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形势下的舆论场中医患话语权博弈
2016-04-22俞欢
俞欢
摘要 2014年8月的湘潭产妇死亡事件经由传统媒体曝光、网络新媒体发酵后成为一时间瞩目的医患关系新话题。在整个事件发酵中,医患双方及媒体对话语权的博弈在舆论场掀起了几次观点交锋的舆论热潮。本文将探讨事件发生过程中医患话语权的博弈得失情况,通过舆情分析,探寻各方把握话语权的路径。
关键词 湘潭产妇;话语权;舆论场;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59-0013-02
近年来,医患关系一直是舆论的热点。微博客舆论元场域成为网络舆论场域中最具代表性,拥有最强互动性的舆论场。一旦新闻事件进入网民的视域,网民就会以点击、转发、评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新闻事件不同角色的话语权争夺影响着微博舆论元场域的舆情变化,同时也受其影响。
2014年8月10日,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一位产妇在生产过程中死于手术台。新华社新浪微博@新华视点于8月13日创立的微话题#产妇丧命医护失踪#热度居话题榜榜首多日。话题阅读量超过9800多万,超过2.7万粉丝发表26万余条讨论。
在舆论场中,话语权的争夺也是此起彼伏。话语权泛指一般人享有的发表意见的权利或在某些方面有发言的权威性。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场域是由一系列客观关系构筑的社会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不同位置上的各种力量为争夺制度高位或权力资本,不断地展开彼此的博弈和争夺。这起医患纠纷掀起了几个舆论的交锋高潮,分别针对医护人员为何离开手术室、婆媳关系、走不走法律程序调解等,媒体、患者、医方三方对话语权的把握影响了舆情理性或非理性走势。
1 媒体之失:落入报道框架窠臼报道话语权失衡
纵观整个事件的产生、发展、高潮和平稳的不同阶段,媒体都抢占了话语权的先机。在事件爆料于微信朋友圈后,湖南湘潭当地电视台于8月11日晚进行报道。8月12日,华声在线湘潭频道率先发布题为《产妇惨死手术台医生护士跑路医院称已尽全力》的报道。从时效性角度来衡量,这两则报道都抓住了时机,利用自身媒体接近性的优势率抢占话语优先权。但是,网友们纷纷质疑这两则新闻。新民网、法制晚报、@新京报、@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新闻社等进行转载和转发,赢得了点击量却并没有为他们赢来口碑。这是为何?
1.1 “医强患弱”的报道框架助长民粹主义舆论
一经报道,就被广为传播的《产妇惨死手术台医生护士跑路医院称已尽全力》中这样的一段描述尤为触动人们的神经:“妻子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不明身份的男子吃着槟榔。”这样的描写极富画面感,勾勒了患者的悲惨境地。“失踪”和标题中的“跑路”等字眼虽也表达了手术室空无一人的事实,但却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意在谴责医生的离开有“畏罪潜逃”的意味。而在之后的各大媒体对这条新闻报道的再次传播时改写标题为“湖南产妇死在手术台上医生护士失踪”,放大了医患双方的矛盾。一死一失踪的强烈反差,这种类小说化的叙事语言更能刺激受众的眼球,增加点击率,迎合受众的情绪。在企业化运作的现代媒体行业中,点击率和发行量是被放在第一位的。新闻专业主义所倡导的客观、真实远不敌生动有刺激性。“赤身裸体”“满口鲜血”“眼含泪水”与“吃着槟榔抽着烟”也放大了悲剧性和医护人员的吊儿郎当、冷血无情,呈现出了更为激化的医患矛盾,更容易燃烧网友们的不理智情绪。这两个其实本来可能并没有太多逻辑关系的场面被记者硬生生地安置在同一个短篇幅中,营造了令人心寒的抢救室场景,不禁让受众浮想联翩,产生“医生草菅人命”的印象。
这是一些无良媒体涉及医患纠纷时常用的伎俩,先入为主地设定了“医强患弱”的框架,将患者安放在被压迫和遭受不公对待的境地,将医护人员设定为缺乏医德、压迫伤害患者的群体形象,给受众造成一种医患关系紧张的刻板印象,助长了受众的仇医情绪。
网络舆论场上就最初的报道产生了铺天盖地的民粹主义舆论,以支持弱者为旗号,强烈谴责院方,言辞甚是激烈,甚至造成非理性的舆论倾向。
1.2 报道中话语权博弈充当单方“代言人”失衡
媒体切断了事件双方的对话渠道,有主观倾向性地担当着这一方或者那一方的“代言人”。最初华声在线的报道中,1300余字可分为3个部分,其中篇幅最大的部分以及另外一个部分都采用了患者这一方消息源,对事故环境的描写也采用了患者家属的描述,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对争议点没有找到相关的医护人员进行验证,没有给以医护人员应有的话语空间,从而导致舆论的错误谴责和议论。该篇报道的记者在原有的医患报道框架下建构了一个医强患弱的格局关系,在缺少对医护人员的采访情况下完成报道的写作。在报道中明显给以患者更多的话语空间,剥夺了医方的话语权,致使报道不平衡,违背新闻事实。在报道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带有明显倾向和感情色彩的描绘性语言,为达到煽情的表述效果而置客观真实于不顾,滥用误用话语权。当多方消息源的声音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时,事实的披露证明原先报道失实。该位记者和所供职的媒体失去公信力,不利于媒体的长足的发展。
