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凯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2016-11-27
关凯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在《读书》2016年2月即将刊登的《“民族问题”:必须澄清的几个认识》一文中,作者关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宣部思想政治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对“民族问题”这个民族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做了几点阐述。
关凯认为,“民族”是一种社会分类,本身并不构成“问题”,而我们通常的“民族问题”,“实质上源自作为意识形态与社会运动的民族主义”。
具体来说,关凯首先把民族视为一种社会性知识和群体区分方式。作为一种知识,它是每个人后天接受来的,它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任何具体的生活事件、经历、群体的历史记忆、文学作品。关凯强调“社会性知识并不一定是一种可靠的知识”。换句话说,影响人们民族观念的那些知识,不一定是可靠的。
作为群体的区分方式,“民族”把人群按照外在或者内在标准进行了区分。这种区分,把人类区分为我族与他族。这种区分跟民族的知识生产互相作用,共同维持了民族的认同和共同体的稳定。
不过,民族并不是客观、中立、宁静的知识,也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社会群体组织,民族是带有政治色彩的知识和群体。关凯认为:民族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不仅能够把个体组织起来形成一个集体,而且可以为这个集体设定一个共同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甚至牺牲。
当民族被政治化,尤其是被赋予反抗、解放,以及为某种乌托邦理想奋斗时,具体的某个民族就变成了民族主义的政治工具。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国家的内部团结需要一种民族主义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但另一方面,多民族国家内部有多个民族或者族群,如果每个文化有差异的民族都主张自己民族的民族主义,那就会影响国家内部的团结。“这是现代民族国家建设普遍面临的一种困境,也因此造成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里,‘民族’都是一个在政治上很敏感、在知识上不易言说的话题。”
“民族问题”这个术语是列宁创造出来的,最初专指沙皇俄国内部多民族社会中涉及民族的问题,而后扩展到指称所有和“民族”有关的国际与国内的政治与社会问题。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是一个疑难杂症。不过,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国家始终需要采取有效的文化手段,促进社会成员在个体层面同时保持多重的身份认同——既要有对国家公民身份的认同,也保持其自身归属的族群认同以及基于其他社会角色的集体归属感,社会需要尊重这种多重认同的每一个维度。关凯认为,这是民族国家建设工程的核心所在。
以中国而言,当下社会的发展正接近一个文化上的拐点,个人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的张力,正在孕育生成某种充满紧张的观念结构。但在社会转型的时候,模糊甚至混乱的价值观与社会规范必然造成内心的焦虑与紧张,人们迫切地需要找到一种群体归属,这就会造成族群与宗教运动的复兴。
所以,关凯说,“一切的关键在于,在民族问题上,当代中国社会是否能够产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足够的力量影响全人类的卓越的思想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