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移动互联网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2016-04-21庄丽冯杭州朱林

求知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思想教育辅导员

庄丽++冯杭州++朱林

摘 要:本文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本质入手,系统阐述了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优势,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的探索,找出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让移动互联网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教育;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2-07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立体网络。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用户以移动终端接入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方式访问互联网;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还新增了大量应用,这些应用与终端的可移动、可定位和随身携带等特性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与位置相关的服务。这两个方面都与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息息相关,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显示,移动互联网民中的最大群体就是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流群体。

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培养大学生科学思想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道德观、价值观被扭曲,社会主义信念、理念选择性模糊,缺乏时代发展责任感等问题, 具有改进和再改造的积极作用。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传播现代化的社会文化和信息交流的双重使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积极意义。针对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课堂上使用手机以及高校辅导员思想教育的主导地位被削弱等情况,将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积极探索和创新相应的方法并对其加以合理运用,将会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方式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有利于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移动互联网切实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同时异地或异时异地的沟通,及时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构建学 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想教育模式,为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形成合力。

第二,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成功的思想教育不仅是师生间思想的互动和交流,更应该是情感的交融和契合,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沟通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师生之间可以敞开心扉,有利于教师有效答疑解惑。移动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可以打消学生倾诉过程中存在的顾虑,他们可以针对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畅所欲言,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第三,利用移动互联网可以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帮助大学生将其思想延伸出校园接受磨练,更加直观地认识社会百态,满足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社会化需要。

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探究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能够促进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间的交流,在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也便于高校辅导员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进一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形成。

基于移动互联网视角研究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高校辅导员可以拓展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渠道和手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帮助。尤其对于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和现实表现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引导,将其伤害减到最小。辅导员和学生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了解目前社会上最新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辅导员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谈话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加信任辅导员,便于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在现有的移动互联网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论证认为,移动互联网能够承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思想教育的途径,可以成为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方法、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张 颜.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新校园(上旬),2015,(3).

[2]张 茜,管 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职思政课养成教育探析[J].才智,2015,(30).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思想教育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