内练为主,静养修性;导引以肢体活动为主,动养强身;武术内含导引和行气,以拳术套路实践为主,形神共养;休闲娱乐以娱情畅志为主,减缓压力,修身养性。各类属之间彼此相异又交互串联,是为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实践架构。当然,传统体育养生体系的建构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的大课题,而本文意在抛砖引玉,旨在物质生活已然非常优越的当下社会环境中,激发更有理论和实践作为的关注和重视,以期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身心健康服务方面,发挥传统体育应有的社会效能,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深化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制,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12-19

[2] 李旺华.武术与养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1:143-144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4] 杨杰. 再论导引[J]. 气功,1999(3):102-104

[5] 吴志超,胡晓飞. 导引健身法解说[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6

[6] 陶朔秀,虞定海. 和而不同:太极拳与导引术之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2):45-48

[7] 张广德. 导引养生功标准教程(基础篇)[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4

[8] 杨玉辉. 道教养生学[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12

[9] 邱丕相.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3

[10] 曲黎敏,彭贤. 易道气功养生[M]. 北京:中国书店,1999,3:8

[11]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健身气功培训教程(试用)[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2:7

[12] 郑光路. 中国气功武术探秘[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7:2

[13] 曹建. 气功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5:7

[14] 编写组. 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6

[15] 编写组. 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20

Types of Traditional Regimen Sports

DU Guo-you1,GAO He-yong2

(1.Guangdong Province Technician College,Guangzhou 510800,China;2.Wushu Department,Guangzhou Sports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regimen sports is one of the nation traditional sports research system.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comparative, and logic analysi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notion of traditional regimen sports, and then induces the common ground of traditional sports regimen. Then, according to practice mode and regimen mechanization, the paper presents four types and interrelated sub item, and analyzes their own meanings. Finally, come into being the practice frame of traditional sports regime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 traditional sports science.

Key words:traditional sports;regimen;type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16)02-0064-05

作者简介:杜国友(1972-),男,讲师,硕士

收稿日期:2015-12-16

研究方向:散打、武术套路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养生传统体育类型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性的研究
江西省高校舞龙运动发展对策研究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浅析甘孜藏区中小学学生体育教育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浅论庄子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