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解决学生思维失稳的有效教学策略

2016-04-22任玲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

任玲

摘 要:思维失稳是因外部信息不断刺激碰撞,思维散失保持平衡稳定的能力。数学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只言片语,巧“引”妙“疏”,激发多向思维,纠正思维偏极,使学生思维由失稳走向清晰,成就数学课堂别样的精彩。

关键词:思维失稳;学生引导;有效教学

失稳,百度解释为稳定性失效,思维失稳指学习主体受外部信息的不断刺激碰撞思维散失保持稳定平衡的能力。课堂表现为学生不知所措的面红耳赤、只言片语的颠倒重复、提出怪异问题时的两眼放光……如何导引思维由失稳走向有序,对培养数学能力、提高课堂实效尤为重要。

一、备课“引”“思”:注重整体把握与分散突破相结合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笔算主要包括“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除数是非整十数的除法笔算”、“除数是非整十数的除法笔算(四舍调商)”、“除数是非整十数的除法笔算(五入调商)”和综合练习。教师应立足整体,全面把握每课时的重点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不仅要针对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采取有效措施逐个突破,还要明确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分散,逐步渗透,不能把每节课孤立开来。上述教学片段中,虽然不用调商的巩固教学并非本节课的重点,但灵活运用算法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是单元的整体要求,只有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机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增强灵活计算的意识方能使学生在综合训练中游刃有余,否则一旦知识点之间产生断痕,每节课中一些个性化、定式化的不利元素就会潜滋暗长。如本节课中,由于所涉及的计算中的商都比初商大1,使学生产生定式,认为无须考虑是否需要调商,只需将初商加1直接计算。这样的情况不仅会影响当节课任务的完成,还会对单元的综合复习和拓展训练增加难度。

二、思维“引”“疏”:唤醒学习主体自信站立

数学课堂需创设各种有效诱因和情镜,以催发学生活跃的思维与旧知间碰撞重组,这一艰难的淬炼过程中,学生随时会出现思维障碍、语言模糊、情绪失控,教师要适时抓住思维瞬间的失稳,巧“引”妙“疏”,催使其思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对输入信息的激烈竞争,进而激活思维临界点,让个性思维自信“站立”。

1. “引”在只言片语时。某一问题提出后,孩子小脸通红,小手高举,忘乎所以地恨不得将手举到老师脸上。可当请其回答时,却抓耳挠腮,颠三倒四,涨红了脸也找不出满意的词句来描述,或者只回答几个字。只言片语的尴尬和刚刚激动的飞扬神采判若两人,在老师和同学的不解中内心所受的伤害自然不言而喻,更有甚者以为学生故意凑热闹而斥其坐下,殊不知此时学生正在思维失稳的十字路口徘徊。教师此时应抓住学生的只言片语,耐心鼓励和导引,助其打通思维经脉,疏活思维症结,扫除语言障碍,将其尴尬的“只言片语”慢慢引入严谨的数学思维。

2. “疏”在思维矛盾处。思维矛盾是学生在联系旧知理解新知时,由于新旧知识间没有建立起有效链接而产生的思维失稳,“疏”在思维矛盾处就是提出假设,反向引发学生思维交锋,在碰撞重组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心向,使其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学生思维矛盾时产生的一些离奇尖刻的问题,切忌为了在有限的40分钟完成教学任务而越俎代庖、短平快草草收场,更不可以“课后再讨论”而强行关闭学生思维的闸门,将其自主思维的灵光生生扼杀。作为学习伙伴,要能够自然无痕地将学生引入数学矛盾中,再巧妙引领学生思维从矛盾激烈碰撞的失稳中突围,这样才能在愤启悱发中生成数学课堂别样的精彩。

三、综合“实”“践”:让学生的思维得以用武之地

认知的迁移和类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心理规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迁移和类推学习新知,学生会感觉顺水推舟,顺理成章。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新知时,始终要思考新知识是在怎样的原认知上发展起来的,突出新旧内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能够比照某些知识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去推出同类型的知识中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与规律。旧知识在新知识中的迁移和类推,就其本质来讲就是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里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以旧促新,化新化旧。所以,还应当注意,化归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要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实现化归。

如教学《认识负数》一课,我们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2015年一月份某天的天气预报视频,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师:你能说说天气预报中哈尔滨的最低温度是多少,它是怎么写的?最高温度呢?

生: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零下16度,写成-16℃;最高气温是零下3度,写成-3℃。

师:你能当当天气预报员,播报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吗?最高温度是多少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氏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学生播报天气,同桌互相纠正,集体交流。自学第1页的内容。

师:你知道无锡一年中的最高温度么?(38℃)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8℃的刻度。你知道无锡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板书这三个温度。

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8℃还可以怎么写?(写成+38℃)这个零下5度应该怎么写?(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上述教学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现实”,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在设计教学预案时,笔者仔细斟酌后认为:学生有天气预报的生活经验,应当能从天气预报的读法中找到相对应的温度。只是现在处于夏秋之季,负数的天气预报比较难找而已。当笔者从网上找到资料后,对资料进行相应的剪切与拼贴:选取几个都是负数温度的城市,一个0摄氏度及负数温度的城市,一正一负两个温度的城市为代表,让学生从中学习正负数。课上用拼接好的视频导入新课后,效果正如课前预测的那样,天气预报的视频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顺利地完成零下温度的读写工作,对负数有了初步的感知;再通过对课本例题的模拟播报,学生对负数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之后的学习非常顺利,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知识“还”“原”:让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得以展现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认识厘米》一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困难。一般情况下,教师们都是用“量课桌的长”引入,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引出直尺。然后在尺上认识厘米,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用直尺量长度。教学时经常出现以下问题:(1)为什么度量长度要统一长度单位,并用测量工具尺来量?(2)学生测量时,把被测物体的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被测量物体的右端对准9,认为从0到9共有10个数,被测物体的长度是10厘米。仔细分析不难得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等于对直尺的认识,教学需要建立1厘米的深刻表象,经历尺的生成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以直尺的生成过程为主线,整体设计“认识厘米”的教学过程:(1)“比两条线段的长短”引入,建构必要的知识背景(古人没有发明尺之前借助人体的某个部位拃、庹、步,或某个工具为标准进行的测量比较),学习长度单位,体验多样的度量长度的方法。(2)组织男女学生用“小棒”测量两条不同长度的线段,引入统一以“1厘米小棒”为测量的标准。(3)认识1厘米、几厘米,到多根1厘米小棒连在一起量线段更方便,创造出“尺”,感受尺的作用。(4)量线段、估线段长、画定长线段,帮助学生形成更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生经历了生动的“再创造”历程,对数学的认识和体验会更加深刻。

钟启泉教授说:“静态、凝固不变的知识,倘是系统教学名义下的灌输,那是一种劣质教养的强制,对学生发展和人类生存毫无意义。”尊重个体生命情智共生的数学课堂,思维失稳展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发展的轨迹。作为数学教师,要关注教学中的思维失稳现象,智慧引领学生表述、思考,让思维走向清晰,让学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独立存在的价值、心灵成长的愉悦,从而找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生长点,使其创新能力得以无限接近浑圆式的饱满。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
薄弱初中学校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研究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浅述初中英语的有效教学策略
试议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有效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几个小妙招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