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是关键
2016-04-21伍姣
伍姣
摘 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包括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青少年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形成,更关系着青少年未来的发展方向。本论文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了家庭教育对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性,并简单提出了家庭教育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健康人格;家庭教育;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07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就提到少年之于国家的重要性,青少年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而身心健康是青少年素质提高的基础,这个基础建立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大环境之上。这三大环境,互相渗透;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而一个人接触最早的,莫过于家庭,家庭的整体氛围以及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需要关注的内容。家庭生活并不仅仅是吃喝拉撒的问题,这中间包含着爱、耐心,还有方法。家庭教育常常不只影响一代人。那些优秀的家长,往往能建立起好的家风和好的家教传统,他们不但能把子女教育好,而且能保证隔辈人成才。
一、正确理解健康人格
在心理学范畴内,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核心是人格健全,或叫人格成熟。世界上关于健康人格的判断标准很多,大多数人是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的。马斯洛与米特尔曼提出过如下十一点:①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与个人的成就有“有价值”之感。②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奴役。④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幻想。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特别不应对个人在性方面的需要与满足产生恐惧或歉疚。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对个人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欲望不作过分的否认或压抑。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改变,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及个人生活目的中含利己与利人两种成分。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⑩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或动机。11 在不违背团体意愿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作过分的阿谀,也不过分追求社会赞许。
依据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健康人格的基本标准是个性良好,处世能力较强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及适应能力,情绪稳定,乐观进取。
那么,怎样才能具备健康的人格?如何才能在孩子的成长中实现健康人格?
二、健康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是重点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学校教育是孩子各方面成长成熟的关键,把孩子扔给学校,自己就可以放手。这是一个误区。现在因家庭教育问题而导致的孩子身心问题已越来越多,已成为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言行、思想观念,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儿童时期,因为血缘关系,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孩子与父母会形成强烈的依赖关系。这个时期,父母与孩子较容易沟通,但父母往往也会因此忽略这一教育的良机。依从甚至放纵,使得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就难以交流,失去控制。青少年时期,青少年与父母亲关系的变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依赖阶段,这个阶段还保持着童年期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但是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要求父母重视自己的意见。
二是独立阶段,在这整个阶段中都贯穿着摆脱父母束缚的斗争,他们有了自己崇拜的、学习的偶像。
三是成熟阶段,激烈的冲突告一段落,他们自身已经开始成熟,同时父母亲终于逐渐承认其独立的地位。这个阶段,是变化剧烈的阶段,把握好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保持家人对孩子的持续关注,至关重要。但这个阶段中,家长往往也没有耐心,处于为生活奔波的关键时段,总是将责任推给老师,结果往往不理想。
每一个阶段,都是属于孩子不可或缺的独特体验。家长只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引导孩子正确发展。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即使家长自身素质有限,也要尽力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家长。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具体地参与孩子的生活呢?我们从以下事例中总结经验教训。
三、家庭教育的正反案例分析
A.程某某,17岁,绵阳中学高三学生,提前一年被清华大学录取。成绩优秀,性格活泼开朗,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演讲能力一流。朋友多,同学和同学家长都很喜欢他。这么一个优秀的孩子,有着怎样的生活学习经历呢?
小学在乡下度过,中学考入南充市嘉陵城区,以嘉陵区前十名的成绩毕业,参加各种招生考试,均上榜。
父母为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家庭和睦,父亲沉稳,母亲细心。这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性格。母亲经常用书信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小时候还模仿卡通人物的口吻与孩子通信交流,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孩子班上的同学,母亲都认识,和孩子在一起的同学有什么爱好,性格如何,母亲都了如指掌,适时进行引导。每一个阶段孩子可能会出现什么心理想法,母亲都会想到;孩子的一个小举动,母亲都会思考如何与孩子沟通。孩子上高中,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决定,选择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也是最适合他的地方——绵阳中学。离家远了,母亲隔三差五就跑绵阳,用她的话说就是要多接触、多了解、多沟通。现在这位母亲和孩子的老师以及同学母亲成了很好的朋友,资源共享,共同照顾成长中的青春少年。有这么多人爱着,程同学自己总结说:“别人愿意与你做朋友,那是因为你足够优秀,足够好。”
是的,这位同学的家长,做了我们很多人都觉得太细的工作,但养育孩子的过程,不就是一个长期付出的过程吗?没有付出,何谈收获呢?