在消息源的主动呈现上,情绪激动的患方往往会主动借助媒体来争取话语权,向媒体倾诉自己的“不公经历”,希望能获得舆论支持;而在医方方面,也许是出于严谨性考虑,往往不能及时给以回应。信息源不平衡的情况在源头上就导致了话语权的不平衡呈现,使报道偏离轨道。媒体应在事件初始阶段保证消息源的平衡和话语空间的平衡。
2 媒体之得:借新媒体跟进事实发挥传统媒体权威性
2.1 借新媒体平台抢夺话语权更进事实扭转舆论风潮
在微博舆论场中对医方一片压倒性批驳之时,某些媒体没有袖手旁观,开始求证,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将事件的最新状况以最快的速度呈现在受众面前。
“湘潭产妇死亡”事件发展到8月12日的下午,媒体就舆论关心的问题“医生护士全体失踪”事宜进行求证和挖掘。人民网的“求真”栏目于15时40分首发对湖南湘潭有关部门的求证采访,称“报道所称‘医生护士全体失踪并非实情”,成为事件重要拐点,扭转了炮轰医院的不理智声音。另外,新京报新媒体也主打求证牌,回应舆论争议热点,呈现湘潭县卫生局副局长的声音:“否认医护人员全体失踪,抢救已完成,只是在休息室。”
人民网“求真”、新京报新媒体、新华社新华视点等是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依托新媒体成立的新部门或新栏目,在发扬传统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同时在新媒体平台上延伸着自己求证求真的秉性,在新的领域同样塑造起了公信力。这几家媒体无一例外抓住了新闻点,并采访到了医方当事人或卫生局主管部门给予受众可信的回应,打消了疑问,将猜想和谣言禁锢在传播的初期阶段。由于先前报道信息传达的不准确,民间舆论场引发了关于“医生失踪”的不同意见争论,但谴责医院的声音呈一边倒趋势。面对民间舆论场弥漫的不理智声音和民粹主义舆论,某些有担当的传统媒体把握了话语权,为传播更准确全面的信息及时使用了新媒体平台,以一种融通新旧媒体优势的方式表达了主流话语的声音,以主流舆论的正面方向引导着民间舆论的良性发展。
2.2 把握官方话语权促深度认识引民间舆论良性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缺乏求实求证精神的普罗大众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谣言和谬论大肆传播,造成舆论场的混乱。此时,传统媒体作为权威话语权的代表,如果能够及时抓住舆论的发难点和狐疑点,一步步条分缕析,呈现事实的真相,那么在建立公信力的同时也能引领受众对问题有深入更准确的把握,打消疑虑,及时引导舆论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3 医患双方要把握媒体话语权也应借新媒体发声
在新形势下,网络的互动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多种声音的交汇中,“话语权”格局被更改,传统的“话语权垄断逐渐消失”。在医患纠纷中,医患双方都应把握在媒体上发声的机会。
3.1 患者:传统媒体发声不放弃新媒体发声真实不能弃
8月14日,死者家属在微博上开通了@张宇父亲微博,并于15时26分发布了第一条微博,表示要“把整件事情的经过罗列出来”。23时41分,发布长微博讲述事件经过。@张宇父亲在注册的短短时间内,就收获了3万多个粉丝,深受网友关注。患方利用自媒体行使话语权将身处的新闻事件真相告知于更多的人。这是一种直接与关注此话题的网友直接对话的形式,其间不用担心媒体的误读和误传,是赢得支持和信任的好方法。
但是,由于此微博话语官方、存在前后矛盾的情况,张宇家人并未在舆论场上赢得支持和同情,反而遭致了更多的谩骂和怀疑。把握话语权并不代表赢得信任,说话的权威是在真诚互信中建立起来的。后来,张宇家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微博并非是他们经营的。事实到底是如何似乎已经很难知道。但是,患者方可以利用新媒体,在网络空间中更多限度把握话语权,让真相呈现给受众。伪造总会露出马脚,舆论场中无数的眼睛有着他们的评判。一旦造假,便会失去发声的质量,说再多也不能抓住话语权实质。新媒体赋予患方话语权行使新途径,却只垂青秉持真实真诚的白媒体者。
3.2 医方:放弃话语权处于被动寻找途径发声突围
在“湘潭产妇死亡”事件中,在最初记者采访过程中,湘潭县妇幼保健院院长胡亮以“详细情况不便介绍”。舆论的转折就在院方把握话语权发声之后。8月13日湘潭县卫生局副局长齐先强接受了四大门户网站腾讯网的视频采访,直接与广大网友对话,告知此事件的具体情况。多管齐下,致使舆论朝院方有利方向转变。
医患关系成为我国舆情关注的六大关系之一。在网络环境下,医德沦丧的医疗个案被泛化,质疑医生似乎已经成为公众的习惯性思维。这种畸形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医方放弃话语权,任由群体无意识的误解。所以,在舆情事件的处理中,应学会及时发现舆情,第一时间发声,掌握舆论主导。
在福柯看来,“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任何一种话语都是我们施加于各种事物的暴力,权力和话语之间存在着相互连接关系。”在医患纠纷中,话语权的博弈此起彼伏。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各方只有把握话语权,及时将真相公之于众,才能经得起舆论的检验,树立起公信力,赢得信任感,共同推动舆论场的理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