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之间相互变换
2016-04-21宋术才
宋术才
摘 要:奎因已经证明了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本文进一步提出了这两种判断相互转换的理论。本文认为分析判断起源于命名,命名可以分为专名的命名和通名的命名两种。
关键词:实践;分析判断;综合判断
中图分类号:B81-0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11
实践所导致的人类知识的变化,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语言的变化,也就是说,无论词语的意义是什么以及无论它们是否有所指,一切知识无非是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关系,而所有的词与词的关系无非是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两种。它们之间的变化有四种:第一,分析判断是分析判断;第二,分析判断是综合判断;第三,综合判断是分析判断;第四, 综合判断是综合判断。
从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看,第一种情况是指,实践证明我们认为的那种联系是存在的,就是把分析判断看成是分析的;第二种情况是实践证明我们所认为的联系是不存在的,就是把分析判断看成是综合判断;第三种情况是实践证明从前认为没有联系的是有联系的,就是把综合判断看成分析判 断;第四种情况是实践证明从前被认为没有联系的现在被证明也没有联系。
可能一个判断既没有被证实也没有被证伪,可能上面所述会受到“非充分决定性”的制约,但是我们在这里主要是从命题总是作为实践的前提来考虑的,实践会赋予一个判断——无论是分析判断还是综合判断——现实性,也就是说“成为现实”本身成了一条原理的例证。原理自身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重要的,因为实践实际上已经采纳了这条原理,无论这条原理是否是普遍的;如果这个原理在一切时间中被使用,那么就称它为后天必然原则——即使它是经验的。
奎因认为“单身汉是没结婚的男人”所具有的分析性是不合法的,因为这种同义性来自于词典的编撰者,而我们不能“把词典编辑人的明确陈述奉为法律”。如果我们从对词的使用的角度来看,A=A和A=B都具有一种使用的合法性,按照尼采的话来说,“逻辑也以现实世界中所没有的东西及与其相适应的假定为基础,例如,关于事物相同的假定,关于不同时间点上的同样事物的同一性的假定”,他还说“数字法则的发明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原本已经占统治地位的谬误的基础上的,即世上有若干相同的事物(但是事实上没有相同的事物),世上至少是有事物的(但是事实上没有事物)”。[1]可见无论是A=A还是A=B都是假定的,其合法性来源于实用性,可以说,我们在这里坚持的是逻辑的实用主义观点。
关于专名的理论主要有两派:一派坚持一种语言的“物自体”理论,认为专名不可还原为描述词的合取,克里普克和普特南认为专名以及自然种类事物的名称不是描述性的,而是直接指示性的。另一派的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认为专名可以还原为一个或者以簇描述词的合取。这两派所争论的是一般与特殊在语言问题中的表现。
对于一般与特殊所导致的词语和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两种观点,“根据唐奈兰的看法,摹状词有两种用法。一种用法(即归属性用法)是罗素理论的关注焦点;另外一种用法(即指称性用法)是斯特劳森理论的关注焦点”。[2]也就是说在实践当中词语有两种功能:一种是指出殊相所属的共相,另一种是指出共相所指向的殊相。有些词如“亚里士多德”“北京大学”“五四运动”等比较倾向于殊相,有些词如“水”“黄金”“柠檬”等比较倾向于共相,有些词如“蓝色”则既是描述的又是指示的。
克里普克认为专名起源于“命名仪式”,“命名仪式或者是通过用一个摹状词确定指称来解释,或者是通过(如果不把实指归属于另一个范畴)实指来解释(或许,对于最初命名仪式还存在其他的可能性)”。[3]通常这两种情况是同时存在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前者,因为命名的同时也必然把一簇摹状词归给这个名称,那么由此就决定了分析判断的来源,它是历史形成的。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把名称产生的历史同时看成是分析判断生产的历史,一个词语的最初意义是特殊的,后来是普遍的,或者说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之间存在着一种转变的关系,一个历史事件的语言描述属于综合判断,但是一旦成为专名并且用它来指称某物,它就具有了分析性。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转化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蒯 因.蒯因著作集第4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尼古拉斯·布宁,于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3]马蒂尼奇.语言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