B.罗某某,14岁,嘉陵区实验中学初二学生,无心学习,行为习惯极差。课桌已被他完全破坏,寝室墙上被其凿出一排小洞,家长说家里的红木家具也被破坏。床铺凌乱,学习用品从未放置整齐。永远佝偻着背,头深埋,不能正视别人的眼睛。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老师一点一滴地教育了一年半,有收效,但甚微,根本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老师深入了解后得知,这个学生,母亲残疾,聋哑人,从小与他没有交流;父亲木讷,没有文化,不管不顾孩子。从小这个学生就交由他的大姨二姨轮番照看。他的亲生父母又为其添了一个妹妹,更没有精力去看顾这个大儿子了。
一年半,老师从未见过这个学生的父母,什么都是二姨出面。一与老师交流,二姨就是无穷无尽的诉苦,抱怨自己家庭有多么困难,自己是多么地爱护他,但这个孩子又多么不听话,自己想了很多办法,这个孩子是多么不配合,现在只想他能拖完整个初中就好。
从家人的诉说中,我们不难看出,口口声声说视如己出,只是自我安慰而已。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将侄子与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而这个学生也不可能从姨妈的家庭里面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他的行为举止中就不难看出。比如,他不愿回家,宁愿待在学校;在家里总与家人争吵;手机不愿给家人保管却愿意给老师保管;绝不好好和大人说话,心中仿佛永远充满怒火……可以这样说,从很多细节中可以看出,老师在他心中的位置远远超过了他的家人。
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学校、老师是不能代替家庭和家人的,如果这样的感恩之心都没有的话,是很危险的事情。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特别留意这点,但短期的教育是很难抵过十多年家庭教育给这个孩子心中带来的阴影。没有爱,怎么让他爱?
像这位同学的反面例子现在越来越多,竞争的压力让家长无暇顾及孩子。本来最重要的成长因素,现在成为最缺失的成分。
四、家庭教育的关键点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在有关家庭教育方面得出以下经验。
1.陪伴
陪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游戏、运动、旅行、阅读……哪怕是一顿便饭,都是最好的陪伴过程。切实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 开朗。陪伴中妈妈和爸爸不能是专制的“控制狂”,也不能成为一味纵容的“胆小鬼”,这样孩子才会独立性强。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建构愉悦美好的心理环境,孩子就会拥有美好的品格。不论是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父母与孩子,都应该是最真诚的朋友。
2.阅读
阅读素养高的人,从短期来看,能适应逐渐提高的学习难度;从长远来看,其求职能力、转换行业的能力强;从心理学角度讲,更容易拥有快乐、充实的人生,产生心理抑郁的几率较小。喜爱读书的孩子更爱动脑思考问题,学习能力也会更强,相对来说情绪更为稳定,个性较为冷静,能自我约束,知识面宽广。在阅读中,孩子与那些丰富的思想进行碰撞,这是丰富自我的过程,也是逐步提高自己的过程。
家长在阅读这方面的引导至关重要。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出孩子的阅读习惯是天长日久、不断重复的结果。
3.交流
家长之间要交流,家长与孩子要交流,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和谐的氛围。口头交流或书面交流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并且在交流中获得智慧。从古至今都有这方面的例子:《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亲爱的安德烈》……在交流中给孩子灌输个人责任感,教会孩子做人,与孩子探讨人生、交流感情,进而让他们看到正确和错误的选择所带来的不同后果。不管谈吐的雅俗、文笔的优劣,单纯从交流的形式与目的来看,这其实是每一个家长都能够做到的。
总之,健康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至关重要,而且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斯蒙特.父母柔道:少年行为纠错[M]. 邓 磊,王若柏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2]赵红英.论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5, (5).
[3]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4](美)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M]. 于海生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